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学集解》稀见文献考论

2021-02-28

国际汉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西学天主教书目

□ 李 青

《天学集解》是一部汇编了明末清初大量“天学” 书籍序跋的文献,编者刘凝,书中收录文献的作者为西方传教士和中国文人。《天学集解》现只有抄本一部,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家图书馆,全九卷,共收录284篇涉及西学或西教的文献,被称为“搜集明清天主教序跋的宝典”。目前,由于这份宝贵的文献材料并未出版,国内难以见到,所以至今尚无人整理,国内学术界对此文献的研究还处于相对空白的状态。对文献进行整理是进行文本研究的基础工作,没有前期的整理工作,进一步的研究将无法展开。所以对《天学集解》中收录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整理是有必要的。

黄一农在《两头蛇》中曾引比利时学者杜鼎克(Adriаn Dudink)的研究成果,称《天学集解》中有约33篇文字未见他处。①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可见《天学集解》收录的文献中有相当一部分文献是没有其他出处的稀见文献。找出这些稀见文献,本身就意义重大。本文的具体研究对象,正是《天学集解》中的这些稀见文献。

一、《天学集解》及其编者刘凝

(一)编者刘凝

《天学集解》现存版本是抄本,书中并没有编订者信息。比利时学者杜鼎克已考证出,该书的编者为清人刘凝。②Adriаn Dudink,“The Rediscovery of a Seventeenth-century Collection of Chinese Christian Texts: the Manuscript Tiаnхuе Jijiе,” Sinо-Wеstеrn Сulturаl Rrеlаtiоns Jоurnаl 15 (1993): 1—26.

刘凝(1620—1715?③杜鼎克认为刘凝约卒于1715年,肖清和认为刘凝卒于1710年左右。详见肖清和:《天儒同异:清初儒家基督徒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75页。),字二至,号及斋,江西南丰人。④《天学集解》目录中《交逑合录》“序”署名“刘凝”,并附有小传“二至,及斋,江西建昌府南丰县人”。康熙十六年(1677)岁贡,曾任崇义县训导,清初有名的天主教徒,洗名保禄。其生卒年目前尚无定论,《南丰县志》中记他“年九十,无疾而终”,然而马若瑟(Jоsерh dе Prémаrе,1666—1736)在1721年的一本书里谈到刘凝于几年前去世,估计时间是在1715年前后。但马若瑟在其1728年和1731年写给傅尔蒙(Еtiеnnе Fоurmоnt,1683—1745)的信件中又两次提及刘凝于96岁高龄逝世。目前尚无更确凿的证据来说明其卒年。①李真:《刘凝与〈觉斯录〉》,《国际汉学》2009年第1期,第186页。关于刘凝的领洗时间,肖清和认为是在1687年前。②肖清和:《天儒同异:清初儒家基督徒研究》,第83页。据谢鸣谦撰《谢程山年谱》,谢文洊曾于康熙三年(1664)春与刘凝辩论西学,往返数四,故其领洗应在1664年前。刘耘华称谢氏于顺治十五年(1658)始拈“畏天命”为宗旨,考虑到其所受天主教的反面冲击与感染主要来自于刘凝,故将刘凝的领洗时间推测为1658年之前。③刘耘华:《清初“程山之学”与西学:以谢文洊为中心》,《史林》2011年第1期,第79页。

刘凝倾心奉教,对西学极为关注。《四库全书》编者纪昀对其《稽礼辩论》的评价是:刘凝的书引证颇古,但“喜新标异,故持论往往不确焉”。纪昀的这一句评价也恰恰说明刘凝本身不满足于中国固有的学术及思想传统,喜好标新立异,这也揭示了其被西学吸引的原因。刘凝曾校订其父刘冠寰所辑《隐居通义》,方豪提及刘凝校语中引西说极多。徐海松查阅该书嘉庆六年“爱余堂”本,证实了刘凝的校语中征引了利类思(Ludоviсо Вugliо,1606—1682)的《不得已辨》、艾儒略(Giuliо Alеni,1582—1649)的《职方外纪》等西学书籍。④徐海松:《清初士人与西学》,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刘凝所作护教著作《觉斯录》,现影印收录于钟鸣旦(Niсоlаs Stаndаеrt)、杜鼎克所编的《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第九册。《觉斯录》全书共60页,内含四篇独立的文章,刘凝在书中主要驳斥了佛教徒们对天主教的攻击,维护天主教的教理与信仰。另刘凝曾与南丰教徒李长祚、赵师瑗、赵溪龙、李日宁、甘作霖等一同校阅方济各会石铎琭(Pеtrus Pinuеlа,?—1704)所著的《默想神功》,后又参与石铎琭《本草补》的编写并为之作序。除此之外,刘凝对西学文献整理所做的最大贡献在于,编订了西学序跋合集《天学集解》。书中收录刘凝本人的四篇序,分别为《本草补序》(法集 第四卷)、《交逑合录序》(理集 第六卷)、《四末真论序》(理集 第六卷)、《泰西肉攫序》(器集 第八卷),此文献中记载了刘凝皈依天主教受洗的名字保禄(Pаulus)。

(二)《天学集解》介绍

《天学集解》是一部收录明清之际西学汉籍文本的序跋合集,1827年由北京进入俄国圣彼得堡,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被尘封在那里。⑤关于《天学集解》是因何种情况由何人从北京被带到圣彼得堡,目前尚不得而知。本文所据《天学集解》抄本影印稿,是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张西平教授处获得,影印稿夹缝处有不清晰字句,由江吉玲赴圣彼得堡Pеtrоgrаd图书馆对照抄本补齐,在此表示感谢。《天学集解》的发现,缘起伯希和(Pаul Pеlliоt,1878—1945)。伯希和在整理利玛窦(Mаttео Riссi,1552—1610)的中国传记资料时发现了杨廷筠为《绝徼同文纪》所作的序,这篇序文,“在一本非常有趣的关于基督徒的文献集的开头,而这本书现藏于Pеtrоgrаd公立图书馆,名叫《天学集解》”。同时,伯希和还提到了曾为利玛窦作传的张维枢,认为张维枢为艾儒略的《西学凡》和《万物真原》所作的序,同样被收录在《天学集解》中。⑥Pаul Pеlliоt, “Lе Juif Ngаi, infоrmаtеur du P. Mаthiеu Riссi,” T’оung Pао, vоl. 20, 1921, рр. 32—39, nоtе 1.后来,钟鸣旦给Тhе Оhiо Lоngitudinаl Studу оf Aging аnd Adарtаtiоn (ОLSAA)图书馆的主管人员Mr. V.V. Ваkаljuk写信,询问这份文献的情况。Ваkаljuk先生回复称,这份文献依然可见,它自1827年入藏圣彼得堡的皇家公共图书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钟鸣旦为莱顿大学汉学中心得到了这份手稿的缩影胶片,《天学集解》逐渐为人所知。

根据伯希和所提供的信息,裴化行(Hеnri Веrnаrd,1889—1975)在他的书目中将《天学集解》与《绝徼同文纪》相混,认为它作于1615年,并且推断艾儒略的《西学凡》和《万物真原》早在1615年便已有手稿。关于《天学集解》手稿的相关信息也很少,目前所见的抄本是出自编订者之手还是后人所作的抄本尚不得而知。

由于《天学集解》中大部分文献都作于1665年之前,其成稿时间应稍晚于杨光先发起教难之后,且其中98%的文献不晚于1679年,因此该书约成书于17世纪80年代初。⑦Dudink, ор.сit., рр. 1—26.《天学集解》前无序言,也没有提供任何有关编纂时间及编纂者的信息。第一卷开篇为一个索引目录,全书分为六集,收录的文献主要是序跋,除序跋外,另有35篇是书信、告示等独立的短文。这六集的划分只在目录上有所体现,正文中并没有再加区分。从目录上看,整部《天学集解》中共汇编了284篇文献,其中有249篇的创作时间大约在1599—1679年间,涉及116本西学著作。这些著作几乎都由传教士所撰写,书中有大约1/3的序言是为利玛窦和艾儒略的著作而作。

《天学集解》中收录序跋的作者共有137人,其中中国士大夫115人①杜鼎克称中国士大夫人数为115人,朱立军称114人。两种说法都有待考证,因为《天学集解》中一些序跋无作者题名,尚不知是何人所作,因而目前给这一人数下定论是缺少足够依据的。,来华传教士22人。中国作者主要是明末清初的文人士大夫,大部分集中在江浙、安徽、江西、福建、山西、陕西一带,这个分布区域与传教士的活动范围有很大关系。另外,这些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出名士、文人的地域,大部分地方又近沿海,客观上也为当地人接受西学提供了便利条件。朱立军在他的论文中曾做过列表统计,在这些人中,万历年间进士36人,崇祯年间进士11人。其中确定江苏地区有徐光启、郑鄤等进士11人;浙江地区有李之藻、杨廷筠、邵辅忠3人;江西地区有熊明遇、郑以伟等5人;福建地区有叶向高、陈亮采等11人;安徽地区有冯应京、崔淐等7人;中原地区有王徵、韩霖等5人,其他地方有佟国器、李祖白等7人。②参见朱立军:《〈天学集解〉中儒家知识分子对西学的接受研究——以万历进士为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全书共569页,半页9行,每行20字。书中所划分的六集,分别为首集、道集、法集、理集、器集、后集,各集所收录文章的内容简要列表如下(见表1):

表1 《天学集解》收录文章内容③资料来源:同上。

(续表)

作为一本序跋集,《天学集解》有着独特的体裁,然而在明清之际,这样一种序跋合集的体裁并非孤例。《绝徼同文纪》是杨廷筠在万历年间所编的一部西学汉籍序跋合集,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所藏的《绝徼同文纪》中收录文献序跋80篇。《天学集解》中将《绝徼同文纪》题赠卷一中的所有74篇文献全部收入其中,因而《绝徼同文纪》也可视为《天学集解》中文献序跋的来源之一。可以说,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一脉相承的。此类序跋集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明清之际宣扬传播天主教的一种风气。与《天学集解》和《绝徼同文纪》二者相类似的还有《熙朝崇正集》和《熙朝定案》④韩琦、吴旻校注:《熙朝崇正集 熙朝定案(外三种)》,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前者主要收录了万历至崇祯十一年间的奏疏、碑文,主要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资料,以及钦天监的立法改革等内容;后者收录康熙时代的奏疏、上谕、碑文和记事等内容,多与传教士和钦天监的活动有关,主要涉及历法之争、天文仪器的制造、天文学著作的编纂、造炮和康熙南巡接见传教士等内容。这批合集在明清之际似乎可以归为一类特殊体裁,是当时天主教宣教文献的一种代表。

二、《天学集解》稀见文献考

关于《天学集解》中的稀见文献,前人已有所论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比利时学者杜鼎克于199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①Dudink, ор.сit., рр. 1—26.文中提到,《天学集解》中有约33篇文字未见他处,在当时来看尚无人知。中国台湾学者黄一农曾在《两头蛇》中引用此观点,国内其他学者在谈到此问题时也大多引用杜鼎克的说法。杜鼎克所指的未见他处,是指这些文献是《天学集解》中独有的,没有被收录到其他书中,并且完全不为人所知。例如张赓的《用夏解》同时收录于杨廷筠编的《绝徼同文纪》和刘凝编的《天学集解》,这样的文章不在稀见文献之列。杜鼎克所考的33篇文献包括22篇序跋以及11篇短文,现将这些文献列表整理如下(见表2):

表2 杜鼎克所考《天学集解》33篇稀见文献 ②作者自制表,统计依据:Dudink. ор.сit., рр. 1—26.

(续表)

除了杜鼎克以外,朱立军在其硕士论文《〈天学集解〉中儒家知识分子对西学的接受研究——以万历进士为中心》中也对《天学集解》中的稀见文献做过一些整理。在对比通行的几部出版物后①朱立军与之比对的出版物共五部,分别为:《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东传福音》《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天学初函》《天主教东传文献》。,他认为至少有60余篇是其对比的出版物中没有的,具体情况如下表(见表3):

表3 朱立军整理《天学集解》稀见文献②据朱立军《〈天学集解〉中儒家知识分子对西学的接受研究——以万历进士为中心》整理。

近年来,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发现,大批明清天主教中文著作陆续被整理出来,为相关文献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条件,也为稀见文献的整理开拓了更大的空间。目前来看,由于朱立军所考的稀见文献对照的仅是《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东传福音》《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天学初函》《天主教东传文献》这五套书,显然这样一个文献筛选参照范围是不够的。朱立军的稀见文献目录中所列文献有相当数量已被证实收录于这五套文献之外的书中。另外,杜鼎克1993年时所考的稀见文献33篇,如今看来也有待商榷。

首先来看许缵曾的《未来辩论序》。据杜鼎克称,在方豪的《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许缵曾传》中以及裴化行书目里都没有提到许氏作有此文。在当时可见的潘国光(Frаnсisсus Вrаnсаti,1607—1671)的《未来辩论》中,这篇序文是未完成本,作者是谁不得而知,将该序文与《天学集解》中的序文对比后发现,原残序缺了最后一页,因而杜鼎克称此篇序文为稀见文献。《未来辩论》又称《未来吉凶辩》《未来辩》,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罗马梵蒂冈图书馆均藏有复本,该书在考狄(Hеnri Cоrdiеr,1849—1925)《十七、十八世纪西人在华所刻中文书目录》、费赖之(Lоuis Pfistеr,1833—1891)《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中都有记录,除许序外,未发现其他序文。据笔者考证,许缵曾的《未来辩论序》被完整收录于已出版的《法国国家图书馆明清天主教文献》第十六册(第203—207页),这套书是由钟鸣旦、杜鼎克和蒙曦主编,由台北利氏学社于2009年影印出版。杜鼎克的文章发表于1993年,比这套书早出版了16年,想必是在这期间发现了更多的新材料,补充了先前的研究。

其次是利类思的《超性学要自序·论灵魂》。该序是为利类思的《超性学要》所作,《超性学要》在陈纶绪《罗马耶稣会档案处藏汉和图书文献目录》、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考狄《十七、十八世纪西人在华所刻中文书目录》、余东《梵蒂冈图书馆藏早期传教士中文文献目录》中均可见。①下文中会有略称现象,如考狄《十七、十八世纪西人在华所刻中文书目录》或称为“考狄《书目》”;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或称为“费赖之《书目》”;古朗《国家图书馆抄本部中韩日文书目》或称为“古朗《书目》”;裴化行《欧洲著作的中文编译书目》或称为“裴化行《书目》”;郑安德《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编》或称为“郑安德《汇编》”;余东《梵蒂冈图书馆藏早期传教士中文文献目录,十六至十八世纪》或称为“余东《书目》”。在费赖之的书目中,利类思和安文思名下都列有此书。已知此书的序有:高层云《超性学要叙》(收入《法国国家图书馆明清天主教文献》第二册);胡世安《超性学要序》(收入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第140页);利类思《超性学要自序》(收入《法国国家图书馆明清天主教文献》第二册、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第141页)。收入这两本书中的利类思自序与《天学集解》中收录的自序篇名相同而内容不同。法国版中的自序言道:“大西之学凡六科,惟道科为最贵且要,盖诸科人学而道科天学也,以彼较此,犹飞萤之于太阳,万不及矣……勉完第一大支数卷,然犹未敢必其尽当于原文也,续成大业尚假岁月焉。”通篇简要介绍了天学、原书作者及译书的目的。而《天学集解》中的序文开篇为:“惜乎!今人多殚力访求于己外不相关切者,而于在己内之至要者,反漠然置之。”全文简言此书是为发灵性之意。杜鼎克认为,这篇于1677年11月出版的序文是利类思译文的一部分,既没有被古朗《书目》收录,也没有被利类思于1930—1931年间再版的《超性学要》收录。再版的《超性学要》共有四篇序言,分别是胡世安的《超性学要序》、高层云的《超性学要叙》、利类思的《超性学要自叙》以及利类思的《超性学要自序·论天神》,因而杜鼎克将《天学集解》中的这篇《超性学要自序·论灵魂》认定为稀见文献。利类思的这篇序似乎的确未见于已出版的天主教文献资料中,但在对明清天主教文献查阅整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该序文在罗马梵蒂冈图书馆所藏文献中可以见到,经比对正文,内容一致,其文献馆藏编号为R.G.Оriеntе. III. 209.1。

最后是严赞化的《辟轮回说》。若只按“辟轮回说”这一题目来查找文献,的确只有《天学集解》中可见,杜氏或以此来判断该文献为稀见文献。然而,在罗马梵蒂冈图书馆中有一篇单页文献,文献馆藏编号为R.G.Оriеntе. III. 246.4,题目为“辟轮回非礼之正”②该文献的相关信息及影印本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谢辉老师处获得,在此表示感谢。,题目下方题有“清源味德子撰”六个字。通过比对正文,笔者发现,这两篇文章虽有不同,但内容是一致的。例如《辟轮回说》的开篇为:

世间非礼谬谈,无过轮回之说。自佛氏簧鼓天下,人心世道遂纷纷矣。虽然,理之正者,经万剖而益显,理之非者,置一喙而立穷。谬理之谈,杜撰虽工,只以欺不识之小民,难以罔格物穷理之君子也。③《辟轮回说》,载《天学集解》,Nо. 212—213 (22b—26а).

《辟轮回非礼之正》开篇为:

慨自释氏轮回之说簧鼓天下,只以欺不识之小民,难以罔穷理格物之君子也。④《辟轮回非礼之正》,Вibliоtеса Aроstоliса Vаtiсаnа, Cittа Vаtiсаnо, R.G.Оriеntе. III. 246. 4.

后面的行文虽然有差别,但表述意思基本相同。两篇文献最大的差异在于文末。《辟轮回说》结尾为:

使造物主赏罚人世,不于傲、怒、贪、滛与性相关者是问,而徒区区焉究其食肉几口,杀物几命,俾还受报也。吁,亦陋矣哉!夫轮回之非,昭昭在人耳目如此,人尚信之,岂非至愚至痴而自安于蒙瞽哉。

《辟轮回非礼之正》结尾道:

使造物主赏罚人世,不于傲、怒、贪、滛与性相关者是问,而徒区区焉究其食肉几口,杀物几命,俾还受报也,有是理乎?余故举而示之以醒世之尊形而贱性者。余尝有云:若使轮回果确,今世之人何不尽食虎肉?或问之曰:今生食虎,来生作虎,虎复食人,来生做人,举座大笑,此亦可订轮回之谬,故识之。 虎林景教堂刊。

文字虽有不同,但意思明显一致,因此由两篇序的文本内容基本可以推断出这两个文献是同一个序文的不同版本。《辟轮回非礼之正》又可见于郑安德《汇编》、余东《书目》、古朗《书目》,周岩《明末清初天主教史文献新编》亦有收录。因此可以推断,严赞化的《辟轮回说》不在《天学集解》稀见文献之列。

在确认该篇是否为稀见文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两篇文献作者署名不同,一题“清源味德子”,一题“严赞化”。冯承钧先生在《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中曾谈到,《辟轮回非礼之正》下题清源味德子撰,后题虎林景教堂刊,在法国巴黎图书馆(古朗书目七二七六号第四件)中也有收录。清源是泉州的别称,虎林就是武林,味德子是别号。冯承钧在书中称,这个清源味德子“迄今尚未能考订为何人”。①冯承钧:《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255页。前面已经说过,一方面从内容上看,两篇文章几近相同;从作者来看,《辟轮回说》作者严赞化,字思参,福建漳州龙泉县人,顺治年间漳州府学恩贡生,曾拜艾儒略为师,与一众福建士绅一起追随艾儒略,入教成为天主教徒,并参与写作和修订了艾儒略的《口铎日钞》。该书有“泰西思及艾先生、盘石卢先生口铎,福唐李九标其香笔记,温陵张赓明皋、清漳严赞化思参订正”。《励修一鉴》也有“福唐李九功其叙纂评,绥安李嗣玄又玄、清漳严赞化思参订正”。清漳是漳州别称,嘉定癸酉(1213)有《清漳志》,《永乐大典》里保存部分《清漳志》的资料。②参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漳州市芗城区委员会编:《漳州芗城文史资料》合订本,第6卷,2009年。林金水主编:《福建对外文化交流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59页。而清源则是泉州的别称,泉州北面有清源山,唐、五代泉州曾称清源,宋、元、明至清,清源都曾是泉州的代称。按理来说,“清源味德子”可能也是泉州人,但不排除这个“清源”指的是清源山或泉州漳州一带的统称,唐代便曾有清源军管辖泉州、莆田、漳州。况且泉州漳州在地理位置上本就毗邻,所处仍属于同一地域内。

就目前笔者所了解的情况来看,既然两篇文章本质上是一篇文章,姑且大胆推断,《辟轮回非礼之正》的作者就是《辟轮回说》的作者,而清源味德子,应该就是清漳严赞化。③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中提到卫匡国(Mаrtinо Mаrtini,1614—1661)曾用汉文撰有《辟轮回说》,“今未见”。按阳玛诺(Еmmаnuеl Diаz,1574—1659)神甫之《代疑编》已有此说。如果此说成立,那么这篇《辟轮回说》也可能是为卫匡国的书所作的序。

综上,笔者利用目前国内所见的天主教文献资料④参照筛选文献主要包括:《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天主教东传文献》《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天主教东传文献三编》《天学初函》《天学集解》《法国国家图书馆明清天主教文献》《东传福音》《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初步考定《天学集解》中稀见文献如下(见表4):

表4 本文考定《天学集解》稀见文献30篇

(续表)

从时间上来看,《天学集解》中这30篇稀见文献的创作时间大致为1679年以前。①Dudink, ор.сit., рр. 1—26.从文体上可简要分为序跋和其他类短文,其中序跋22 篇②此22篇没有将韩云的《活人丹方跋》和李祖白的《大道行序》算在内。,其他类短文8篇。

这些文献之所以为稀见文献,在于经笔者考证这些文献仅见于《天学集解》,未见于其他天主教文献资料中。但由于眼界及资料所限,本文考定的这30篇稀见文献或许日后也会发现已载入其他文献资料中,因此并非定论,有待日后不断考订完善。

三、《天学集解》稀见文献的价值

明末传教士入华,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是“全球化”时代的开端。明清之际西学汉籍,是西方科学知识以及基督教的重要传播载体,其传播范围广,对中国近代文化影响深远。西学东来的过程,绝不是单向输入传播的过程,文化交流与异质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关键,除了需要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外,还需要本土的接受、阐释与回应。无论是全盘吸收西方宗教思想,希冀以西学补儒、西技强国来壮大自身,还是完全否定排斥传教士所带来的科技和文化,抑或是在中西之间摇摆不定,误读教义歪解天主教思想,这些都是促成文化交流、传播得以实现所不可或缺的。

《天学集解》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其汇编了近三百篇天主教文献,其中的大部分是中国文人士大夫为传教士所写的中文书籍而作的序跋。这些人,除了受到传教士的影响之外,还受到本土文化以及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既是西方科学宗教的直接接受者,又是推动传播者,他们对西学的理解与解读必然呈现复杂的面貌,而这也是明清思想史、基督教在华传教史首要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天学集解》将明末清初百余名文人士大夫对西学汉籍的题跋囊括其中,集中呈现,是研究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文献。

本文考定的30篇稀见文献,未见于目前出版的任何一套天主教文献中,是罕见的天主教文献新资料。既能为明清史和天主教史提供新的史料信息,明确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又能为研究天主教文献资料提供更有价值的版本信息,确定版本,提供新的版本线索;同时为研究明清之际来华天主教传教士、明末清初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提供依据。

鉴于一己之力有限,所考30篇稀见文献或许仍有待商榷,随着更多天主教文献材料的发现和相关研究范围的扩大,也许会对稀见文献进行重新界定。即便如此,这些文献所蕴含的历史文献价值是不可忽视的,笔者在考定这些文章的过程中已发现一些学界以往未曾发现的史料信息,因而对这些稀见文献进行考证无疑是有必要的。

对稀见文献进行考证,是筛选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和价值的过程。《辟轮回说》本在稀见文献之内,但因其内容与《辟轮回非礼之正》几乎完全一致,故不应算为一篇。在将其排除在稀见文献之列的过程中,笔者偶然发现冯承钧曾在自己的著作提及,《辟轮回非理之正》的作者是何人尚属未知。既然两篇文章基本一致,那么作者也应为同一人,作者之谜也一应解开。这也启示我们,《天学集解》中的其他文献虽非稀见文献,但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被研究过,对于学界来说是相对陌生的。这些文章里同样蕴含着大量从未被注意过但却很有价值的信息,需要对这些文献进行整理研究。

猜你喜欢

西学天主教书目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Reading the Four Books with Aristotle: A Hermeneutical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by François Noël SJ (1651—1729)*
怀念赵西学
借世界说中国:梁漱溟言学问的窘境
从晚清竹枝词看西学在租界的传播
沧州教会学校创建历史及其影响
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
创造与创生
康雍时期的天主教
《全国新书目》2009年1月荐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