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打工人”也有春天
2021-03-02侯强金照星
文/侯强 图/金照星
德国专家于恒(J o e Buetzler),世界500强企业林德工程亚太区首席财务官
2020年9月,科技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和杭州市科学技术局共同主办“走进魅力杭州”央媒采访活动,来自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环球时报、工人日报、新华网等中央媒体的记者在杭州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采访调研活动。通过采访在杭州工作的外国专家和科研工作者,调研科研院所、项目单位及高新技术园区等,共同探访杭州的引才魅力和科创活力。本期特刊发一组记者采写的文章,以飨广大读者。
杭州,位于钱塘江畔,自秦朝设县治以来已逾两千年,吴越国和南宋都曾建都于此;西湖西溪美景曾引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心驰神往;一条京杭大运河南起杭州北抵通州,客货因之畅行南北,杭州的繁华富庶自古绵延至今。
杭州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旖旎秀丽的风景和底蕴深厚的文化,更在于千千万万的人才汇集于此,人才聚则百业兴。
“走进魅力杭州”央媒采访团的调研之路从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开始。2020年11月8日,在这里,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局长、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与开发研究会会长张建国在2020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开幕式上公布了2019年“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主题活动评选结果,上海、北京、深圳、杭州、广州、合肥、南京、成都、青岛、苏州荣膺十强城市。沪、京、深、杭连续十届榜上有名。
据杭州市科技局介绍,杭州市凭借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到了大量海内外高端人才,已建立5个国家级、8个省级和37个市级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自2012年起,杭州开始实施“115”引进国外智力计划,已累计立项资助引智项目1891项,引进高端专家5000余名,聘请各类外国专家超过6万人次,财政资助超亿元人民币;11名贡献突出的外国专家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62名外国专家荣获浙江省政府“西湖友谊奖”,61名外国专家入选杭州市政府“钱江友谊使者”(“钱江友谊奖”)。
这一连串的数字或许不能完全解析杭州连续十年蝉联“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榜单的奥秘,但当央媒采访团实际走进杭州,在多地展开调研后,答案便逐渐清晰起来,杭州延揽人才的魅力是如此丰富多彩,昔日东南形胜之地,今朝人才青睐之家。
在杭州,“外国人”兴业惠多多
“你好!”一句标准的汉语从一位身材高大的德国人嘴里说出时,让在场的记者顿感亲切,这位早早就站在公司写字楼门前欢迎记者的德国人名叫于恒(Joe Buetzler),任职于世界500强企业林德集团,现任集团旗下林德工程亚太区的首席财务官。
来杭7年的于恒,已是一名“中国通”,一口流利的汉语使得他更容易融入在杭州的工作和生活,更能了解杭州对于外企和外籍人才颁布实施的种种优惠政策。2020年9月16日,林德工程亚太区总部正式落户杭州西湖区,这是首家世界500强外企在杭州设立的区域总部。
说起总部落户杭州的缘由,于恒总结了三点,一是中国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方面出色得力,堪称完美,杭州更是早早便可以复工复产的城市;二是杭州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简捷高效的行政能力和务实周到的招才引智政策;三是杭州各级官员“店小二”式的服务意识和贴心细致的服务。
“当然,还有杭州的美景和这里友善的市民。”于恒补充道。
杭州的这些独特优势,最终引来了林德工程亚太区总部落户杭州,这将对杭州在产业集聚、吸引外资等方面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离开林德集团后,记者走进了西湖大学。在这里,见到了一位一生培养出50余位博士的外籍教授默罕默德·萨万(Mohamad Sawan)。萨万现任西湖大学讲席教授、生物医学研究与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
这位加拿大籍、黎巴嫩裔的教授自2019年加入西湖大学后,就一直没有离开过。他不仅喜欢在杭州的生活,更看重西湖大学浓厚的科研氛围。
萨万坦言,西湖大学的科研机制非常好,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科研工作者在这里均一视同仁;这里也没有壁垒森严的官僚层级,经常能见到施一公校长,同他当面沟通交流,所提的要求也总能很快得到回应。
萨万说,西湖大学也许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大学之一,正像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一样。
西湖大学云集了来自十几个国家的30余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据西湖大学国际合作部负责人介绍,杭州市、西湖区两级政府和西湖大学尽最大努力为这群来自海外的科学家们提供生活和科研上的种种便利。
西湖大学讲席教授、生物医学研究与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默罕默德·萨万(M o h a m a d Sawan)接受记者采访
在杭州,“小企业”借外力蝶变
在杭州,即使你是一家规模小技术实力弱的企业,如果引智得当,一样可以成长为行业内的翘楚。
“走进魅力杭州”央媒采访团来到杭州华鹰游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鹰公司)考察调研,这是一家当初只能生产划桨式运动赛艇的民营企业,但是,现在发展到可以研发设计制造双体动力游艇。这家小企业是怎么发展到可以批量制造高度自动化、集成化的游艇的?
华鹰公司副总经理金音“一言道破天机”,聘请外国专家做技术指导,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相结合,立足自主。
据金音回忆,华鹰公司早在1995年便请来了第一位外籍专家,名叫克劳斯,是一位来自德国的造艇大师,曾任国际赛艇联合会器材委员会主席。
说起这段往事,还牵出了一段颇具传奇的引才经历。故事要从华鹰公司创始人熊樟友的一次“莽撞”的参展经历讲起。1994年年底,熊樟友带着用木头造的赛艇到美国印第安纳州参加展览会,没想到,在展会上被德国同行投诉抄袭设计。时任国际赛艇联合会器材委员会主席的克劳斯来到华鹰公司的展台进行评判。评判的结果是:华鹰公司侵犯了对方的知识产权,面临撤展处罚和一大笔罚款。
挨了罚的熊樟友并不服气,他找到克劳斯“喊冤”:赛艇的样子都差不多,我们中国的木匠老师傅看一眼就能做出来。克劳斯反驳称,无意侵犯知识产权也不行。熊樟友满腹委屈地说:“我们国家也想发展赛艇运动,可是欧美企业生产的赛艇太贵,我们怎么买得起?买不起艇,赛艇运动又怎么在中国普及?”
熊樟友的这番话触动了克劳斯。
杭州华鹰游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克劳斯一直希望在发展中国家推广赛艇运动,也有意将制艇技术传授给发展中国家,以助力这项水上运动的普及。熊樟友了解后,当即向克劳斯发出邀请,希望他担任华鹰公司的技术指导。
1995年年初,克劳斯应邀来到了富阳,几番考验熊樟友之后,决定帮助华鹰公司制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赛艇。
从此,克劳斯每年都会到华鹰公司进行技术指导,每次都会待上几个月。在卸任国际赛艇联合会器材委员会主席后,克劳斯干脆当起了华鹰公司的赛艇技术总监,协助华鹰公司不断提升赛艇产品的品质。
在克劳斯的帮助下,华鹰公司现已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赛艇制造企业,年产各种比赛用艇达数千条之多。更值得骄傲的是,华鹰公司制造的赛艇成为雅典、北京、伦敦、里约四届奥运会赛艇项目的官方唯一指定用艇。
华鹰公司在赛艇领域取得了成功,但是这家民营企业并没有小富即安,而是向着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游艇发起了冲击。
华鹰公司在游艇产业升级上,始终坚持走“开门办企业,面向全球纳贤才”的发展道路。金音介绍说,在经历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海外订单归零的阵痛后,华鹰深刻地认识到,为国外品牌做贴牌代加工终将没有出路,必须走产业升级、自主研发、创自主品牌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短缺,严重制约着企业自主发展。
为此,华鹰公司创建了游艇研究院,开启了全球引智计划。除了聘用克劳斯外,还引进了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波兰等国家制艇行业的高端人才13名,其中9人负责游艇研发,4人负责赛艇研发。
央媒采访团在华鹰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见到了正在忙碌的两位外籍工程师:一位是负责游艇模具制造、来自澳大利亚的约翰·查尔斯;另一位是负责游艇电控系统、来自波兰的斯拉维克。
约翰自2008年来到中国后就再也没离开过,还娶了中国姑娘,今年女儿10岁、儿子8岁。此前,他们一家四口一直都在珠海生活。为了追求更大的个人发展,约翰在2018年来到杭州加入华鹰公司,工作期间吃住在厂里,每月还能从公司获得额外的长假回珠海探亲。对此,约翰很满意。
斯拉维克则是在2019年来到杭州工作。2019年年底,他带着妻子去英国过圣诞节。中国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后,他原本十分担忧,不敢返回中国。对此,金音做了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用视频方式介绍公司的种种防疫措施,最终打消了斯拉维克的顾虑,并于2020年3月底返回中国。经过14天隔离,斯拉维克重新投入工作。他庆幸地说:“幸亏我及时回到了中国,要不然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恢复正常生活。”
斯拉维克能顺利地返回中国,这背后也倾注了杭州市外国人才管理部门大量细致具体的工作。疫情期间,杭州市及各区两级科技局一直致力于帮助辖区内的企业做好外籍人才的服务工作,为外国专家来华提供一系列政策支持和周到细致的服务。
在杭州,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管理部门,都形成了“人才聚则产业兴”的共识。华鹰公司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恰好诠释了这一共识,借助外籍专家的技术力量,在自立自主发展的基础上,小企业也越来越具有国际视野,也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敢闯。
在杭州,“老院士”壮心不已
杭州不仅是敢于打拼的企业家和青年才俊们创业创新的热土,年近古稀的老院士也在这里找到了奋斗的方向,“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创业激情丝毫不输“后浪”。
“这家单位的名称里虽然有研究院三个字,但是,这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研院所,而是一种全新的机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英国工程技术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浙江巴顿焊接技术研究院中方院长冯长根在向记者解释这家单位的性质时说,“通常中方引进的是外籍人才,但我们则引入了国外科研机制。”
浙江巴顿焊接技术研究院坐落于杭州市萧山区杭州湾智慧谷,它是由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巴顿焊接研究所和浙江金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蛋科技)三方共同组建的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民办非企业单位。
正式采访开始前,记者对于上述的单位性质描述感觉“一头雾水”,政府怎么建立了民营机构?乌克兰巴顿研究所与中方开展的是科研合作吗?金蛋科技这家民营企业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英国工程技术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浙江巴顿焊接技术研究院中方院长冯长根接受记者采访
面对记者“连珠炮”式的提问,1983年便学成归国的“老海归”冯长根打开了话匣子。
冯长根虽年近古稀,说话却依然声音洪亮,中气十足。他朗声说道,这是一种新的机制,是市场需求倒逼出来的;新机制里有萧山区政府的力量,但不是科研事业单位;有来自乌克兰的科研力量,但不是中外技术合作项目;由民营企业金蛋科技负责运营,但又不是企业,从表面上看有点“三不像”。
这种新的机制融合了政府的力量、国外科研院所的科研机制和民营企业的市场化运营机制。这样一个机制综合体的核心使命是要解决长期困扰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问题,解决同类型企业面对的共性技术难题。这些难度极高的技术问题一旦被突破,不仅可使一家企业的技术尽快升级,而且能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迭代。
在这种新机制里,萧山区政府参与其中,政府拿出一定数额的经费采购科研设备、构建科研环境,但不直接管理,而是由民营企业运营,不搞大而全的研究门类,根据市场需求,只研究解决企业“卡脖子”的重大技术难题。
冯长根举例说,比如钢结构的焊接及智能化问题,焊接听上去不“高大上”,但是企业需要,我们就去研究转化,这是市场在发挥科研导向作用。长久以来,在建造楼宇和桥梁过程中,很多钢架部件只能靠大量人工焊接完成,不仅效率不高、质量参差不齐,更关键的是焊接工人培养难、人工成本巨大。钢构企业迫切地想解决这个难题,但又苦于自身科研能力弱,无法突破关键技术。
另一方面,乌克兰在焊接领域底蕴深厚,但是乌克兰经济近20年发展缓慢,一些专家面临着技术无用武之地和科研设备逐渐落伍的尴尬局面。然而,在这种新机制下,乌克兰的专家们则可以利用他们的技术特长,使用中国合作单位的科研设备和实验环境做研究,帮助中国企业解决现实技术难题。
杭州市江干区科技发展中心主任傅怀杰接受记者采访
“这就不是简单引入几名外籍专家的问题,而是相当于引入了国外整个科研团队和科研机制。”说到此处,冯长根略显激动, “40年前,我留学英国,拿到了英国利兹大学化学院的博士学位。从那一刻起,矢志以技术报国。如今,杭州市萧山区为服务企业技术突破,创新出这样好的机制,我由衷地感到欣慰。技术突破虽千难万难,机制桎梏一旦破除,必会迸发无穷活力,科技兴国就在当下!”
为“打工人”开启一扇人才评定的大门
杭州在千方百计地吸纳“高精尖”人才的同时,为学历不高能力高的“打工人”也开启了一扇人才评定的大门。
“走进魅力杭州”央媒采访团在杭州市江干区调研时了解到,针对“直播带货”新零售经济的崛起,江干区为“直播达人”们量身定制了“新零售人才”参评标准,让这群自嘲为互联网“打工人”的人们也能拥有杭州人才的身份。
据杭州市江干区科技发展中心主任傅怀杰介绍,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网络“直播带货”按下了“快进键”。为迎接“网络直播”数字时尚产业的崛起,江干区于2020年5月在浙江省内率先发布商务人才新政,认定人才的一条原则就是“不看学历,看实力”。
“有些直播‘网红’一场直播做下来,销售额能高达几个亿,依据传统零售思维去理解,完全不可思议,但这就是现实,网络直播新零售在崛起。”傅怀杰说,“我们抢先一步推出相关人才政策,就能留住并培育这个新兴产业。”
商务人才新政使江干区在引进人才方面显得别开生面,这步“先手棋”吸引了累计4000余名“直播达人”入驻东方电子商务园和新禾联创产业园等园区。“直播达人”可参评江干区“新零售人才”,一旦获评,作为杭州人才即可享受城市落户、子女教育、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和金融服务等全方位服务保障。
“英雄不问出处”,求贤若渴的杭州正在展开双臂拥抱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