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科研评价机制改进策略研究

2021-03-01刘欢

科学与财富 2021年30期
关键词:双一流高校建设

摘 要:科学研究对于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双一流”建设理念作用下,高校必须不断提升科研水平,但在当今高校之间仍存在科研评价机制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评价方法不科学的问题。本文从科研评价机制所存在的问题角度出发,对高校科研评价机制建设路径进行探究,以期提升科研效果,实现“双一流”建设进程的顺利推行。

关键词:高校;科研评价;“双一流”建设;

1 引言

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1],着重建立健全“双一流”建设部际协调工作机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大学。随着“双一流”学科的建设,高校越来越认识到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是基础,建设一流大学的前提条件也是建设一流学科[2]。在此基础上,完善学科建设、优化科研管理,建立成熟的科研评价机制体系显得尤为必要。

高校有参加科研、知识创新活动,并将其转化为科研成果的职能,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在争创“双一流”的过程中面临实力雄厚的高校、科研院所和普通高校等竞争对手,如何建立科学、合理、长效、适合新时期的科研评价机制机制,促进科研评价水平能力的提升,充分发挥高校的主动性、创造性,使科研水平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3]。

2 科研评价机制的作用

高校科研评价机制建设既是培养一流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举措。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培养具有一定科研创新能力的科研院校,既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4]。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科研创新能力的高低。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研发展水平一日千里,科研评价体系改革正当其时,为了达到突破从0到1”的原始创新的目标,科技部、教育部、发改委等相關部委先后发布了涉及科技评价、人才评价、项目评价改革等多项举措[5]。科研评价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完善科技创新进程中的缺口,促使高校提高科研能力、加大师生对科研的重视、增强科研扶持力度,从而增加自身的竞争水平[6],进而推动“双一流”建设的进程。所以提升科技评价机制引导能力也能够推动人才强国建设,助推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3科研评价机制的存在的问题

3.1 科研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

高校对于人才科研能力的培养展现了愈加明显的优势,然后对于科研评价机制的完善却有明显的不足。当前高校在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方面存在不合理和不健全的现象。目前高校学术科研成果的评价存在“指标”指定对象较为抽象、评价量度不精确的问题[7]。尤其在是在人文社科领域,还存在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低的实际问题。

3.2 科研成果评价方法不科学

科学的科研成果评价方法有利于促进学术的进步和发展。但科研成果评价方法存在单一、评价主体简单。尤其是在人文社科方面,部分高校对其科研成果的评价着重在于强调出版物的字数和数量[8],导致研究成果质量不高。此外,采用同一的评价标准也体现了很多高校在评价科研成果方面的不科学性。

4 科研评价机制的改进策略

4.1 健全科研评价机制支持科研创新的助推作用

高校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优先要考虑到设立适合自身的目标范围,然后再由宏观到微观,进一步的分解、具体化,坚持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建立系统性的科研评价机制。由于在科研人员、社会群众以及同行之间存在一定的学术关联性,所以与之相应的学术成果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之间要求一定的关联性,由此充分发挥科研评价机制对科研创新的助推作用。

4.2 增强科研评价机制面向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

科研评价机制的关键在于改善科研评价方法。目前科研评价方法主要有同行评议方法、定量评价方法以及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1)在同行评议方法上,要突破保守型的传统思想,支持开创性成果打破固有思维,突破主观性。(2)在定量评价分析方法上,较多采用文献计量的科学方法,(3)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上,将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相结合,根据同行评议方法,加入专家可参照的评价标准体系和客观依据,随之在进行量化,运用综合指标评价,进一步提高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印发《关于 “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 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的通知[EB/OL].[2021-11-23].https://www.chsi.com.cn/jyzx/202003/20200303/1879313950.html

[2] 沈晶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管理机制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7):234-235.

[3] 王丽娜.教育科研工作评价激励机制的现状及提升策略——基于苏州市WJ区的调查分析[J].教育科学论坛,2021(22):35-38.

[4] 常媛,姜万强.“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本硕科研创新能力现状调研与思考——以江西理工大学会计学专业为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10):14-17.

[5] 胡雯.推进科研评价改革赋能科技创新发展[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03-23(001).

[6] 张军.民办高校科研评价机制存在的典型问题与改进策略[J].财富时代,2020(10):219-220.

[7] 邢志,苏君静.高等学校学术科研成果评价存在问题及对策[J].武警学院学报,2021,37(10):86-90.

[8] 刘芬.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评价方法相关问题分析[J].北极光,2019(03):184-185.

作者简介

刘欢,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 2019-2020年武汉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一般项目"人文社会学科代表作评价制度的有效性及其优化研究"(项目编号: 2020YB09 )

猜你喜欢

双一流高校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