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中的公共空间生活意象
——夜市从纯商业向文创活力方向发展研究
2021-03-01汤寿旎杨蕙祯吕林冰
汤寿旎,杨蕙祯,吕林冰,肖 霄
(1.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武汉 430070;2.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武汉 430065)
1 背景
夜市最早出现于唐代,是平民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城市生活意象的一部分。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具有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也逐渐增多。在我国超大城市中,由于人口多、地价高、环境差、公共空间有限等因素,夜市文化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整改和打压。
在夜市被整治之前,上海、武汉等超大城市中有很多“草根夜市”。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传统的占用公共空间来进行营利活动的夜市形式不再适应城市的发展,今后城市中的夜市该朝什么方向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1 公共空间
1.2 关于中国目前的超大城市
2014年 ,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增设“超大城市”概念。根据标准划分,常住人口超过1 000万的城市称为超大城市。7座超大城市为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武汉。
1.3 大规模城市对公共空间意象的需求及对夜市的影响
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与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关于大城市在飞速且有序的发展过程中所展现的社会问题,二者也都对大城市的城市意象进行了讨论。即:公共环境意象是社会交往的重要载体,许多大城市在建设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如街道缺少安全感,没有让来往的人群能随时驻足的地方[2]。大城市常常因场所感处理不当而造成不好的公共环境意象,从而导致社会交往的缺失[3]。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指出,城市地区和街道必须要有多样性,城市意象才能产生较好的社会影响[4]。因此,在超大城市中,更需要的是“接地气”的公共空间给人们带来亲切感和安全感。
这种“接地气”的公共空间在城市中被称为“非正式”流动空间。一个城市独特的城市肌理和社会特征往往可以通过城市“非正式”流动空间表达出来。城市“非正式”流动空间常见的有街边的小吃、广场边的花鸟市场、路口拐弯处的报刊亭和夜市等。在国外的大城市中,市民由于自发行为形成的城市特色文创空间就包括“非正式”流动空间。这些特色的文创空间造就了更好的公共空间意象[5]。近年来,我国不少地方政府在关于提升城市品质的实施方案中均指出,要严格管控城市街道空间面貌。地摊经济、夜市等占用公共空间且影响市容市貌的“非正式”流动空间越来越受到严格的管控。在之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部分超大城市的“非正式”流动空间开始慢慢沉寂。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在2019年末,上海、武汉等部分超大城市的“非正式”流动空间重新复兴。
2 夜市发展历程
2.1 上海夜市
上海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上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4个直辖市之一,常住人口达到2 428.14万人。
2.1.1 上海夜市变迁前样貌
创客教育就是要学习者将自己的创意变为现实,也就是自主创新教育。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实施创客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曾经的上海夜市以盈利目的为主,昌里路夜市、寿宁路夜市、大境路夜市、临汾路夜市可为代表。夜市的类型在形式、规模(数量和地理范围)、位置、参与者类型以及交易的商品和服务类型等方面也各不相同。从空间形态上看,上海市的夜市类型包括露天夜市和楼内夜市两种。经营者为了节省摊位成本且吸引更多的顾客,采用的大部分是露天式及沿街式的布局形式。在管理上较为有序,有一定的规模,但设施比较简陋(图1、2、3、4)。
图1 昌里路夜市
图2 大境路夜市
图3 寿宁路夜市
图4 临汾路夜市
目前我国摊位市场的管理体制尚不成熟,关于城市开放空间是否可以用来摆摊的争论还在继续。利用城市空地进行摆摊有利亦有弊。由市民的角度可见,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商品较为便宜,购物也较为方便。但由城市管理的角度可见,也带来了很多问题:(1)占用道路,道路安全受到破坏。(2)生活环境受到污染,污水、烟雾和噪音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3)正常的经济秩序受到影响,损害其他商店经营的合法利益。(4)商品质量无法保证。(5)城市安全受到威胁。楼内夜市则存在店主创新不足、设施老化、管理实施困难等问题[6]。
这些夜市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被政府认可的,特别是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由于夜市对城市市容市貌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被严格管控。世博会过后还有少部分夜市由于被管理得较好、有一定的秩序,还在夹缝中生存,如昌里路夜市。几年后,包括昌里路夜市在内的几个夜市也歇业了。
2.1.2 上海夜市从沉寂到复兴
昌里路夜市歇业之后,上海的夜市经历了几年的沉寂。在这几年中,互联网通讯、物流经济、网络购物等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和完善。商业形式不再仅仅存在于实体空间之内,实体经济也不再成为商品经济的主导,并且实体经济的形式也在不断转变。
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经济不景气,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实体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沉寂已久的夜市经济,激发其在城市生活中的活力,从而带动部分经济的发展。因此,上海夜市以一种新的形式强势归来(图5)。随着夜市经济的开放,上海市政府逐步落地相关政策,配合相关管理部门合理设置夜市形式,指导落实管理主体,维护城市公共卫生。在政府的引导和美化市容市貌的大环境下,夜市逐渐从纯商业的交易形式向文创型经济形式转变。文创型经济又称作“打卡式”经济。上海夜市在几个“网红夜市”的带动下逐渐变得多元化。
图5 上海特色夜市分布(2020年)
2.2 武汉夜市
2.2.1 武汉夜市的发展过程
武汉市是湖北省的省会,是中国中部地区经济、贸易、金融、交通、信息技术和教育中心,常住人口数量达到1 121.2万人。
武汉市的夜市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在20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图6)。但是,由于很多不规范的行为,这些夜市不仅影响了市容市貌,也给周围居民的生活带来困扰。直到2011年5月24日,武汉市政府全面考虑居民的6 171项建议,启动了道路监管整治的专项行动。在这一行动中,336个非标准市场减少到不足100个。保留下来的这些市场是为了方便居民的生活,但都要遵循详细的的管理标准[7]。市场类型包括小商品夜市、集市、美食街、跳蚤市场、早餐等。
武汉市的大型夜市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经营者多为下岗工人。但现如今城市的发展对城市风貌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一些夜市由于生意不景气或不符合规范逐步关停;有一些夜市进行迁移和合并,在城市形象上有所提升,比如保成路夜市与吉庆街夜市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改造才得以保留。
2.2.2 武汉夜市转变后样貌
图6 2012年武汉6个夜市位置
吉庆街夜市于20世纪80年代开业。街上有很多路边餐馆和街头表演者,促进了武汉特色夜市文化的形成。2008年吉庆街经过第一次改造,但由于缺乏夜市氛围,逐渐衰败了。之后又经过了3年的拆迁、改造和建设,吉庆街成为全国少有的可以占道经营的场所。现在的吉庆街在原吉庆民俗文化街满足武汉人精神需求和保留老武汉历史文化因子的基础上加以创意聚合、活力提升,它呈现给武汉人的既是忘不掉的过去,又是更美好的未来(图7)。
图7 吉庆街夜市
江汉路步行街,是中国著名的商业街,也是中国中部最大的夜市。江汉路夜市于1992年开业,但是,由于社会治安和市场环境变差,有关部门于1996年8月将江汉路步行街搬到了保成路,因此江汉路夜市被命名为保成路夜市。保成路夜市已经成为武汉市的地标。与传统夜市相比,现在的保成路夜市已经不单单是售卖商品,更多的是为顾客提供服务,或者以售卖商品与服务相结合的形式在经营,经营者大部分是保成路附近的居民,顾客则大部分是周围的武汉市民(图8)。经过不断的改善与发展,武汉市的夜市逐步从单纯的售卖商品演变成了售卖商品与服务相结合的形式,并且保留了武汉市的传统夜市文化。经营者与消费者也大部分都是附近的居民,这大大增加了武汉市市民的参与感,也给了他们很大的安全感与归属感。武汉的夜市从兴起到现在,不仅保留了武汉的传统历史文化因素,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增加了很多新鲜元素,这使得武汉市夜市能够一直活跃到现在。
图8 保成路夜市
2.3 其他超大城市的夜市空间
在中国,除了上海、武汉的夜市以外,其他超大城市的夜市也很繁盛。北京的夜市在多年前就进行了整治,整治之后的夜市不是在街边随意摆摊位,而是整齐而有条理地分布于“王府井”“中关村”等人流涌动的区域。这既保留了夜市又减少了对城市的负面影响。重庆的夜市也同样人流涌动,如九龙坡区南方花园夜市、江北区鎏嘉码头夜市和南岸区金辉铜元道夜市,这些夜市每天晚上的“烟火气”不仅让这里活力十足,同时也刺激了大规模的消费,从而拉动了经济增长。
2.4 超大城市中夜市的发展特点
夜市代表了一个地区的乡土人情和这个城市独特的城市肌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夜市的形式也在发生转变。
超大城市的夜市发展会有相似的现象,上海、武汉的夜市就是把它越做越“漂亮”,将名气越做越大并推广出去。这样使得夜市慢慢地变成“品牌”,把原来作为商品交换的空间打造成“商品”。而城市正在用这件新打造的“商品”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同时运用互联网这个新型平台为整座城市进行宣传。
传统的夜市宣传的是一个家庭或者一小部分群体的技艺,是当地人用一技之长养家糊口的一种方式。而消费者也大多是当地居民,是当地人自发参与的一种经济活动。转变后的夜市则像是举办展会一样向顾客展示琳琅满目的商品,每个夜市都有自己的主题,并且周围很大范围内也不会有相同主题的夜市。主题不同,街头表演的形式就不同,互动的方式也不同。夜市上同一系列的摊位、同一色系的灯光,甚至同一类型的店铺装扮,都是为了体现同一个主题。
就本次调研的上海及武汉的夜市而言,这些夜市的主题都各不相同。它们以不同的互动形式吸引不同类型的消费者。这样不仅带给消费者新鲜感,也让地域文化得以传承。且不说其间的商品是不是足够让消费者流连忘返,整个夜市的“阵仗”就足够吸引消费者驻足。消费者拍照留念也成为夜市宣传的一种重要途径。用现代媒体的力量可以吸引一波又一波来自全国各地的的参观者。久而久之,这些夜市也越来越有名,从而长久存在下去。
超大城市中的夜市大多有各色的创意,有的有组织者,有的甚至是通过创办基金举办。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怀着热情参与文创夜市的打造。新型夜市正变成一个服务于城市,并为整座城市做宣传的标签。它从小众的私人行为变成打造城市形象的集体行为,将纯商业的交易行为转变为互动及文创的文化交流行为,而其参与者与服务人群也都随之扩大。上海、武汉等超大城市的夜市正朝着活力、多元、交互的文创形式发展,这是一个积极的、随时代进步的夜市形式。
3 夜市现状
3.1 上海夜市现状特征
为了进一步了解上海夜市经济的现状,2020年8月我们对2019年末2020年初上海市允许彻底开放的15处夜市(安义夜巷、思南夜派对、BFC外滩枫径、锦江乐园夜市、How涩主题集市、阿宝海滨夜市、正大集市、夜到有璟盲盒集市、后备箱集市、猫头鹰城市夜市、杨浦滨江百联集市夜市、上汽·上海文化广场户外集市、宠魅集市、江湾体育场集市夜市、杨浦海上海集市夜市)进行实地调查。实地调查包括拍摄视频与访谈。受访者是15个市场的经营者。
上海夜市的现状形式更像是在发展一种可以称之为“网红经济”的夜市形式。从以前单纯以商品交换、盈利为目的的形式逐渐向文化创新、提高地区知名度及为城市的一角添彩的方向发展。在夜市主题的打造上也别出心裁:景观布置、零售商品、店铺装饰等等,皆与夜市主题有关。但夜市的经营者和消费者却从周围居民变成了街区以外的人。现在的上海夜市形式主要以文创形式存在,它带给人们的是更多的新鲜感和新的夜生活的方式,也给夜市本身带来新的面貌,不再像传统的夜市那样给城市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但是文创夜市的经营者和消费者大多是街区以外的人,当地市民的参与感较低,因此市民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也较低。
3.2 武汉夜市现状特征
为了认清武汉夜市的现状特征,我们对2012年曾调研过的武汉的6处夜市进行跟踪调查,以方便纵向对比其现状。调研的夜市包括保成路夜市、江汉二路夜市、吉庆街夜市、花楼街夜市、花桥街夜市、北湖夜市。其中北湖夜市这种“草根”夜市及花桥街夜市均已关停,保留下来的夜市名气都比较大。
武汉现在夜市的经营者主要是街道附近的居民,消费者也大部分是周围的市民,虽然有街区以外的游客,但只占一小部分。这使得武汉市的夜市有更多的当地居民的参与,给了市民很大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4 转变后的夜市案例解析
4.1 转变成功的夜市案列解析
4.1.1 安义夜巷
2019年,响应市政府“推动夜经济”政策,安义夜巷重新复兴。安义夜巷从创意、呈现、招商、搭建、宣传,无不体现了团队的专业与用心。因此,经过一年的时间,在2020年上海夜市正式复兴的时候,安义夜巷成为上海最火爆的夜市之一。目前安义夜巷划分为夜巷花园、有机农场、迷你高尔夫、酒吧街、魅力舞台、南广场、娱乐互动7大板块,还有美食、环保、运动等一系列定制化的主题内容。安义夜巷已经从曾经的路边小吃、酒水等纯商业性买卖转变为高创新性、多元化、多创意的文化娱乐体验型夜市(图9)。
4.1.2 思南夜派对
思南夜派对在上海思南公馆举办。夜市分为生活市集、深夜食堂、SiNan ArtHouse、露天音乐派对、阅读派对、夜游露天博物馆6大板块(图10)。其中,生活市集可容纳80多个摊位,主打国潮品牌、原创设计、匠心手作、艺术衍生品等商品;深夜食堂则主打黑珍珠入选餐厅、网红餐厅和小众料理3大品类。
思南夜派对除了在老洋房街道间穿插各类特色店铺之外,主办方还别具新意地在其间辟出一块区域,邀请全上海12家顶尖的美术馆、博物馆和7家国际画廊加入夜市,这也烘托了思南公馆的文化氛围。思南公馆是上海最早的开放式商业街区之一,尽管现在上海商业街区鳞次栉比,但它依然是很特别的存在。
4.2 转变失败的夜市案例解析
沈阳兴顺夜市全称为“沈阳兴顺国际观光夜市”,兴顺夜市集地理位置优越、特色突出、规模宏大等多项优势于一体,拥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慕名前来。但在2016年,由于毗邻的交通主干道修建地铁不得不封闭,导致兴顺街要承担部分交通流量,因此兴顺夜市搬迁至沈阳塔湾地区。作为“亚洲最大夜市”,它同时也反映出了各种问题:
(1)消防问题:整个夜市的电缆全部集中于一处,电线混乱,尤以食品区为重,且消火栓和灭火器数量紧缺。在晚高峰人流量极大(可达到15万人次)的时候,一旦发生火灾,消防救援会非常困难[8]。
(2)交通问题:加重了街道的交通负荷,尤其是在夜市经营的晚高峰阶段,极易出现交通堵塞现象。此外,兴顺夜市部分路口没有交通指示灯,在人流量大的时候,存在明显的交通安全隐患[8]。
图9 安义夜巷*
图10 思南夜派对*
(3)食品质量问题:食品质量问题是中国夜市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虽然规定商铺的经营者们都必须有卫生许可证,但卫生许可证一般是从进货处得来,并不能真正保证食品安全。由于卫生监管力度不足,食品在制作的过程中是否符合标准也不能保证。这也是消费者和商家产生纠纷的导火索[8]。
(4)扰民问题:兴顺夜市沿街商铺众多,位于夜市中间区域有大面积的住宅区,夜市晚上的嘈杂以及烟尘影响了居民晚间的正常休息,周边居民反映强烈[8]。
(5)公共设施不够完善的问题:在布局方面,兴顺夜市还需要增加大量的餐桌、椅子和休息放松的空间。由于夜市禁止摆桌,在逛街时,消费者往往疲惫不堪却寻不到一处休息之地,不少消费者甚至坐在路边小憩。此外,夜市还缺乏公厕等公共设施[8]。
虽然沈阳不是超大城市,但是沈阳兴顺夜市作为“亚洲最大夜市”有一定的代表性,它转变失败的经验教训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其最初就存在规范上的不合理、设施上的不完善,即使转变为更具活力的文创型夜市,并且学习了台湾夜市先进的管理及运营模式,却依旧无法长时间传承下去。
5 总结
夜市的建造需要考虑选址、规范、公共设施和基本设备条件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上海几处比较成功的文创夜市都拥有几个共同的特点:规模小、易管理、选址都在远离住宅区的地下空间或者广场空间,都是把平时被忽略的公共空间重新利用了起来,并没有占用利用率高的城市公共空间。这样就不会造成人流之间的相互干扰。夜市采光也尽量直接采用城市公共空间原有的灯光,减少电路安全隐患。上海、武汉等超大城市的夜市在夹缝中生存多时之后,传统型的夜市经济逐渐被取缔。上海市夜市逐渐向文创型夜市形式发展,而武汉市则是向居民高参与度的文化传承类型的夜市形式发展,两者皆有利弊。上海的文创型夜市属于一种新的“网红”文化,虽说使得夜市有了一种新的发展形式,也带来一种新的夜生活城市风貌,但是却没有文化的传承。经营者大部分是街区外的人,当地居民参与度不高,因此不能带给市民足够高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武汉夜市在发展过程中一直保留文化的传承。夜市经营形式从纯商品交易转变为商品交易与服务相结合的形式。夜市的经营者与消费者一直是以街道周围的居民为主。尽管武汉的夜市对比上海的夜市在文创方面略显不足,但居民却有很高的参与度,这就给当地居民带来很大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通过对比武汉和上海的两种不同类型夜市,我们发现将活力文创型的夜市与当地居民广泛参与的传统型夜市相结合可以为未来夜市生存提供新的方向,有助于形成更积极的城市公共空间生活意象。夜市作为超大城市中最具吸引力的公共空间,它在寻求生存方式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改变自己的存在形态,从而向更有活力、更积极的城市公共空间生活意象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