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胃郁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65例临床观察

2021-02-28王金周侯亭开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1期
关键词:胃汤胃粘膜主症

王金周 王 萍 侯亭开

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河南 安阳 455000

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是指含有胆汁、胰液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使胃粘膜产生炎症、出血及糜烂,导致胃粘膜慢性病变[1]。十二指肠运动功能失调是BRG主要发病机制,胃肠道黏膜慢性病变是BRG主要临床表现,因此,西医治疗该病主要以增强胃肠道蠕动、中和胃酸、维持胃部pH值及保护胃肠道黏膜为主,如莫沙必利片、奥美拉唑等,然而西医治疗虽具有一定效果,但治疗周期较长,且复发率较高[2]。BRG属中医学“胃痛”“反酸”等范畴,近年来中医中药治疗BRG取得较好的效果[3]。本研究旨在观察西药联合柴黄清胆和胃汤治疗BRG的效果及对CCK、MLT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130例BRG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65例,男女比例34∶31;年龄41~53岁,平均(45.37±2.81)岁;病程7~21个月,平均(15.03±1.89)个月。观察组65例,男女比例32∶33;年龄40~55岁,平均(45.62±2.67)岁;病程9~20个月,平均(14.88±2.07)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胃食管反流病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存在不同程度腹痛、恶心呕吐及反酸症状,胃镜检查可见胃腔中胆汁潴留较多,胃粘膜有糜烂、充血样病变等[4];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学》[5]胃痛之胆胃郁热证:剑突下胀满,灼热刺痛感,反酸嘈杂,口苦嗳气,恶心呕吐,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符合BRG诊断标准及辨证标准,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胃癌、消化道出血等疾病者;中医其他证型BRG患者;对本研究所用中药、西药存在禁忌者等。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317,规格:5 mg/片)口服,每次1片,每日3次;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沈阳圣元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4652,规格:20 mg/粒)口服,每次1粒,每日2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柴黄清胆和胃汤治疗,组方:柴胡10 g,黄芩12 g,大黄9 g,陈皮12 g,枳壳15,郁金10 g,半夏9 g,甘草10 g。若恶心、呕吐较重者酌加丁香6 g,柿蒂9 g;嗳气较重者酌加佛手9 g,青皮10 g;胃灼痛、吞酸甚者酌加煅瓦楞子20 g,海螵蛸10 g。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煎汁约400 mL,早晚温服。两组均持续治疗8周。

1.5 观察指标 两组均于治疗前后采用胃内胆红素检测仪检测患者24h内胆汁反流次数及总时间;治疗前后采集空腹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血浆胃动素(MLT)及胆囊收缩素(CCK);观察两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临床疗效。

1.6 疗效判定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评价疗效。主症:胃脘痛势急迫,灼痛为主,口干口苦;次症:反酸,嘈杂,烦躁易怒,大便干结。痊愈:主症次症均消失;显效:次症消失,主症明显改善;有效:主症、次症均减轻;无效:主症、次症均未见改善。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胆汁反流次数及时间 治疗前,两组 24 h 内胆汁反流次数及反流总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24 h内胆汁反流次数及反流总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胆汁反流次数及时间

2.2 血浆CCK及MLT 治疗前,两组血浆CKK及MLT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CCK低于对照组,MLT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血浆CCK、MLT水平比较

2.3 临床疗效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4 不良反应 两组在用药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消化内科常见疾患,由于多种原因使胃幽门功能异常,造成以胆汁、胰液为主十二指肠液反流进入胃体,从而损伤胃粘膜。BRG其发病因素较为复杂,胃肠运动功能失调、MLT及CCK等胃肠激素水平异常及胆囊功能障碍等是BRG主要的发病因素,其中胃肠运动功能失调,能使胃壁神经-体液反射失衡,使胃肠运动削弱,胃排空减慢,同时还能破坏胃体阀门功能,使胆汁轻易反流入胃,而引起BRG[7]。以CCK、MLT为主的胃肠激素水平异常在BRG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CCK、MLT参与协调胃肠运动,其中CCK能够延缓胃排空,抑制胃收缩,促进胆汁反流,而MLT与CCK功能相反,二者互相拮抗维持胃肠正常生理活动,当二者平衡打破后,抑制胃排空作用较强,促使胆汁、胰液随十二指肠逆蠕动而反流入胃,引发BRG[8]。

西医治疗该病主要从调节胃肠运动、抑制胃酸分泌入手,莫沙必利属选择性5羟色胺4受体激动剂,其能促进乙酰胆碱的释放,刺激胃肠道而发挥促胃动力的作用[9]。奥美拉唑是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它通过抑制胃壁细胞顶端膜构成的分泌性微管和胞浆内管状泡上的H+-K+-ATP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胃酸分泌。西药治疗虽能达到一定效果,但治疗周期较长,复发率较高[10]。

BRG属中医学“胃痛”“呕胆”“反酸”等范畴,中医认为胆汁的形成主要由“肝之余气、溢入于胆、聚而成精、形成胆汁”,而胆属六腑,传而不藏,胆汁下输于肠,以健脾胃之运化,水谷精微得以生成。胃属六腑,上口为喷门,饮食之精气从次上输于脾肺,宣散全身,胃之下口为幽门,亦为小肠上口,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胆胃同属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同位于中焦,中焦乃气机斡旋之枢纽,气机升降与胆胃功能密切相关。而肝胆主疏泄、脾胃主升清降浊,其在调畅气机、促进运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情志不遂,情志失调损伤肝气,致使疏泄失常,肝气侮脾乘胃,肝气逆动,引动相火,胆挟肝势,胆汁藏泄失度,随小肠上口溢于胃,症见胃内灼热、口苦呕逆,胃热移胆,少阳生气之火变为食气之壮火,致使胆气燥热、生阳不升,故本病病机为湿热中阻、胆胃不和,治宜疏肝利胆、清热化湿。柴黄清胆和胃汤中以柴胡为君药,用以疏肝利胆、和解少阳、条达肝气;黄芩清热燥湿,大黄荡涤湿热,二者合为臣药,能清泄气分之热;陈皮、枳壳合用以理气宽中、行气消胀,郁金、半夏合用以行气解郁、疏肝利胆、降逆止呕,甘草为使,使诸药调和。如此,则脾胃升降有序、肝胆疏泄如常,诸症可解。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24h内胆汁反流次数及反流总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CCK低于对照组,MLT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表明柴黄清胆和胃汤能够调节胃肠道激素水平,调整胃肠道功能,有效减少胆汁反流次数及时间,且并无严重不良反应。柴黄清胆和胃汤中柴胡皂苷能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减轻胃粘膜溃疡,从而保护胃粘膜,修复溃疡的胃粘膜[11];黄芩中有效成分能减轻胃粘膜充血、水肿等炎症症状,从而保护胃粘膜[12];枳壳提取物能够提高胃动素水平,增强胃肠节律收缩运动,促进胃肠排空,同时还能降低CKK水平,促进胆囊收缩反应,促使胆汁充分排泄,从而调节胃肠道功能[13]。

综上所述,柴黄清胆和胃汤能够有效调节胃肠道激素水平,调整胃肠道运动,促进胃肠蠕动,减少胆汁反流次数及时间,且并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胃汤胃粘膜主症
基于多种方法融合的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主症选择研究
寻常型银屑病主症量表反应度测评研究
联用建中和胃汤与温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畏寒型价值研究
不寐常见方证与药证辑要
胃粘膜下肿物的临床特征和内镜治疗效果评价
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分析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017年版)
疏肝和胃汤治疗反流性胃炎30例
消疣和胃汤治疗疣状胃炎120例
自拟疏肝和胃汤治疗糜烂性胃炎32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