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肝脂肪变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

2021-02-28王晶晶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2期
关键词:干扰素抗病毒乙型肝炎

王晶晶

(锦州市传染病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慢性乙型肝炎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病症,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处置,则会导致患者的病情进一步进展,逐渐演化为肝脂肪病变、肝硬化和肝癌等病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极大的威胁[1-3]。该疾病的发生原因尚不清楚,一般选择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有助于帮助患者降低肝硬化的发生率,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为肝癌等情况[4]。当前,对于脂肪肝患者的病变程度而言,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相关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肝脂肪变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肝细胞脂肪化程度为1级的33例患者作为A组,将同期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肝细胞脂肪化程度为2级的33例患者作为B组,将同期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肝细胞脂肪化程度为3级的33例患者作为C组。A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最大值为78岁,最小值为32岁,平均年龄(62.50±10.50)岁。B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最大值为77岁,最小值为28岁,平均年龄为(63.40±10.50)岁。C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的年龄最大值为76岁,最小值为29岁,平均年龄为(50.80±11.40)岁。本文所有调查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均符合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确诊为乙型肝炎患者。所有调查对象临床资料均经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所有调查对象均经临床诊断确诊为肝功能不良者。②患者进行血清免疫学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验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指标,显示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指标均为阳性。③调查对象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值超过正常值的3倍以上。④所有对象的诊断符合1995年第5次全国传染性病症和寄生虫病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⑤调查对象进行抗病毒治疗前进行肝穿标本,并进行HE染色[5-6]。

1.2.2 排除标准 ①有心、脑、肾等相关器质性病变的患者。②存在精神类病症或意识障碍的患者。③在治疗前6个月内未使用过其他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患者。④对本研究所使用的聚乙二醇干扰素α过敏或者不耐受的患者。⑤合并其他类型的肝病感染重叠的患者。⑥中途因各种因素无法完成治疗而退出的患者[7-8]。

1.3 方法 对所有调查对象的肝脂肪变性细胞占肝小叶的百分比进行观察和评价,对患者脂肪病变程度进行划分,分为1级、2级和3级。3组患者均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抗病毒治疗。在确诊3 d后,进行常规保肝治疗,同时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160001)进行抗病毒治疗,为患者选择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给药,每周1次,连续治疗6个月。

1.4 观察指标 在治疗3、6个月后评估3组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并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指标。在治疗6个月后评估3组患者的外周血实验室检验指标,包括白细胞介素(IL)-2、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根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评价治疗效果。如果患者的ALT水平恢复正常,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以及HBV-DNA转为阴性,则说明治疗完全应答;如果患者的ALT水平恢复正常标准,乙型肝炎病毒中的HBeAg以及HBV-DNA转为阴性,但HBsAg为阳性,则说明治疗部分应答;如果患者的相关指标无任何变化,则说明治疗无应答。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效果明显优于治疗3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在治疗3、6个月后的丙氨酸转氨酶(ALT)恢复正常率明显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A组恢复正常12例,占36.36%,B组7例,占21.21%,C组4例,占12.12%;治疗6个月后,A组恢复正常22例,占66.67%,B组15例,占45.45%,C组10例,占30.30%;A组治疗6个月后的IL-2、IL-6、IL-8、TNF-α明显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治疗6个月后的外周血实验室检验指标比较()

表1 3组治疗6个月后的外周血实验室检验指标比较()

3 讨 论

我国是慢性乙型肝炎高发的国家之一,对于人们的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9]。临床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干预的过程中,主要采用2种策略进行,一种是应用干扰素进行免疫调节控制病毒的发展,另一种是为患者进行持续性的抗病毒药物干预,以此来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应答反应。聚乙二醇干扰素α是一种经过优化的分子,广泛分布在患者的肝脏和淋巴结等相关组织中,在临床用药过程中能够帮助患者对于肝脏、肾脏和淋巴结等靶向器官的病毒进行清除,以实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的目的[10]。该药物可帮助患者对于慢性乙型肝炎诱发的肝脂肪化进行干预,促进肝脂肪化程度的降低,可发挥理想的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3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效果明显优于治疗3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在治疗3、6个月后的丙氨酸转氨酶(ALT)恢复正常率明显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A组恢复正常12例,占36.36%,B组7例,占21.21%,C组4例,占12.12%;治疗6个月后,A组恢复正常22例,占66.67%,B组15例,占45.45%,C组10例,占30.30%;A组治疗6个月后的白细胞介素(IL)-2、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明显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肝脂肪化程度越轻的患者进行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效果越好,而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时间越长患者所获得的治疗效果也越好。

综上所述,肝脂肪化能够作为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敏感性指标。临床上若发现患者细胞因子水平失衡,继发肝脂肪化及其相关并发症,临床应予以高度重视。

猜你喜欢

干扰素抗病毒乙型肝炎
Ⅰ型干扰素抗HIV作用的研究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降低HCC的发生及改善患者预后
抗病毒药今天忘吃了,明天要多吃一片吗?
对抗病毒之歌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雾化吸入γ干扰素对免疫低下肺炎的疗效观察
干扰素α-1b治疗成人麻疹疗效初步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6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