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戏剧在高中政治教学的应用探索
2021-02-28许友森
白 云 许友森
(1.漳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福建 漳州 363000;2.厦门双十中学漳州校区,福建 漳州 363107)
教育部在2017 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里,对高中政治学科提出了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要求,指出学科内容应通过一系列活动及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那么,课程内容活动化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切实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如何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育戏剧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内容活动化中,对于解决上述三个“如何”是个较好的选择。
何谓教育戏剧?教育戏剧是把戏剧与剧场的技巧运用于学校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它一般以即兴演出、角色扮演、模仿游戏等方式进行。[1]教育戏剧在课堂教学中的突出特点有两个:一是相比于传统的情境教学,运用角色扮演等教育戏剧的手段可以创设出更具情绪色彩的、包含冲突的生动场景,从而能更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二是相比于议题式教学,其基本元素不是话题与议论,而是入戏到角色与情境中去直面冲突、解决问题,大大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性。[2]
下面,笔者试以一堂省级公开课“高三复习课: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例,浅谈以教育戏剧推动高中政治课程内容活动化的实践与思考。
一、戏剧承载,激活高中政治课堂
情境认识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其个体的内部建构的过程,也是一种社会性学习过程[3]。尽可能地扩大社会性群体参与,有助于学生主动进入教学情境中。
从现实来看,高中生主动参与政治课教学情境的程度是不够理想的。这个现象与高中政治课本身的学科特点与教师的普遍教学方法有关系,高中政治课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等为主要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对于学生而言比较抽象难懂,再加上很多教师简单采用“灌输式”的讲授或枯燥问题的讨论,更是进一步打击了学生对高中政治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对此问题,《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在课程理念的阐述里提出的要求是课程实施要“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使教学在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可见,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能够将课程议题在互动开放的氛围中实施的方式,是提高学生学习高中政治积极性的关键。
教育戏剧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进入故事情境去主动解决问题。每个学生扮演的角色可能是不同的,但是他们面对的是同一个问题。这样的情境设置强化了教学情境的社会协作性,每个人在情境中发挥的是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从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担当。因此,将教育戏剧引入高中政治课,有助于激活高中政治课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笔者在一堂公开课中,以“网红”为话题,引出一个设想:“网红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我们福建也有很多家喻户晓的名人,例如冰心奶奶,她写了很多描写家乡福建的文章。如果把冰心奶奶打造成网红,也许能带动福建的经济效益与文化软实力。”接着,笔者使用教育戏剧里的“教师入戏”范式,入戏扮演高考命题专家,表示认可将冰心奶奶写入试题,可以让全国几百万考生看到,相当于为福建做一次免费的广告,这个想法确实很棒。但这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大家的帮忙,为此要求学生化身命题专家进入命题组去完成两个任务。
这样的故事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以情感共鸣的方式提高积极性。这个情感共鸣就是对家乡的爱。每个人对共同的家乡多少都会有情感共鸣。在这个故事情境中,大家将为了共同的家乡一起努力把冰心奶奶写入试题。这样的情感共鸣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对课堂探究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在探究中增强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文化自信。二是互动的方式提高积极性。学生在先后两个考验中主动参与、相互协作,阅读、讨论、记录、分享,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第三是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提高积极性。情境话题是自己的家乡,以及福建人家喻户晓的冰心奶奶,可以说是相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情境故事的门槛,也就最大化让更多学生快速融入课堂。
二、任务主线,助力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解决相关学科问题必备的关键思维与能力品质。过去的高中政治课习惯就理论讲理论,以应试为导向,对学生今后可能面临的现实中的学科问题所需的关键思维与能力品质并没有给予真正的关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课程内容活动化应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培育学生形成“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素养。这就要求高中政治课一定要将理论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培育出这些解决问题的核心素养。
那么如何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不是孤立的,也不能与情境割裂开,而是在情境中运用旧知获得新知,最终达到新旧知识内化整合的过程。[4]教育戏剧为学生深度融入学生情境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教育戏剧有其独特的优势,擅长以引人入胜的故事吸引学生深度融入地去亲历问题,在戏剧冲突中去辨析与感悟问题,从而内化为今后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品质。
在这堂公开课中,笔者使用教育戏剧里的“专家外衣”范式,要求学生扮演命题专家完成两个任务。这两个任务贯穿整节课,是课堂主线。第一个任务是要求学生从一道高考真题中探究出相关的命题规律,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分组完成相关的探究,并且要在讨论结束后派一个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第二个任务是建立在前一个任务的基础上的,既然前面已经掌握了命题的规律,那么进一步要求利用这个规律去命题。两个任务前后衔接,逐步深入,形成一个从“认识规律”到“利用规律”的递进式的探究结构。
在教育戏剧模式里的像这样的探究活动,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独特的优势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让学生更愿意去解决问题,有助于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在教育戏剧里,学生已经入戏其中,情境中的问题不再是学生作为旁观者去解决的“别人的问题”,这些问题现在是“自己的问题”。因而对过程中蕴含的价值观也更有认同感。例如,这堂课学生要解决的是自己家乡文化的宣传问题,因此也更有认同自己家乡的问题,进而认同自己民族的文化,也即是“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得到了落实。二是让学生更有能力去解决,有助于“公共参与”“法治意识”素养的培育。教育戏剧挑选故事的原则是“立足生活”,会以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故事作为戏剧里的故事,最好是家喻户晓的故事,是为了尽量降低学生重新了解故事的门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快速入戏。在本节课中,学生讨论的是冰心奶奶这个福建人家喻户晓的人物,要解决的是自己家乡的问题,因此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这样就有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探究,从而解决了少数学生在探究中“一言堂”现象,让想法的表达更广泛、更民主、更有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公共参与素养的潜移默化。三是让学生更深入去解决问题,有助于培育“科学精神”。例如,在这节课的第一个任务里,每个学生对于命题规律都有自己的看法,在讨论中,每个人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还听到了不同的想法,不仅开阔了视野,还锻炼了思辨。而科学精神,也在这样的开阔与锻炼中得到了无形的提高。
三、活动参与,落实立德树人总目标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意义的构建在个体的认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赋予学生所学知识以意义。[5]生硬的、没有赋予意义的教育往往是大打折扣的。对此,作为德育主阵地的政治课堂更是应该将“意义”融入教学。
教育戏剧的特点是“不讲知识,讲故事”,擅长以“润物细无声”的故事情境开展德育。“莫问幽情何入戏,舒长素影舞长烟。”成功的教育戏剧,可以让学生“入戏而不自知,落泪而不自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授受了德育。教育戏剧打破了传统的“照本宣科”和“满堂灌”的方式,跳出枯燥的教材理论,让学生入戏为故事中的人物去真实发生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虽然“戏”是假的,但情感的流露却是真的。
在这节公开课中,学生入戏成为命题专家,组成不同的小组,接受先后两个任务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小组内的学生都表现出了高度的凝聚力和协作力,组内轮流发言,有专门的学生负责记录,还有的学生负责上台分享讨论后的共识。
是什么驱动着学生这么齐心协力地争取将冰心奶奶写入试题解决问题?是大家对家乡共同的热爱。这种热爱化身为精神纽带将大家凝聚在一起。对学生而言,大家就是为了推广家乡的文化。但是在这背后的教育意义是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乡教育,而这样的教育又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文化自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无形中得到了落实。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效果越好。”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无痕”的教育效果是最好的。
四、应用教育戏剧需要注意的问题
以上是笔者对开篇提出的三个“如何”问题进行的实践探索与反思总结,教育戏剧以其更丰富的情绪色彩情境创设力和更主动解决问题的体验性,为提升高中政治教学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这三个层面的效果提供了情境式教学和议题式教学等传统教学方式以外的另一种选择,为思政课的创新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但是,为了保障教育戏剧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要贴合学生生活实际。施教过程中涉及的戏剧情境、戏剧元素、戏剧任务等,都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就像上述课例中“家乡”“冰心奶奶”“高考”等元素,融入了学生熟知的文化形象,贴合了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话题。二是灵活应用教育戏剧元素。与“教无定法”的道理一样,教育戏剧元素在高中政治课中的应用也不是不变的、死板的,施教过程中应用到的教育戏剧元素应与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例如,日常教学常用的教育戏剧范式其实不止上述课例用到的“教师入戏”“专家外衣”,其实还有“坐针毡”“思路追踪”“线索材料”等,[6]课例之所以使用前两个范式与“命题专家”的情境有关,“命题”的话题相对较专业,需要有教师的引导,所以“教师入戏”在先,也需要跳出学生的思维,所以需要“专家外衣”。三是要重视教学反馈。在施教过程,要主动地、及时地收集学生和听课教师的意见建议,才能不断发现教育戏剧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才能让教育戏剧这个新事物在高中政治学中充分地发挥提效增能的作用。上述课例在施教完成后,笔者虚心听取听课师生意见,据此完善的课例也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优课评选活动中被评为“部级优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