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把握与利用

2021-02-27徐长英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细节道德法治

徐长英

(邵武市实验小学新天地分校,福建 邵武 354000)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应运而生。现代教育认为学生应是生动的、具有特殊经历的主体,教师应该理解和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1]。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课程,为了与核心素养的要求相适应,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也应当是鲜活的、有灵性的。如何捕捉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并由此开展灵活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呢?

一、强化意识,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

新教材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教材上的知识相对较少。小学道德与法治低年级的教材中,以简单的几幅插图为叙事主体的绘本式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要展开生动活泼的教学,要求教师储备的知识相对较多。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是带着自己的兴趣、经验和思维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这样师生在认知过程中就可能有偏差或失误,产生的偏差或失误处理得当往往就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

《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让我自己来整理》一课,围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目标,教材编排了四个主题环节:小雨和他的“小伙伴”;找不到“小伙伴”了;送“小伙伴”回家;从小养成整理好习惯。

教师开展“送小伙伴回家”这一环节时,在课堂上做“对号入座”的游戏,引导学生将学习用具和生活用品等分类摆放。教师小结的时候,一男生举手说:“老师,我喜欢去阅览室看书,但一本书一次看不完,我喜欢把书放在显眼的地方,下次看更方便,等看完了再放回书架上!”这一学生的看法体现了一部分学生疏于整理的思想,教师可适时渗透公共场所也应该保持整洁有序的教育。然而,该教师却轻描淡写地给予否定的评价。本以为这个过程有亮点出现,经过执教老师简单处理,使生成性资源一闪而过,仍然按自己的思路进行,整堂课平平淡淡。教师如果这样处理——同学们,这样做对不对?说说你们的看法。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辨,之后补充公共场所不讲秩序、杂乱无章会给别人带来种种的不便。然后引用《天生棒小孩》里的罗宾在家不爱收拾东西,给自己带来许多烦恼的故事加以深化。利用生成的资源,将学生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师生一起解决问题,生成“自觉归位”意识,养成自觉整理的好习惯,达到教学的目标[2]。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有着独特的内心世界,如果教师课堂生成意识不强,不能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的认识只能是浅显的,不能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所以,教师自身的生成意识不强,会错过课堂生成的精彩。生成的精彩与否,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灵活机智的教学品质和激发生成的灵感。灵活机智的教学品质和生成的灵感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秉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提升专业素养,提升教育机智,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二、关注细节,点燃课堂的生成火花

细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焕发着灵动的光彩,细节决定成败。细节看似细小,却彰显着魅力!

(一)关注教材细节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是基础的课程资源,绘本故事是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的重要呈现方式,贯穿在教材的所有设计中。例如一年级下册第14 课《请帮我一下吧》的第一个栏目——我会求助,本栏目定位于让学生学习如何向人求助,教材用绘本的形式呈现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小朋友放的风筝意外地挂到了树上,周围有急急忙忙赶着上班的叔叔、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锻炼的叔叔阿姨和小朋友。教学本课可借此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当遇到困难时如何选择合适的人求助,学生自主展开交流。一小组交流现场如下:

生1:风筝挂到树上了,踢球的两个小朋友肯定帮不上忙,他们跟我们一样小。

生2:还有四个大人,随便找一个帮一下吧!

生3:打扫卫生的阿姨不合适吧,她正忙着呢。锻炼的叔叔阿姨和上班的叔叔可以求助。

(生4 点头同意)

教师介入引导:同学们,这个时候上班的叔叔合不合适求助呢?

学生的目光聚焦在绘本上,认真观察叔叔的举动,其中一个孩子目光闪亮:“他正在看手表呢,可能上班快迟到了,不合适求助!”教师对他竖起大拇指。教学中关注绘本教材的细节,在师生点评中明白:向人求助不仅要选择合适的时机、适合的求助对象,还要注意文明礼貌。在课堂上教师还组织学生模拟绘本的情境开展角色扮演,进一步让学生掌握向人求助的技巧。

(二)关注学生细节

1.关注学生神态细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与情感体验。在课堂上敏锐地捕捉小学生的神态细节,使课前的准备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水到渠成。以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可爱的动物》一课为例,笔者课前搜集了动物园《游客须知》,小金鱼的生活习性和正确的饲养方法,以备课堂所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课件播放动物的叫声,要求学生认真倾听,猜一猜是什么动物)

师: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猜猜是什么动物。

生1:小鸭子。

生2:……

设计此环节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学生熟悉的动物叫声导入新课,活跃课堂气氛。为了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是真正喜欢动物,首先让学生对怎样照顾小动物、爱护小动物表达自己的看法。

师:同学们,你们有这么多喜欢的小动物,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喜欢呢?

学生1:有一次我逛动物园,有两只小猴很可爱,我很喜欢它们。我知道猴子喜欢吃香蕉,就扔香蕉给他们吃,结果它们为了抢香蕉厮打起来,我都吓坏了。

教师扫视全班同学的面部表情,发现好多学生面露恐惧,看得出也有类似的经历,教师捕捉这一细节相机引导。

师:同学们随意往动物身上丢东西可不对哦,这不仅不能表达对动物的喜爱,还是逛动物园的危险举动,请看动物园《游客须知》。

此时课件出示动物园《游客须知》加以引导,我们要严格遵守动物园的规定。为了表达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把猴子可爱的模样画下来,或者把猴子可爱的模样写进日记。激发学生爱动物的情感,懂得爱护小动物的同时要避免受到动物的伤害。

学生2:老师!我家用金鱼缸在客厅养了金鱼,我很喜欢他们!每天都要观察它们,有一次我喂鱼饲料,刚开始喂了小半袋,一下子就被它们吃光了,我担心它们饿着,就把一整袋饲料全倒在鱼缸里,它们吃得津津有味,后来金鱼都撑死了。

抓住学生满脸的难过这一神态细节,课件呈现金鱼的生活习性和正确的饲养方法,让小学生懂得鱼缸最好放在有阳光的地方;要经常换水;金鱼遇到好吃的饲料不懂克制,多喂食不易消化,也不能用较差的饲料喂食,因为这种饲料几乎是淀粉,不仅缺乏营养,还会导致消化不良。

通过课前的充分准备,生成有效的资源。让小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真切地体验和感悟。加深对小动物的认识,懂得了只有遵循动物的生活习性,才能与动物成为朋友,提高了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爱护动物的情感。

2.关注学生动作细节

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用眼观察,用心感受,才能捕捉到细节,促进课堂有效资源的生成。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请帮我一下吧》,教材第55 页是以“我要求助吗”为主题,是第54 页的延伸,以儿歌的形式出现,列举了遇到的一些困难,让小学生区分小困难和大麻烦。

笔者设计这一课,给每位学生准备了六张情境图片(在野外突然遇到电闪雷鸣,刮风下雨迷路了;附近一房屋着火;出行时在车站分辨不清车次;在学校遗失了校服;打球时,羽毛球飞树上了;自己总学不会跳绳)。同桌合作观察,分一分,贴一贴,说说哪些是小困难,哪些是大麻烦。

学生合作探究。大部分学生表示分好了,教师注意到教室角落有一男生。他左手还拿着三张图片,右手拿着一张图片,自言自语:“校服找不到了,我使劲想应该知道放哪个位置,这是小困难。要是哪都找了还是找不到就是大麻烦了,这个到底是小困难还是大麻烦?”一张图片一会儿贴到“小困难”方格里,一会儿又贴到“大麻烦”方格里,举棋不定。笔者捕捉到这一细节,请他到讲台前说说自己遇到的困难。

师:同学们,小周同学遇到困难了,我们一起来帮帮他吧!

小周:我觉得在学校里校服找不到,妈妈又不在身边,是大麻烦。

师:同学们,你们遇到过这样的困难吗?是怎么解决的?

生1:我认为衣服丢了,要自己找,不用求助别人。有一次我的校服也找不到,后来我想起来是上体育课放操场上了,就去操场上找到了,这是小困难。

生2:即使自己找不到,只要到学校广播室播一则寻物启事,很快就找得到,不是大麻烦。

师:哪些困难需要求助别人呢?

通过一个动作细节的捕捉,引导小学生交流辨析,让其明白任何人都会遇到困难,但是遇到困难不要慌,要理智判断困难的程度,知道如何解决,判断是否要求助他人。

注重细节的捕捉,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要求教师永远对课堂中的人充满真切的爱。焕发灵动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从关注课堂细节开始,细节是一滴水,虽渺小,但可折射出太阳的光辉;细节是星星之火,虽微弱,却可让思维的火花燎原。

三、积极互动搭建动态生成的平台

小学生处于思想启蒙阶段,处于形成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时期。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充分利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是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活动性课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技能,培养价值判断的能力,对道德原则的领悟,都可以在活动中发生,特别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有限,活动对其道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按照自己的理解,把方法强加给学生,应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挖掘现有的资源,搭建活动平台,让学生主动参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在需要获得他人认同的心理发展阶段。学会分享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重要能力之一。围绕这一目标,笔者执教一年级下册《分享真快乐》一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绘本,利用课堂举行了“快乐共分享”的主题活动:让学生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小制作、书籍等在组内分享。活动过程中,笔者仔细观察学生的表情,发现大多数沉浸在快乐中,有两个学生气呼呼地嘟起小嘴。分享活动后,笔者让学生谈谈分享的感受。很多学生表示能与别人分享真快乐。笔者请那两位不开心的学生发言:

生1:老师!刚才小帆口渴了,他忘带水杯。我把自己的水杯递给小帆,可是他拒绝了,我很不高兴,我觉得分享一点也不快乐!

生2:是啊,我新做好的小风车,分享给大家玩,结果被小宏给弄坏了。我很难过!

师:为什么他俩会觉得分享不能带来快乐呢?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全班交流。

通过活动分享、讨论交流,学生的观点逐渐明晰,笔者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纳:在与别人分享的时候,我们要有礼貌;要爱惜别人的东西,不玩要及时归还。如果不小心损坏了要表示歉意并想办法赔偿;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适合与人分享,比如自己喝过水,咬过了的食物就不适合分享。通过积极互动,生成有效的资源,达成共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来自课堂的原生态资源往往是片面的、零星的,需要教师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从零散的众多信息中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进行整合,生成有效的资源。[3]这是一个经验积累过程,需要教师强化生成意识,关注细节,用心感悟,敏锐地把握,搭建活动平台。

猜你喜欢

细节道德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细节取胜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