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魄理论探讨

2021-03-02李思墨于淼王浩田桑希生

中医药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神志中医学谓之

李思墨,于淼,王浩田,桑希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一般泛指的魄,与中医的魄意义不相同,现代医学也没有此概念,医学的魄是中医独有的概念。中医传承过程中由于研究的偏颇或者概念混淆等多种原因,使魄的理论萎缩,论述较少。实际上,中医学的魄有其自身的功能,是中医生理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魄的理论被忽视后,渐渐由其他理论来代替解释它的功能,它并不是消失。当代一些学者已提出应重新认识魄的功能,例如王鸿谟认为魄约等于本能反射,魄的异常表现是感觉与动作的迟缓、反应迟钝等[1];禄颖等指出魄是形体本能的感知和运动能力[2]。笔者认为目前对魄的认识不够系统,需要进一步整理。本文重点从古代文献入手,参考现代研究,整理构建魄的理论体系,完善魄的医学内容。试图还原魄理论的应有逻辑原理。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可行的思路。

1 魄的泛指

魄在汉语中,是一个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医学内涵的词语,在不同语境下有着不同的含义。《说文解字》中解释:“阴神也”[3],是形声字,意为依附人体而存在的精神。《太平御览》引《礼记外传》中说:“人之精气曰魂,形体曰之魄”[4]。《礼记·祭义》有:“耳目之聪明为魄”[5]。古代文化中还有三魂七魄的说法,指能脱离人体而独立存在的精神。附体则人生,离体则人死。所以,广义的魄,既是神志的一部分,又可以指代广泛的感觉与运动能力或者身体的活力。比较抽象,常与精神含义并行。

2 中医学魄的具体含义

在古代医书中,常出现安魂定魄的说法,多出现在有惊悸癫狂或者有邪魅的情况下,意义为使人的灵气、精神不离开人体。这是将文化的魄引用到医学中。但实为镇静安神之意。

医学中有神魂魄、有魄门、魄汗等词语。《黄帝内经》将神魂魄引入到中医中来,魄有了真正的医学涵义,如《灵枢·天年》:“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说明除了血肉之躯以外,神魂魄具备,各司其职是能够长成为人的条件。这样魄就有了独立的内容,并与神魂并列。

《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五神藏,将广义的神分为魂、神、魄、意、志,分属了神的不同功能层面,用五行类比的方法归类到五脏。《灵枢·本神》中有:“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神魂魄为生来就有的功能,属于基本层面,是感性认识的起点,是接下来理性认识的基础;“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神明之心通过“任物”,接受外界的多种信息和刺激,进行思考、记忆,属于认知的层面;“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思虑智为更为高级的思辨、计划、智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属于心理行为的层面。由此,可以得出,中医观点下神志的过程,先有神、魂、魄产生意识,去感知、体验外面的世界,再通过意、志记忆思考走向认知,最后由思、虑、智产生思维逻辑,拥有智慧,能够处理各种问题。故而,魄就不属于情志层面的概念了应属于神志的原始层面,而情志属于进化的另一层面。因而神魂魄意志的并列就属于当时认识的局限了,这也是后世将魄归于情志而不能体现于临床的缘由。相比较于现代的精神分析理论[6],神、魂、魄相当于“本我”,是天生的本能,服从于“快乐原则”,意、志相当于“自我”,在满足外部制约的同事满足本我的基本冲动,是理性的,思、虑、智可以达到“超我”的阶段,受到伦理道德的制约,限制本能。在人体中,各种神志活动共同参与,魄属于感知和体验外界中的一环。

3 魄的生成来源

3.1 与生俱来

巫方氏所撰《颅囟经》云:“一月为胎胞,精血凝也;二月为胎形,始成胚也;三月阳神为三魂;四月阴灵为七魄;五月五行分五脏;六月六律定六腑也;七月精开窍通光明也;八月元神具,降真灵也;九月宫室罗布,以定生人也;十月受气足,万像成也”[7]。《灵枢》中云:“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魄是由精化生的,人体的一切生长发育都有赖于精的化生,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因此,魄也是与生俱来的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是先天的功能,不用后天习得就存在的。

3.2 魄的物质基础

中医有以五脏为核心,将各种功能按取类比象的方法归类到脏腑的特点。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将所有的神志都归为心来主管,故有心主神明之说。但此心并非血肉之心,而是指神明之心,神明之心其实是指大脑主管精神活动的功能[8]。魄是先天的,由精化生。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全体总论》指出:“肾精足,则入脊化髓上循入脑而为脑髓,是髓者精气之所会也。髓足则精气能供五脏六腑之驱使。故知觉运动。无不爽健”[9]。肾精的充足,是发挥魄的功能的重要条件。肾精不足,髓失于充养,则会影响魄的功能。

4 魄的生理功能-主运动与感觉

孔颖达说:“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此则魄之灵也;附所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10]。意思是魄是附于有形的,魂是附于无形的,出生时就能听能视、能动能哭,是魄的作用,而思想意志,由魂掌管。张介宾云:“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7]。说的是除了动作,能产生痛痒之类的感觉,也是魄的作用。从而我们可以推测出魄指的是人的运动能力和感觉的那一部分功能。因此,魄只能属于神志的原始层面,非心理活动、思维和情志。

《灵枢·本神》中提到:“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指的就是魄受伤后被打都感觉不到疼痛。《景岳全书·非风诸证治法》中说:“非风麻木不仁等证,因其血气不至,所以不知痛痒。盖气虚则麻,血虚则木,麻木不已,则偏枯痿废渐至日增,此魄虚之候也”[11]。证明了魄的病理有麻木、感觉渐退,甚至是偏枯、痿,运动出现障碍。可以看出,魄的功能,与人的五体是密切相关的。

5 魄理论的萎缩与替代

5.1 “肺藏魄”理论萎缩的分析

从《内经》开始,肺藏魄是一直以来的认识,《灵枢·本神》中有:“肺藏气,气舍魄。”一般都是从肺能调节气机从而影响全身的运动感觉来理解。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魄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动与感觉。而运动与感觉都是由气来统领的,故而将两者建立相关性。肺主一身之气的作用,主要是体现在呼吸功能上的,如肺能够持续不断的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浊气,影响着人体的代谢,对全身起着调节作用。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虽然有赖于气的动力属性-气机的升、降、出、入、化来实现,但是,气的分类与归属是非常复杂的,与魄关系密切的,还有肝主疏泄气机的功能,不能简单的归于肺。另外有肺主魄汗的说法,是根据肺藏魄的说法,将汗成为魄汗,其本质还是汗。皮肤表面的汗孔,能够帮助宣散肺气,有利于调节呼吸,这与魄也并无直接关系。

古籍中,很难找到有关肺藏魄的生理,或者肺不藏魄的病理依据。临床上,魄的损伤,对于肺的生理功能的影响,很难找到实际的例子。也很难找到肺的功能受损,对魄的运动感觉功能产生影响的情况。从生理功能上,肺与魄不是直接的联系。在五行分类上,肺与魄相对应。中医运用五行作为归纳方法,与中医解剖学、生理学经常是有差异的。肺藏魄是五行理论下的分类,其文化内涵远大于生理意义本身。虽然归类上肺藏魄,但按照其功能的本质来定位,它属于经络或经筋以及筋肉的生理功能,这与现代医学运动与感觉的定位是相符的。由此来看,古人初期的相关生理学认知或分类产生了错构,这直接导致了中医学对运动与感觉生理学的深入研究,至今都是一个缺失。

5.2 魄生理本在肝、经络、经筋理论

中医将运动的功能归属于经络。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沟通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道,人体一切的感觉与活动都与经络相关。感觉是人脑通过感觉器官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包括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位置觉等。感觉也是经络传递信息的结果。经络之中,经筋又是经脉之气结聚散落于筋肉关节的体系,能主束骨、利机关,并且久行伤筋。就相当于效应器,用来实施动作。魄还包括主司运动的神经系统的功能,掌管运动能力,调控运动发生的过程。

肝能够疏泄一身气机,经络就是实现肝主疏泄的通道,肝通过经络条达全身,使全身的气血运行正常,相当于传导系统,因此人的活动、感觉与肝主疏泄密不可分。全身的气机通畅,则运动自如协调,感觉灵敏准确。并且,肝主筋,进一步印证了肝与运动能力相关。魄的功能,主要是筋骨、皮肤、官窍等来实现的,这些都是通过经络的传递,因此全身的通畅调达,是魄行使功能的前提。但是,中医学对这一方面的认知或研究,一直停留在早期的水平上,由于缺乏深入的研究路径,导致了临床上相关的疾病或病理认识的肤浅或模糊。

以上全部讨论见思维导图(见图1、图2)即可清晰理解。

图1 魄的地位

图2 魄的涵义

6 讨论

中医理论是以五脏为核心、以气血津液精阴阳为基础构建的生理病理体系,由于多种原因,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概念不能界定清晰、内涵丢失,导致有生理无病理或有病理无生理的现象。古代中医重视脏腑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并以五行归类进行阐述,很多机械的归类并没有经过“法式检押”,以至于在类似的混乱之下延续传承,这严重延宕了中医学理论的发展。魄的概念及理论,古籍中相关生理病理的论述并不丰富。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首先,对精神层面研究不够深入。无论是古代医家或是当代中医教材,对于情志与神志的研究讨论,几乎都停留在《黄帝内经》的水平,其概念本质与内涵都缺乏深入的探讨和逻辑分类。尤其是神志与情志多数混为一谈。现代的中医学教材也将其作为脏腑理论的分支,缺乏神志的专门论述。其次,魄的概念的界限不清晰,传承过程中,文化与医学没有分开,没有深挖魄的本质。常常与魂一起,魂魄并称,被赋予一种五体生理之外的抽象意义,很少有人提及其生理学价值。另外,在方法论上出现了问题,重视阴阳五行分类并机械应用,却很少从现实生理的角度去思考探源,这也是方法论的局限导致的结局。本文理清了中医学魄的概念内涵及生理范畴,意在强调重新认识中医学神志生理病理的内涵,同时借此建立运动与感觉的生理病理知识体系,这样,不但能够丰富中医学的内容,更能够促进相关实际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神志中医学谓之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微商“侵入”中老年朋友圈 老人不想“入坑”该怎么办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简单搓搓可养生
打碗碗花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养心重在养神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