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成因的对策研究
2021-03-01李宜瑾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逐年增强以及全面脱贫攻坚的任务不断完成,居民收入得到稳步增长。而收入的提高,又带动着消费需求的增长。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各大商业银行针对个人信贷业务积极提供与市场相匹配的信贷服务。个人信贷业务不断发展带来巨大利润的同时,随之而来的风险问题也引人担忧,本文即在这种背景下,基于国内外学者在个人信贷业务风险领域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个人信贷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其现况与主要风险进行分析探讨,并为规避和解决其风险问题及更好的发展个人信贷业务提出有效指导。
关键词:个人信贷业务;风险因素;风险防范对策
一、个人信贷业务现状
截止到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18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略低于经济增长率。居民工资性收入稳步复苏,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同时,个人贷款余额达62.44万亿元,全年增加个人贷款7.87万亿元,个人信贷量呈上升趋势。虽然商业银行在个人贷款业务量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其个人信贷业务质量还有待提高。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2020年信贷数据显示,全国银行业不良率为 1.91%,相比年初上升 0.05 个百分点;全国不良资产余额为2.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0.29万亿元。高风险带来高收益,个人信贷业务的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不得不让人防范其高风险。我国经济的发展,不能依靠高风险的金融泡沫支撑,而应该在防范风险中平稳、健康发展。
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存在的原因
(一)从商业银行角度进行分析
商业银行作为贷款业务的重要主体,追求贷款收益的同时,必然也将承担高风险。同时,贷款审查制度、风险识别与预警制度、经营管理模式、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样会加大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信贷风险。
1、商业银行内部监管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信贷调查浮于表面,缺乏贷后管理,发现不良贷款的能力和后续监管能力不够。同时,部分银行存在着管理者追逐短期利益,放松对信贷风险把控的现象。为追求市场规模和KPI,不惜降低信贷风险审核标准,甚至出现管理层或信贷工作者以权谋私的现象,部分银行出现个人抵押房贷款房地产准入信息造假的现象、出现虚假个人按揭房贷现象,通过虚假按揭贷款,将个人信贷业务资金转入房地产企业这一国家个人信贷业务进入行业。高利益的诱惑下,致使主管人员很难及时发现风险问题,长此以往,必然会给银行信贷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问题。由于缺乏内部监管,包商银行大量资金被大股东违规占用,形成逾期,导致包商银行出现严重的信用风险。
2、商业银行内部缺乏风险意识
高风险带来高收益的同时,必然会给起来带来亏损的风险,这就要求银行具备严格的风险预警机制。但是,在我国,商业銀行普遍缺少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传统商业银行将风险防范的焦点放在贷前风险管理上,缺少贷后风险管理,比如贷后现金流监管、贷后经营走访、贷后清收等方面做的不到位。同时商业银行信贷从业人员普遍缺乏法律相关知识的培训,甚至部分商业银行信贷审批人员也并非法律专业出身,使得其风险识别能力和工作技能无法与信贷审批岗位享适应。其次,商业银行对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和发展现状缺乏正确的预判,对国家政策可能理解不到位,缺乏应对风险的能力,当政策改变时,往往无法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和补救措施,可能会造成损失。
3、银行从业人员缺乏法律知识和职业素养
近些年,不乏爆出某商业银行从业人员泄露客户信息等新闻,不难看出,不管是商业银行还是银行员工本身,都缺乏法律知识的学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由于信贷流程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客户隐私、风险管理、法律知识等,缺乏法律知识和职业素养的情况必然会导致信贷风险的出现。有些客户经理为了完成银行安排的KPI考核,盲目追求高收益,故意放低审核标准,甚至与贷款客户勾结,进行骗贷,责任意识之单薄,职业道德素养之缺失,不仅损害了银行的利益,更会使银行员工本身陷入法律制裁的深渊。
(二)从贷款人角度进行分析
1、收入来源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主要分为个人消费贷款和个人经营贷款。从商业银行分类情况也可以看出商业银行个人贷款的还款来源主要依赖于客户工资收入或中小企业的经营收入。由于收入来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特别是发放给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个人经营贷款,更是由于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经营风险较大,筹资能力较弱,财务风险较大,导致收入不确定性也较大。
2、贷款人缺乏诚信意识
贷款的偿还虽然主要依赖于自身偿债能力,但也需要关注贷款人的还款意识。我国尚未建立起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由于政策制度、技术支持、信息安全等考量,暂时无法实现社会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部分贷款人缺乏诚信意识,不重视自己的征信,放任自己征信恶化,故意拖延还款,甚至部分贷款人在贷款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 以虚假目的借出贷款,贷后挪用贷款,将贷款运用在高风险行业,比如:赌博、房地产开发、高利贷等,利用贷款谋取私利,使得贷款信息失真。
(三)从外部环境进行分析
1、金融环境竞争激烈
金融业的高额利润让越来越多有实力的互联网企业瞄准这一市场,比如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百度金融等。而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使用贷款手续简单,审批迅速的互联网个人贷款,传统商业银行在夹缝中生存。为了不断占领市场和不断加快竞争,商业银行也在想方设法的推出新的个人信贷业务吸引新客户,新个人信贷业务可能存在风险漏洞,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出现放松风险把控和警惕的情况。
2、经济环境较为复杂
先是中美贸易战,后是新冠疫情的爆发,这些黑天鹅事件的出现使得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恶化,无疑是雪上加霜。各种事件的爆发,随之带来整个经济环境的变化,比如,中美贸易战、疫情等使得沿海外贸企业受到巨大打击,而原先备受冷落的医疗器械企业则得到发展机遇。种种现象都体现了经济环境的复杂性,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收入能力,给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带来信贷风险。
3、法律机制不够健全
法律制度商业银行用来降低风险的依据。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较晚,法律制度同样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1],这使得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受到限制。虽然我国已经有了《公司法》《合同法》等,但贯彻执行力度不够,银行运营法律制度维护自身权益和降低风险的能力不够。而法律制度缺乏对贷款人进行道德和义务上的严格限制,对商业银行信贷保护不够。
三、风险防范策略
(一)加强银行内部监控
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管制度,同时贯彻落实到位。商业银行内部应该做到权责分明,信贷不同职能部门做好本职工作,信贷审批部门和监管部门要保持高度独立性。引入外部审计制度和外部股东制度,让更多外部力量来进行商业银行监督,做到内部、外部共同监督。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协调银行内外部监督、风险、利益分配等问题,降低由于利益分配不均造成的风险。
(二)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信贷业务的复杂性决定着商业银行从业人员需要不断补充新知识和新技能,同时需要学习相应的法律知识,由此不仅能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更能保护自己的同时维护银行利益。商业银行需要加大对员工风险防范培训,通过开展案例教学、政策学习、树立榜样先锋等手段,提高员工风险识别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做到警钟长鸣。
(三)利用大数据等先进互联网技术
随着互联网技术等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公司、商业银行尝试着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信贷风险管理中[2]。在原有现场收集贷款人信息的传统方法下,通过与中国人民银行、税务机关、第三方大数据企业等进行合作,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获取企业、贷款个人等更为真实的数据,与本银行自有数据进行映照对比,提高贷款审核准确率。同时,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建立相对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贷后监管,提高识别不良贷款的能力。
(四)提高银行风险识别和管控意识
商业银行信贷政策的制定需要对我国经济形势、国家财政货币政策等进行充分的分析和把控,把信贷利率制定在合理的区间内,通过各种手段减少由于国家政策变动带来的风险。积极配合国家相关经济政策,将贷款投放在国家鼓励支持的领域,严厉把控个贷业务的各个环节,建立完善的贷款审批监督制度。
(五)加强对贷款企业和个人的资信状况的审核
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企业和贷款人的信息搜集能力和识别能力。不仅要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更要通过收集企业纳税情况、水电费等有据可依的信息来进行佐证,交叉检验提高信息真实性。同时,更要从多方了解贷款人的品质和素养,减少恶意拖欠贷款、骗贷等情况的出现。全面提高贷款人的质量和贷款调查水平,从而降低个贷业务信用风险。严格执行贷款审批制度,将信贷质量纳入到业绩考评中去,减少出现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风险把控的现象。
(六)严格落实贷款审查制度
在贷款审批之前,要对贷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进行全面的调查,确定其贷款目的是否符合贷款申请要求。其次,应该对授权审批制度进行完善和监督,对审批流程和审批授权的合法合理性进行审查,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最后,可以适当调整贷款流程,增强客户经理对贷款风险所负担的责任。
(七)企业和贷款人应该负起相应责任
部分个人经营贷款造成信用风险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经营不善。企业经营者和贷款人加强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情况的管理,不断增强盈利能力和提高收入水平。同時,贷款人应明白,诚信是立人之本,是企业发展之基础,诚信一旦缺失,即使能得到短期利益,但也失去了长期发展的根基,终将得不偿失。
(八)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法律是商业银行和债务人维护自身权益的最后保障,只有不断建立健全我国相关法律制度,才能让企业能够在公平公正的经济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才能让借贷关系更加和谐,才能让金融环境更加平稳健康发展。一个健康的金融环境才能促进我国经济不断长久发展。
总结
商业银行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商业银行个贷业务存在的风险。居民杠杆率上升主要源自房贷、消费贷、信用卡透支增长,但有一部分实际上是个体工商户经营性贷款,对此要客观甄别、合理评估。同时,也要高度警惕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的透支效应和潜在风险,不宜依赖消费金融扩大消费。面对个贷业务得到不断发展的现状,一方面我们要承认,商业银行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起到的不可磨灭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商业银行个贷业务存在的风险。所以本文在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现状进行分析后,对商业银行个贷业务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和改进意见。
参考文献:
[1] 单松.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 2013, 2499(11): 56-61.
[2] 张晨,万相昱. 大数据背景下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建设和评估模型构建_张晨[J]. 征信, 2019, 37(10): 66-71.
作者简介:
李宜瑾,(1993.4-),女,河南省漯河市人,上海理工大学管理管理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