APP下载

“立体”的王羲之

2021-03-03刁志艳

牡丹 2021年24期
关键词:兰亭集序王羲之立体

刁志艳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出身东晋名门望族,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则被后世称为“书圣”。细细品读历史可以看到,王羲之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书法家,还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大善人,更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

一、身世经历

《管子·牧民》:“仓廪实则知礼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生活富足了,人们才有时间考虑其他事情。王羲之从小生活在金银堆里,不用为生活奔波,所以才有更多的时间钻研书法艺术。当然,他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取得的,而是通过多年的积累实现的。

(一)家世显赫

东晋琅琊王氏是高门大户,“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祖正,尚书郎。父旷,淮南太守。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侄子,王导就是“王与马,共天下”的主人公,权势滔天。王羲之的祖父王正官至尚书郎,父亲王旷是淮南太守。元帝渡江来到江左,第一个提建议的就是王旷。可见王家是司马氏的股肱之臣。王羲之家世显赫,出身名门望族,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这样富足的家庭让王羲之不必生产劳作,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在自己喜欢的书法上。

《世说新语》记载,“王右军少时,在周侯末坐,割牛心啖之。于此改观”,王羲之年轻的时候,在周侯家里做客,由于年龄尚浅坐在末位上,周侯割下牛心给他吃,从此人们就都改变了对王羲之的看法。按常理,就餐时牛心应该先给最尊贵的客人,然后才是其他人,周侯之所以先割牛心给王羲之吃,与他的显赫家世是分不开的。

(二)师出名门

王羲之最为人们所称道的是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王羲之自幼爱好书法,他的父亲王旷也是位书法家,善行书、隶书,因此王羲之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书法方面的艺术熏陶。据说王羲之在七岁时就能写一手好字,十二岁时从父亲那里找来东汉书法家蔡邕的《笔论》来读,由此书法造诣更上一层楼。少年王羲之曾师从卫夫人,卫夫人是钟繇的得意弟子,擅长楷书、隶书,唐人称她的书法为“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王羲之的成就离不开名师指点,但也离不开他经年累月的练习,一缸缸的清水变黑就是最好的证据,最终他采众家之长、成一家之风。

在王氏几代人中,以书名世的有几十人,其中王敦、王导、王旷、王廙四人书法造诣高深,尤其王导和王廙的水平最高,且对王羲之书法的影响也最大。王家的一些女眷书法也非常好,如王羲之的妻子郗夫人、王凝之的妻子谢道韫等,在书法方面都是小有成就的。在王羲之的子侄辈中,书法出类拔萃的也不乏其人,其中,王羲之的二儿子王献之的书法造诣最高,父子二人被称为“二王”。

(三)帝王之“爱豆”

唐太宗最爱王羲之的书法,并且身体力行地学习王羲之的书法,他的书法深得王羲之精髓,每得王羲之的帖,不仅自己刻意临摹,还命令皇子们临帖。唐太宗深愛王羲之的字,尤以《兰亭集序》最甚,他曾经说:“吾所欲得《兰亭》,可与我将去”。在收集到大量王羲之遗墨后,唐太宗就命虞世南、褚遂良等鉴定真伪,对可靠的进行复制,用来保存或赏赐皇族和重臣,因此朝廷上下掀起学王热潮。

王羲之最负盛名的就是《兰亭集序》,《兰亭集序》的真迹一直被王羲之的子孙收藏,后来传到了辩才和尚手里。唐太宗十分想要《兰亭集序》,曾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唐太宗派监察御史萧翼假扮成书生去接近辨才,最终用非常手段从辩才和尚手里得到《兰亭集序》。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根据这一故事创作了一幅《萧翼赚兰亭图》,阎立本在画中将萧翼的机智、狡猾和辨才和尚的谨慎、疑虑刻画得非常传神、入木三分。唐太宗死后将《兰亭集序》随葬,他的陵墓在五代时被盗掘,《兰亭集序》从此失传,人们现在所见到的都是临摹本,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能从中看到它的风姿和神采。

唐太宗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作传论,将王羲之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唐太宗用比较的方法确定王羲之在书法界的顶级地位,通过批钟繇字“古而不今”、王献之字“字势疏瘦”、萧子云书“无丈夫气”,以达到肯定王羲之书法“尽善尽美”的效果。

二、个人性情

(一)个性洒脱

因为个性潇洒不拘,成就东床快婿。“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当时的太尉郗鉴让自己的门生找到王导,希望在王氏子弟中挑选女婿,王导就让自己的子侄们聚集到东厢房,门生看过王家众子弟后回来向郗鉴报告,说王氏的子弟都很优秀,但是听说是给太尉挑选女婿,就都很矜持,唯有一位在东床上袒露着腹部吃东西,好像没有听说这事一样,性格很是洒脱,郗鉴很喜欢他,最后把女儿许配给他。王羲之因为性格洒脱而成就一段佳话。

(二)寄情山水、喜宴宾客

自然环境可以陶冶情操。王羲之天性洒脱,爱山水,好结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王羲之在会稽郡任太守的时候与很多名士交游,会稽有名山大川,风景秀丽,谢安还未出仕的时候就居住在这里。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都是当时擅长属文而闻名的人,又都与王羲之是好友。有一次,王羲之与好友在会稽山的兰亭聚会,大家写下了很多优秀的文章,最后王羲之整合好友的文章,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人们现在所见到的《兰亭集序》都是临摹本,尽管如此,风采依旧。

(三)好道教

“王逸少作会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王本自有一往隽气,殊自轻之。后孙与支共载往王许,王都领域,不与交言。须臾支退。后正值王当行,车已在门,支语王曰:‘君未可去,贫道与君小语。因论《庄子·逍遥游》。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王羲之出任会稽内史,初到任上,支道林也在郡里。孙兴公对王羲之说:“支道林标新立异,胸中见解确实高妙,你想不想见他?”王羲之一贯傲气自负,很轻视支道林。后来孙兴公和支道林同车来到王羲之的住处,王羲之总是不愿意跟他交谈。不一会儿,支道林就告退了。后来正遇上王羲之要出行,车子已经在门外等着,支道林对王羲之说:“请您先不要走,我想与您讲几句话。”于是就谈论到《庄子·逍遥游》。支道林说了很多,辞藻新奇,像繁花灿烂,王羲之最后宽衣解带,恋恋不舍,不忍离去。可见对道教的喜爱。

(四)爱鹅佳话

热爱小动物是人的天性。王羲之因为爱鹅,与鹅之间有一段故事被传为佳话。“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王羲之非常喜欢鹅,会稽郡有一个独居婆婆养了一只鹅,非常喜欢鸣叫,而且声音非常优美,在集市上王羲之就想要买它,婆婆没有卖。王羲之想仔细看看那只鹅,就带着自己的亲友去婆婆家观看鹅。婆婆一开始不知道买鹅的是王羲之,当听说名人王羲之要到自己家的时候,就把鹅杀了,炖好来招待王羲之。王羲之因为没有看到那只善鸣的鹅,叹息了好一阵子。还有一次,一个道士,也很喜欢养鹅,王羲之前去观鹅,很是喜欢,于是央求道士将鹅卖给自己。道士说,写一篇《道德经》就把鹅送给他,王羲之很高兴地答应了,待他写完《道德经》,就用笼子装着鹅回家了,而且王羲之还以此为乐。可见他是多么喜欢鹅。

(五)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王羲之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这使他成为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有一次,王羲之在蕺山遇见一位婆婆在卖六角的竹扇子,于是就在扇子上题字,每面扇子上都题了五个字。刚开始婆婆不知道他是谁,有点生气。王羲之不以为意,对婆婆说:“你叫卖的时候,就说是王右军题的字,一面扇子能卖一百钱。”婆婆照做,没想到大家争抢着来买自己的扇子。可见在当时王羲之的书法多受人们追捧。

(六)不吝赞美、提携后辈

魏晋时期,大家崇尚玄学,喜爱点评他人。“王右军道谢万石‘在林泽中,为自遒上;叹林公‘器朗神俊;道祖士少‘风领毛骨,恐没世不复见如此人;道刘真长‘标云柯而不扶疏。”王羲之称道谢万是山林水泽中最为强健挺拔的那棵树;赞叹支遁器宇开朗,神态秀雅;称道祖约风姿骨相不同凡俗,恐怕这辈子再也见不到这样的人了;称道刘惔如高耸入云的大树。王羲之对他们的评价,字字恳切,句句赞美。“王右军语刘尹:‘故当共推安石。刘尹曰:‘若安石东山立志,当与天下共推之。”王羲之对刘惔说,应当共同推荐谢安。刘惔说,如果谢安确立了隐居东山之志,我们应当与天下人共同推举他。王羲之和刘惔都不吝惜对他人的赞赏,对于有才能的人也不忘提携。《世说新语·赏誉》记载:“王右军目陈玄伯:‘垒块有正骨。”王羲之品评陈泰说,他的胸中有郁结不平之气而品格刚正。

三、为官政绩

王羲之和大多数官员一样,初入仕途都有着满腔的热情,想要为国家献计献策,虽然很多时候政见没有被采纳,但是他依旧不放弃造福一方百姓的想法,虽然仕途坎坷,但是他依旧洒脱。

(一)为官一方、心系百姓

王羲之步入仕途,最初的官职是秘书郎,还任过参军、长史、会稽内史、右军将军和护军将军等职。王羲之出任会稽郡守时,“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忧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会稽郡遭逢旱灾,田里庄稼颗粒无收,王羲之立刻开仓放粮,赈济灾民,让他们免受灾荒之苦。面对朝廷繁重的赋税徭役,王羲之很担忧百姓,于是上书据理力争,希望大灾之年朝廷能够减免赋税。王羲之在任期间也为当权者提过很多建设性的建议,虽然最后很多意见都没有被采纳,但是依旧改变不了他的为民谋福祉的热情。

(二)在其位谋其政的“王右军”

因为王羲之曾经当过右军将军,所以很多人用“王右军”来称呼他。王羲之在护军将军这个职位上恪尽职守,关心士卒,他曾写过《临护军教》,收在《全晋文》中。文曰:“今所任要在于公役均平。其差太史忠谨在公者,履行诸营,家至人告,畅吾乃心。其有老落笃癃,不堪从役,或有饥寒之色,不能自存者,区分处别,自当参详其宜。”大意是:你们对自己遇到的困难,可以畅所欲言,军营中如有老弱多病、不能温饱或无法养家者,都要区分不同的情况予以照顾。可见他是一名十分关心下属的好官。在一般人眼中,王羲之是书法家、艺术家,殊不知他在做官的三十余年中,对治国从政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出过不少改革弊政的措施,虽然很多未被采纳,但是依旧改變不了他是一位热爱百姓的好官的事实。在其位谋其政,王羲之为官时,勤政爱民造福一方百姓,深受百姓爱戴。官场上的明争暗斗为王羲之所不齿,他的出身和他所受的教育又绝不允许他向朝中的达官贵人谄媚求荣,所以政治上不得志。

(三)愤然辞官

《晋书》记载:“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及述为扬州刺史,将就征,周行郡界,而不过羲之,临发,一别而去。先是,羲之常谓宾友曰:‘怀祖正当作尚书耳,投老可得仆射。更求会稽,便自藐然。及述蒙显授,羲之耻为之下,遣使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行人失辞,大为时贤所笑。既而内怀愧叹。”“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王述年少有名望,和王羲之齐名,王羲之的出身让他很是清高,所以看轻王述,不喜欢王述。王述刚开始的时候每每对王羲之以礼相待,但是王羲之并不领情,因此王述心生怨恨,两个人彼此产生嫌隙。而王述是王羲之的上司,王羲之不肯屈尊降贵,就愤然辞官,归隐田园。虽然这是大多数人的看法,但是笔者以为,王羲之不会仅仅因为一个人就辞官,一定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一定是经过综合考量才决定辞官归隐的。

(四)虽已退隐仍关心国事

王羲之不喜欢王述,后来王述做了王羲之的领导,王羲之就罢官归隐了。虽然隐退了,但王羲之依旧关心国家大事。据《晋书》记载,升平二年(358)燕主慕容俊南侵,朝廷命谢万为中郎将,讨伐慕容俊。此时王羲之已辞官隐居两年,虽隐居乡野,但仍心系朝政,当得知谢万将被任命为将军时,王羲之给谢万的上级桓温写信。在王羲之看来,谢万之才不足以胜任,他委婉地指责桓温用谢万是不正确的决定。王羲之《与桓温笺》云:“谢万才流经通,处廊庙,参讽议,故是后来一器。而今屈其迈往之气,以俯顺荒余,近是违才易物矣。”但桓温不听,依旧派谢万出征。王羲之早已料定谢万此战必败,因为个人能力问题,王羲之给谢万写信,怕他兵败会遇害,劝谢万与士卒同甘共苦。其《致谢万书》云:“以君迈往不屑之韵,而俯同群辟,诚难为意也。然所谓通识,正自当随事行藏,乃为远耳。愿君每与士卒之下者同甘苦,则尽善矣。食不二味,居不重席,此复何有?而古外以为美谈,济否所由,实在积小以致高大,君其存之。”王羲之苦口婆心,然而谢万依然我行我素,若非其兄谢安以白衣随军,极力为其慰勉部下、取悦人心,那么谢万败后极有可能为其部下士卒取了性命,史料记载“军士欲以其败而图之,以谢安故而止”。谢万败后才去相信王羲之,后悔未听王羲之的话。可见王羲之有着远见卓识,并时刻关心着国家政事。

四、结语

王羲之出身书法世家,从小受家庭环境影响,书法造诣精深,集众家所长、书一家之言,为人洒脱,爱自然,好交游,朋友众多,为官时造福一方百姓,无论做人做事,都十分洒脱。

(齐齐哈尔大学文史学院)

猜你喜欢

兰亭集序王羲之立体
爨体兰亭集序(局部)
王羲之送字
念个立体咒
立体登陆
书画名人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王羲之 兰亭序》
王羲之书兰亭序
《王羲之 丧乱贴》
炫酷立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