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调查与活化利用途径探析
——以绍兴鲁迅故里历史文化街区、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为主例
2021-03-01王小斌刘峻君刘翔宇
王小斌,刘峻君,刘翔宇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北京 100144)
引言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历史印迹的体现,街区内包含众多历史遗产。对历史文化街区利用方法的研究一直受到各方重视,而活化利用是历史文化街区利用的重要方法之一。喻学才教授首次将“活化利用”概念引入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他提出:遗产活化就是在不影响历史文化遗产传承的前提下,活化为现代产品,使人们能重新接受、了解文化遗产[1]。绍兴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在国际上处于较高水平。经过近20年落实历史文化名城相关保护规划,历史文化街区得到有效保护,环境整治工作基本完成,传统水乡风貌基本恢复,名城传统风貌和空间形态的保护取得良好效果。绍兴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可作为全国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的可借鉴案例,但也存在很多不足。本文通过对绍兴市历史文化街区空间调查,挖掘城市空间的活化利用潜力,发现并探索其活化利用的途径。
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规划的背景分析
1.1 部分历史文化名城2010—2015年发展规划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提出“历史文化名城”概念,并正式提出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保护,到2020年,全国已经有135座城市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2015年修改)中指出:规划发展对乡村地区发展关注不够,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在基础设施、生态保育、环境保护与生活品质等人居环境方面功能培育未达到预期。其中最重要的是城市发展方式还较为粗放,土地集约利用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彰显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特色[2]。2012年修改完善的《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也指出:对于文物,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抢救和保护濒临破坏的历史实物遗存。要同时兼顾历史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扬,两者有机结合,旨在恢复绍兴传统水乡风貌的总体特色。
上述2座城市的规划文件中反映出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方式在当时较为粗放,需要转变城市发展策略。就历史文化而言,需要进一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恢复历史文化名城的原有特色。此外,要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中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城市整体的人居环境品质。
1.2 2010—2015年城市建设背景
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快速的城市化带来了城市同质化,与此同时,许多城市开始提倡文化修复,由于处于粗放型经济模式下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对某个古代时期风貌的固化复制,缺乏城市个性,使得风貌标准化和僵硬化,呈现“街区功能商业化、居民参与边缘化、建筑风貌仿古化”的特点[3]。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中国经济方式由粗放型经济模式转向集约型经济模式。城市建设方式也有所转变,原来的大拆大建,转变成注重质量的提升。就历史文化街区而言,尊重现实、敬畏历史,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主流观点。
1.3 2015年后历史文化街区发展趋势
2015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城镇化进程响应新常态的发展趋势,由增量规划转向存量规划。这时期历史文化街区发展趋势呈现以下特点:(1)大拆大建减少,注重质的提升;(2)设计理念转变,转向尊重现实、敬畏历史;(3)制度上有所创新;(4)加入公共参与;(5)注重促进城乡之间平衡发展;(6)注重生态防护;(7)抛弃短视思想,规划具有长远意识;(8)从局部保护转向整体保护。
2015年后,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发展逐渐由粗放化向精细化发展,历史文化街区设计会权衡各方利益,发展方案制定也变得更为谨慎。
2 绍兴历史文化街区现状调查
作为中国悠久历史的重要见证者,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应得到足够重视并加以保护,为保证改造取得良好效果,需提前做好系统性调研工作。笔者团队对绍兴鲁迅故里历史文化街区、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越王城历史文化街区、书圣故里历史文化街区、西小河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实地调研(图1)和深入分析。调研内容包括历史建筑的主体结构和材料、现有设备与管线状态是否满足现代化使用需求等方面[4]。其中一些成功经验与方法值得借鉴,同时笔者也将列出调研中发现的不足之处,并提出部分解决问题的途径,总结出历史文化街区民居与公共空间活化利用的若干具体方法。
图1 实地调研地点
2.1 建筑现状
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老旧传统民居的木质结构构件已经出现受潮变形,甚至断裂的情况,建筑立面与屋面也因年代久远而出现墙面脱落现象。就居住环境而言,因建设年代较早,传统民居往往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采光条件差、无现代化的卫生间与上下水系统、消防系统缺失、传统屋面造成室内或炎热或阴冷、衣服无地方晾晒、街道亮化等需要现代化改进等。
在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调研中发现,大部分民居内部没有独立厕所,在之前的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中,只是在区域内空地上增设了简陋的公厕,但是若要以此作为现代化的旅游型公厕,还是远远不够。同时,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基础设施也较差,有待进一步改进。
在具体调研中发现,鲁迅故里历史文化街区内鲁迅南路西侧的咸亨酒店与咸亨新天地,是2000年后的新建建筑。在2004版鲁迅街区的规划中(图2),要求采用鲁迅故里原有的城市建筑肌理,以小体量坡屋顶的建筑为主。但是在城市开发的过程中,酒店的业态功能却和原有的城市肌理出现了矛盾:咸亨新天地、咸亨酒店是以酒店功能为主的项目,且咸亨酒店体量巨大、平面较集中,与鲁迅故里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肌理不符合,这也是历史文化街区中新建建筑中常出现的问题,即小体量的历史建筑无法满足现代建筑功能需求。
图2 绍兴鲁迅故里保护规划
2.2 基础设施现状
2012年修改完善的《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指出:在各历史文化街区周边设置点对点停车空间,并且打通、微调、拓宽历史文化街区周边巷道型支路,使历史文化街区景点可达性增强,让景区可停留。各历史文化街区部分道路设置为无车区域,将历史文化街区之间通过慢行系统连成一片,构成完整的古城旅游环线。然后设置特色环城公交巴士,串联古城主要特色空间和节点。但是不足的是,经调研发现,在绍兴各大景区之间穿梭着服务游客的三轮车,这些车夫的文化水平整体不高,且管理较为松散。
绍兴以水城而闻名,水上交通特别发达,乌篷船已成为绍兴的一个标志。随着现代城市的进步与发展,水上交通已经慢慢被现代人抛弃,部分河道填河造路,现在留存的只是供游客体验的旅游产品。与2012年《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提出的要按照绍兴古代水系图恢复部分历史水系、联通现存水系、构筑完整的乌篷船游览路线有一定的差距。
在鲁迅故里历史文化街区的西咸欢河东侧发现,为方便特殊人群的日常活动需要,设置了供街区中居住的老年人、青少年人群活动的小型公共活动空间,并配备一些健身器材(图3)。
图3 西咸欢河沿岸公共空间
2.3 社区管理现状
绍兴古城中规划了以人为核心的15 min(半径约1—1.5 km)社区生活圈[5]。社区生活圈是一个社区生活的基本单元,在一定时间步行可达范围内,配备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与生活空间。生活圈的构建,有助于历史城市的精细化管理,精准地解决历史文化街区中居民的生活需求,也有利于促进邻里之间关系,保障居民生活安全性与便捷性。
2.4 信息技术使用现状
进入大数据时代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开始依赖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对历史街区活化利用进行指导,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思路。经调研后发现,利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对历史街区的商业推广、修缮复原、景区运营等方面进行优化,在绍兴历史街区中已有多处体现。
位于鲁迅中路的各主要建筑群与空间场所都采用微信公众号预约制。游客可以通过微信,对自己想要进入景区游览的时段进行预约。这种方式有助于控制各时段的人流量,是一种保护景区的方式。通过游客预约数据,还可以得知景区内各时段活动的受欢迎程度,对于景区安排游览项目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在调研中还发现,为方便游客旅游的过程中购买当地的商品,黄酒博物馆和孔乙己酒家等利用线上电商服务、快递服务,进行旅游纪念品、土特产的售卖,同时达到广告效果。
2.5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
在2012年《绍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确定越王城、八字桥、蕺山街、鲁迅故里、西小河、新河弄、石门槛、前观巷8片街区为历史文化街区,并对其范围进行界定,设置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3个区域,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对不同区域的新建、现存建筑,建筑风貌都有要求:核心保护区禁止新建建筑,建设控制区限制建筑高度和规定用地性质,风貌协调区规范建筑立面与屋顶形式。对于已存在于保护区内建筑的高度和屋顶形式、立面形式等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要求。
绍兴市按照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综合分级,共分为3级。其中,一级历史文化资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重要名人故居、列入文保名录的古桥、一类传统街巷、文物建筑;二级历史资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景观桥梁、码头、重要视点、二类传统街巷、历史建筑、重要山体、公园、现存水系;三级历史文化资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树名木、一般桥梁、传统风貌建筑、现状绿地、灭火水系。
2007年,绍兴市发布《关于公布绍兴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至今已经发布了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包含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传统游艺、传统杂技、传统美术、传统医药、传统技艺等多个方面。其中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方面与众多具有当地特色的手工艺品、美食相关,传统戏曲不但能满足当地人的精神需求,也能给予游客地域化的沉浸体验,给历史文化街区带来较高的商业价值,促进当代文化艺术生活的繁荣与历史场景的复原。
绍兴市最具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案例为鲁迅故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案例。鲁迅祖居等历史建筑曾在20世纪遭到毁坏。在2004年《鲁迅故里保护规划》指引下,鲁迅故居、鲁迅祖居、三味书屋得到积极修缮,其原型严格按照绍兴本地历史建筑以及民居院落样式形貌进行修缮,并且还原鲁迅故居原来的空间形式,同时在建筑内布置展示曾经的各种生活用品,还原了鲁迅文学作品中的诸多场景,如厨房、祭祖空间、戏台空间、百草园(图4)等。此外,位于鲁迅中路的朱家台门也得到了很好的修复(图5)。朱家原是绍兴的名门望族,1875年就开设了第一代“朱府义大铜铺”,以生产售卖日用铜器而受全国乃至世界瞩目。如今,朱家后人于2013年在鲁迅中路重修店铺,开门营业,成为鲁迅中路商业街一处具有很强地方特色的商铺。绍兴的传统建筑——台门,结合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活化利用。
图4 百草园
图5 朱家台门
位于越王城片区的仓桥直街也是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的案例。街上经营着多家售卖黄酒冰淇淋、黄酒奶茶的店铺,成为绍兴本地特产——传统黄酒和现代年轻人喜爱饮料相结合的典范,完成了传统饮食文化的创新。
3 历史文化街区民居与公共空间的活化利用策略
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利用是在对文化精神与物质功能充分关注的前提下,根据建筑的空间形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历史建筑与公共空间进行维护或修缮,通过内部更新赋予其全新的使用功能,使历史文化街区中的物质空间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挥其适当的作用[6]。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利用策略。
3.1 历史建筑保护策略
第一,对于老旧的历史建筑,结构损坏处可以采取木质构件来替换,但新与旧可分开表现。若缺少合适规格的木材料,也可以使用现代材料,如混凝土、钢材进行修复或者更换。此方法可以使传统建筑更加牢固持久,也能使传统建筑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而进步。同样的,对于建筑外立面,在不改变传统风貌的基础上可以使用现代材料进行修复,并且可以使用传统建筑的墙面作为媒介,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如投影设备进行进一步设计,传播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文化。街区的第五立面屋顶也可借助多媒体传播,丰富电子地图上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就原住民的现代化生活需求而言,可采取以下措施:如每家安装抽水马桶、加装改造消防管道、建筑室内安装吊顶与暖通设备、接入网络线路等。此外,对建筑外的晾衣绳、空调外机、霓虹灯箱、金属卷帘门、过于鲜艳的广告牌等明显影响古城形态的构件,应予以取缔,推广烘干机、旌旗、牌匾等[7]。
第二,在历史文化街区内新建建筑的规划设计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该严格落实规划方案,监督设计方按照原有的城市肌理进行新建建筑的设计。将体量巨大的单体建筑,如集中式酒店,化解成多重院落的形式进行体量削减和打散,满足周边的建筑风貌与生态环境要求。未来可设置城市重点建筑责任建筑师制度,进一步把控建筑形貌和建造标准。
3.2 基础设施优化策略
第一,完善街道景观。在步行街道设计上,街道地面可设计景区标志强化地域性,并增加部分标志引导;调整路面铺装,可使用鹅卵石和塑胶铺装,鹅卵石铺装方便行人按摩脚底,塑胶铺装供跑步者锻炼身体;提升软环境,街道景观微改造可借鉴上海与杭州的城市绿道经验;进一步优化特色三轮车服务,对车夫进行统一培训,在行车的过程中讲解历史文化街区的故事,作为一种提高游客体验的有效方式。
第二,完善水景观。可分为两方面:(1)完善建筑与空间环境。通过调研发现,绍兴河道因为两岸城市建设造成河岸升高,河道像沟渠,游客无法沉浸式感受水乡原有的特色景观。解决此问题有两种方法:一是优化水系统,抬高水平面,再通过类似“翻坝”的方式,即在不同水位高程的河道连接处通过设置机械绞车,代替人工滚水坝或者水坝,将水路进行串联,以组织畅通的游船旅游线路;二是在河道两侧的墙面上,使用多媒体技术,投影或绘制一些关于绍兴水乡故事的画面(图6),或者征集各种艺术作品,将河道变成一座多媒体艺术的开放式展览廊道。(2)改造乌篷船。乌篷船历史上一直都是绍兴的重要交通工具,所以如何将乌篷船进行旅游性质的现代化改造需要进一步研究。在此,笔者提出两个方案:一是乌篷船本身的空间可以作为一座微型的博物馆,或一间微型的水上商铺,比如在乌篷船内设置展陈功能,展陈、售卖一些绍兴当地的小工艺品等;二是在乌篷船内售卖部分绍兴当地的食品,让乌篷船具有交通工具以外的一些辅助功能。对于乌篷船本身,可以使用一些先进的材料,比如玻璃、钢材等,在不改变水乡游船风貌的前提下,对乌篷船进行现代化技术改造,在紧急情况如洪涝灾害时,也可作为救生工具使用。
图6 河道意向图
第三,完善特殊人群公共服务设施。历史文化街区内虽设置有部分公共设施,但是部分街区缺少专门服务老年人群体的设施,因此公共空间需要补充无障碍设施,如在路边设置扶手、栏杆等。
第四,改造零碎空间。就历史文化街区内的零碎消极空间而言,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将其活化利用。一是改造成小微绿地或立体农场,由专人和小微企业运营,种植一些日常生活所需的蔬菜瓜果。这样一来,空间不但有了产出,而且也改善了历史文化街区的环境面貌。二是设置非机动车充电桩。在绍兴,电动车是市民出行的重要选择。在这样的历史街区空间中,可以设置部分停放空地和充电桩供电动车使用,以解决电动车停放问题。三是可以适当设置广告牌,给历史文化街区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
第五,完善基础生活设施。进行水电“一户一表”制改造,避免住户因合用水表、电表而带来的不必要矛盾;改造排污管道,将街区的污水接入城市排污系统,对部分难以改造实施的,采用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进行分布式集中处理,以生化发酵等先进技术有效解决排污难题[8]。
3.3 社区管理提升策略
以绍兴15 min社区生活圈规划经验为基础,可进一步采用网格式精细化管理方法。每一个网格可以设置社区管理组织,进行相应的管理,管理组织可以给予部分的津贴,其成员由居民选出。管理职能包括了解每家每户的经济状况,对贫困户或者生活有困难的住户进行帮助,或向上级汇报情况。对于街道卫生情况及其风貌控制,管理组织有义务和权力管理。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国许多地方社区就采用类似的方法,对每一户的情况进行摸底。同时每户街道节点处设置与政府统计数据库链接的二维码,督促居民填报自身的信息,然后通过网络云平台,对每户的情况进行数据整合统计,以便做出下一步决策。
3.4 信息技术使用策略
在“互联网+”的时代,人们更多地通过网络平台来寻找历史街区内店铺,例如仓桥直街的臭豆腐、黄酒冰淇淋等饮食产品,大多是人们通过“大众点评”平台选取点评分数较高的店铺作为其目的地,因此网络数据对于店铺、景区有很大的影响。景区可设置二维码,收集游客的体验感受及改进建议,对景区进行改善。对于空置的建筑空间,可使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同时可以对各个商铺的产品销售量进行统计,各商铺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前提下,对游客构成情况数据进行上报,通过大数据动态的研究,给予商业经营意见,给新的投资者以适当的引导。这些数据也可为城市设计提供相应的基础信息数据,便于接下来的城市设计在动态中进行调整。
在遥感技术和影像技术发达的今天,我们往往通过电子地图对城市进行认知,所以我们游览历史街区的方式不限于传统的置身于历史街区空间里参观体验。如今对历史街区空间的认知会依靠大量的多媒体媒介和现实模拟技术,例如在电子地图上,就历史街区的认知从较高视点,即俯视角度,对历史街区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所以对历史街区的设计,如屋面及历史街区的整体性的体型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在鲁迅故里的官网上放置了鲁迅故里的全景图(图7),给游客完整的景区信息。在“互联网+”时代中,景区还可以使用数字技术展示完整的街区结构形态模型,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体验到历史街区景色,进行“云游览”。这对于未实地游览过历史街区的游客是很好的宣传和吸引方式。同时,景区自身也应该使用互联网对外进行宣传。
图7 鲁迅故里旅游全景图
3.5 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策略
历史文化街区中历史建筑过去的开发模式较为粗放,如开发商对历史文化街区开发时,采用将原住民腾退安置,做统一规划设计,并拆除重建的方法。在如今以存量空间改造更新为主的城市建设背景下,应摒弃过去开发商大包大揽的开发模式,采用更温和的改造方式,由开发商来承担部分原住民传统民居的修复与现代化改造责任,实行“谁开发谁负责”方式。在开发前应做具体调研,广泛征集意见,对于有意向搬走的原住民可进行统一安置,其民居可进行适当的商业开发,使用“以房养老”方式[9]。另一部分鼓励有偿改造,改造后原住民可进行个体经营,获利后开发商可获取适当利润。
绍兴拥有鲁迅故里、书圣故里等一些文化氛围浓厚的历史文化场所,现如今可以在这类场所中进行国学和传统文化的教育、培训活动,一方面是面向本地居民的长期教学,另一方面可对游客进行体验式培训。同时,因地制宜地注入新业态,提升游客的体验感,鼓励多功能混合利用,以提升街区活力[10]。如位于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的龙华寺大院(图8),现正处于扩建中,今后可对龙华寺大院进行整治利用、改进提升,结合禅修、佛学知识及国学知识宣讲,实行业态功能拓展。此外,可在历史文化街区内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如社区服务、旅游服务设施等。
历史文化街区若想走向国际化,应该接受和包容更多的外来文化和现在年轻人喜爱的嘻哈文化、夜店文化。这些新文化带动了新型城市商业消费活动,可以将其适当引入到历史文化街区中,改变历史文化街区业态单一的现象,提升城市活力与文化多样性,从而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还可以不定期的举行一些年轻人喜爱的活动,如音乐节、街舞节,绘画、小说、文创产品评比等活动。此外,在道路指引、景区说明等标志牌上配备更多服务外国游客的视觉标志,以增加视觉指引。
图8 龙华寺大殿
4 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集合着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并且承载着大众的生活需求,因此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利用能提高大众社会生活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从事历史文化街区设计工作,需要有专业性的方法和创意性的策划,也需要前期大量翔实的调研和资料收集等工作;不仅要采用传统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规划方法和途径,保护历史建筑、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社区管理,而且要充分利用当代移动互联网信息和大数据统计方法。针对不同地域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民众消费要求,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针对性地规划设计,进行适当的业态策划,引导城市建筑空间活化利用和业态功能布局是振兴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