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收入的视角解析辽宁劳动力外流状况
2021-02-28胡红白福生
胡红 白福生
〔内容提要〕在辽宁与北上广等经济发达省市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的背景下,辽宁各层次的劳动力整体呈现外流趋势,且具有劳动力层次越高,外流越严重的特点。一些高端人才和高技术人才成为经济发达省份竞相争取的对象,流失风险更大。本文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辽宁劳动力流动趋势和新动向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收入差距 劳动力外流 对策建议
一、收入增长相对缓慢,收入差距劣势凸显
(一)工资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较北上广等省市差距不断扩大
近十余年来,辽宁工资水平尽管持续增长,但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北上广等经济发达省市的差距逐年增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资差距逐渐拉大。2010年,辽宁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为34437元,较全国平均水平低2102元,到2020年,辽宁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为79472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扩大到17907元;与国内经济发达省市的差距更加明显,2020年,辽宁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较北京低98706元、较天津低35210元、较上海低92412元、较江苏低24149元、较浙江低29173元、较福建低8677元、较山东低8277元、较广东低28573元。二是工资增幅相对偏低。2020年辽宁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较2010年增长126.7%,同期全国平均增长了166.5%,而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分别增长了173.5%、122.7%、160.0%、160.5%、167.3%、172.6%、163.3%、167.2%。三是辽宁工资水平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位次不断后移。2010年辽宁工资水平在全国排名第12位,2020年在全国排名下滑到第24位。
(二)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并不断拉大与北上广等省市的距离
近年来,辽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领先逐渐转变为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不断拉大与北上广等经济发达省市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收入水平逐渐落后。从2015年开始,辽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开始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当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9元,此后差距逐年增大,到2020年差距已经扩大到3458元;与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相比,2013年辽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较其中的山东差距最小,人均低186元,与上海差距最大,人均低18181元,到2020年,仍与山东差距最小,但人均已经相差3350元,与上海差距最大,人均差距已达36061元。二是收入增幅同步落后。2013年-2020年,辽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1.2%,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4.4个百分点,而同期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的增幅均在60%以上。三是收入水平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位次不断后移。2013年辽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排名第8位,到2020年排名在全国已经下滑至第12位。
二、在收入处于劣势的背景下,辽宁劳动力外流趋势加剧
劳动力按照受教育程度和拥有技能的高低水平,可以分为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高技能劳动力既包括受过良好教育、拥有较高专业技能的中高级管理、研发等高层次人才,也包括拥有一定程度专业技能的骨干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同时还包括即将进入社会就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低技能劳动力主要是指受教育程度低,缺乏专业技能或专业技能比较简单的劳动力,又可分为城镇低技能劳动力和农村低技能劳动力(外出农民工)。在目前辽宁收入水平与北上广等经济发达省市相比处于劣势的背景下,辽宁各层次的劳动力整体均呈现外流的趋势,且层次越高外流越严重。
(一)劳动力整体数量减少较快
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是测度一个地区劳动力供给情况的重要指标。2011年辽宁劳动年龄人口为3330万人,达到历史峰值,之后转为减少,且降幅较大。2011年至2018年的8年间,辽宁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206万,占人口的比重下降了3.7个百分点,而2011年至2018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仅下降了3.3个百分点。造成辽宁劳动年龄人口快速减少的主要原因,固然有人口老龄化的因素,但因辽宁与国内经济发达省份收入差距逐渐扩大而导致的人口外流,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从图3可见,随着辽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扩大,辽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也同步减少,整体趋势基本一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
(二)企事业单位高技能劳动力外流严重
1.省内企业“被挖墙脚”的现象较为普遍
前些年辽宁企业高端人才流失,主要表现为企业人才受高薪等吸引“主动走出去”,但近几年人才流失形式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省外企业主动上门“挖人”。在企业调研中,有10%的企业明确表示遭遇过高端人才被挖走,还有近30%的企业表示所流失的高端人才隐瞒了离职的真正原因,但其坚决的离职和快速的异地就业,很大可能是因外省企业挖人所致,由此反映出我省高端人才被挖走的现象已经在省内一些大中型企业普遍存在。例如,一家著名的化工集团今年就有两名在企业工作了20余年的高级技术人员被南方企业挖走,沈阳一家世界500强外企明确表示,每年约有20人左右的管理、技术等高级人才流向省外。在一家省属著名企业调研时,一位高级工程师表示几乎每周都能接到来自北京、广东等省市同行业企业或猎头公司的电话,对方表示愿意提供高薪和住房等各种福利,希望他能尽快跳槽。
2.四类高端人才流失风险最大
在企业调研时了解到,目前技术研发、技术应用、市场营销、高级技工等四类高端人才最易流失,尤其是省内一些大中型企事业中具有多年技术类从业经历的优秀高端人才,已经成为南方一些同行业企事业单位竞相招揽的对象。从调研情况看,沈阳、鞍山、抚顺、本溪等市的一些大型国企近年来发展较慢,员工收入偏低,但拥有大量的技术类高端人才,目前这些企业已经成为“被挖墙脚”的重灾区。在抚顺一家著名石化企业调研时了解到,一些新成立的石化企业(以省外为主)频繁以各种名义来该企业挖人,造成企业管理人才、技术人才、高级技术工人的严重流失。
(三)高校毕业生流向省外的态势不断加剧
辽宁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众多,且规模逐年增大,但从毕业生就业地来看,辽宁高校毕业生向省外流失的趋势逐步扩大。
1.高校畢业生外流态势整体扩大
我们对省内5所高校175名应届毕业生(包括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79.3%的毕业生认为薪资待遇是影响选择就业地和就业单位最重要的因素之一,70.9%的毕业生认为辽宁的薪资待遇“一般”,16%的毕业生认为辽宁的薪资待遇“差”或“很差”,整体来说,辽宁高校毕业生认为辽宁的薪资待遇水平缺乏吸引力。收入是引导人才流动至关重要的要素,在高校毕业生比较青睐的几个行业中,辽宁的工资水平远低于北上广等经济发达省市,在这样的背景下,辽宁高校毕业生向省外流失整体呈加剧态势是必然的。2010年辽宁高校应届毕业生(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省外就业占应届毕业生当年就业人数的23.7%,而近两年这一占比上升到31-33%。对175名应届毕业生问卷调查了解到,出于薪资待遇和个人发展考虑,58%的应届毕业生择业时优先选择京津冀、江浙沪、广东、山东等经济发达地区,而优先选择辽宁就业的毕业生仅占32.2%。
2.名牌高校毕业生外流更加严重
近年来,辽宁全省高校应届毕业生在省外就业的占比为31-33%,辽宁大学(原211)占比为43-52%,东北大学(原985)的占比高达72-79%,而大连理工大学(原985)应届毕业的研究生(博士和硕士)在省外就业的占比已达75-82%。由此可见,不仅毕业生逐年外流的态势不断加剧,而且随着学校层次的提高,毕业生外流状况更加严重。
3.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辽宁名校毕业生外流严重
由于京津冀地区、江浙沪地区、广东及山东等省市经济较为发达,已经成为吸引人才的高地,其本地高校毕业生省外就业率较低。例如近年来山东大学、南京大学流向省外的毕业生大体仅占50%左右,浙江大学在40%左右,而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毕业生省外就业的占比大体都在70%以上。
三、防止辽宁劳动力外流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
避免辽宁劳动力大量流失、减缓高端人才快速外流的势头,当务之急是要采取积极措施留住各类人才。首先要逐步提高辽宁各类就业人员整体收入水平;其次要有针对性地显著提升高端人才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迅速拉开高端人才与中低端就业人员的收入差距,着力增强高端人才的获得感和认同感,让高端人才感受到更高的尊重,以期留住各类人才,甚至吸引人才回流,为辽宁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稳定住人才队伍,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和人才保障。
(二)优化人才服务平台
积极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需要进一步打造优质高效的人才服务平台,着力畅通人才实现价值的渠道。一方面,要着力优化完善创新创业平台,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实干环境,让高层次人才的潜能和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起到“聚人留人用人”的积极作用。同时通过鼓励创新创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激发经济活力,带动各类人才的就业。另一方面,要统筹完善各类人才的对接平台,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和跨界融合,促进高端人才与企业对接,为回流人才和外来人才拓宽就业渠道,为企事业单位吸纳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三)改善整体就业环境
为尽快实现辽宁的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有关部门和单位应从“细微”端入手,从“实真”处下功夫,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措施。一方面继续优化改善辽宁人才的就业生活环境,提高高端人才的生活舒适度和归属感,切实解决高端人才,尤其是外来人才的子女就学等实际困难,努力消除后顾之忧,既让本土人才留得下,也让外部人才愿意来。另一方面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高端人才提供比肩京津冀、江浙沪等发达地区的创业环境,为各类优质人才发展提供广阔的上升空间。
(四)关注重点人群就业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采取积极政策和措施,促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尤其是努力留住高校优秀毕业生和高层次毕业生,为辽宁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提供人才储备和后续保障。密切关注农民工就业,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渠道,为劳动力转移提供政策支持和畅通的就业渠道。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和扶持城镇资本和人才走进乡村,既为城镇资本和人才提供发展空间,又为乡村振兴提供要素保障,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本地就业提供更加丰富的就业岗位。
(作者单位:辽宁省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