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职思政课教学评价改革探析

2021-02-27吴琳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思政学科中职

吴琳

(福建经济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7)

一、背景

2019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提出“八个统一”,为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改革方向。

中职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中职思政课教学评价,作为思政课教学全过程的重要环节和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也是思政课教学改革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科学有效的思政课教学评价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促进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成为新时代背景下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1]

在此背景下,如何以“八个统一”原则为引领,合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加强信息技术与思政课堂深度融合,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思政课堂教学评价,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思考。

二、中职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现状

当前,传统的中职思政课教学评价由于存在诸多弊端,已不能适应新的时代发展对德才兼备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主要表现在:

评价目标单一化,重选拔轻发展。以中职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的升学率为主要目标,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分数,忽视思政课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评价方式单一化,重结果轻过程。中职思政课过于注重用终结性评价,如考试测验的形式检验学习结果,忽略了在思政课学习中运用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逐步形成高尚的道德品格、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

评价内容单一化,重智育轻德育。中职思政课主要以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学科能力的掌握为内容进行量化评价,普遍缺少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质性评价。

评价标准主观化,过度依赖经验。中职思政课教师往往根据观察法、访谈法等方法进行基于经验判断的评价分析,不可避免存在主观性和随意性,缺乏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和学习行为数据作为支撑。

评价程度浅层化,重总体轻个体。传统中职思政课堂上一位教师面对众多学生的教学环境下,难以实现教学评价的针对性和及时性,无法有的放矢地开展个性化、差异化教学。

三、中职思政课教学评价的问题归因

(一)学业水平考试的压力

近年来,中职学校面临着中职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的巨大压力,学生的学考成绩一方面作为学生顺利毕业和升学(大专或本科)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也是检验中职学校教学能力、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思政课作为学业水平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的一部分,在学考的指挥棒下,其教学评价指标自然呈现出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的评价倾向,学生学考的成绩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学成效评价,导致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的是考试知识目标,即学生对于考试大纲中考点能否认知和理解,以及在学考试题中能否熟练运用的能力,但是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是否提升以及思政学科核心素养是否落地,则无暇顾及。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的思政课教学评价,既不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也不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学评价理念的滞后

受传统教学理念和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中职思政课的教学评价理念仍然停留在固有僵化的评价思维模式下,未能从根本上贯彻发展性评价理念,亟待与时俱进。仅注重量化的考试测验等评价方式只能评价学生对于知识目标的掌握程度,忽视了思政学科具有智育性和德育性相结合的特殊性,需要转变评价理念,探索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全面真实地评估学生是否通过中职思政课堂的学习将学科的知识理解内化、产生共鸣和认同、坚定信念和信仰,并促使相应实践行为的产生。仅用孤立、静态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当前的思想政治素养,未能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个体,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由量变到质变、逐步提高的发展过程。仅用统一、横向比较的思维来评价学生在班级里的思想政治水平,未能认识到学生是独特的个体,每个学生的价值树立、态度形成和情感培养都有个性化的发展规律。

(三)教学评价工具的局限

中职思政课程培养的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眼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奠定。思想意识层面具有非显性的特点,传统的笔纸测验、调查问卷等评价工具无法科学客观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评价和甄别,存在着评价结果和真实情感状态、政治觉悟、道德品质不完全相符的情况。传统的评价工具受限于评价的时间和空间,当教师或评价主体不在课堂场景中时则无法进行。同时传统的评价工具无法实时跟踪、获取学习行为表现数据和思维活动数据,不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发展情况,既不利于学生对自身学习习惯、方法、行为和学习结果之间关系的认知与调整,也不利于教师跟踪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学习难点,无法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因材施教。

四、中职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改革建议

(一)聚焦发展性评价

首先,“知识核心时代”逐步让位于“核心素养时代”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强调的是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中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了中职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和公共参与,蕴含着思政学科的育人价值和目标。相应地,中职思政课教学评价也应以培育学生思政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性作为其价值取向和遵循原则。其次,中职思政学科的德育性决定了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的是道德品质的生成和价值观的树立,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通过发展性评价形成纵向比较,引导学生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使学生认识自身的问题、感受到自身的进步、体会自我的成长,持续激发内生动力,提升自信,唤醒潜能,实现价值。再次,中职思政课教学评价应与时俱进,随着教学理念、技术手段、时代要求等的变化而发展,通过教学评价的结果不断推动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提高。

(二)着眼综合性评价

中职思政课教学评价内容既指向教师的“教”,也指向学生的“学”,既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又推动了学生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师的教学评价方面,课标要求中职思政课要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合作探讨和体验式学习。因此,中职思政课教师教学评价应着眼于:议题是否具有学科价值(体现学科观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和实践价值(引导学生在已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学科知识正确看待并处理现实问题);情境是否具有结构性(对真实生活和职业场景的模型化构建)和职教特色(结合各授课班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渗透课程思政理念);活动是否具有启迪性(基于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设计进阶性的挑战任务)和迁移性(引导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内化、迁移并发展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学习评价方面应着眼于: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既有共性的评价指标,也有体现各专业特色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个性评价指标);参与状态(信息搜集、表达展示、广度、深度);思维状态(专注力的持续、批判性思维、独立性思维、辩证性思维);情绪状态(情绪的愉悦、情感的体验、情绪的调控)、互动状态(交流沟通、团结互助、合作分享、主动担当、规则意识)。

(三)注重过程性评价

中职思政课的教学成效主要表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品格等方面,具有隐性的特点,不容易被传统评价方式直接观察和量化测评所体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为中职思政课教学评价改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发展空间。目前,在中学课堂中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应用于人脸表情识别、智能桌椅、环境监测、基于网络智能教学平台的个性化学习等。将新兴技术运用于中职思政课过程性评价中,能极大增强思政课评价的实时性和动态性,可以实现对学生在思政课前、课中、课后全方位、各环节、全过程的学习行为实时监测、行为数据的全程采集和评价数据的及时反馈,[2]例如线上观看视频的时长、回看的次数、参与活动的频次、观点看法的质量、错题率等,做到教学评价数据可视化、具体化、科学化。利用自适应技术,根据每个学生的学情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安排的智能推送,充分调动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基于大数据技术开发多元化的评价模型,形成过程性教学评价报告,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帮助教师在思政课堂上随时掌握班级整体和个体的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后根据质量诊断报告与预设的教学目标进行比对,查找发生偏差的原因,修订教学设计,分析学生的学习薄弱点和原因,开展差异化教学,实施精准教学。

(四)探索跨界性评价

人工智能、交互技术、共享技术等新兴技术将打破时间和空间的边界,线上线下翻转融合,课内课外无缝衔接。将教学评价的场域延伸拓展于中职思政课堂之外,中职思政课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讨论分享、思想动态和舆情走向,及时开展教学评价和引导。新兴技术将破解数据孤岛的困境,在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的教改背景下,搭建全方位大数据平台,打通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程的学科学习、顶岗实习、志愿活动、企业实践等环节的数据通道,采集获取来自专业课教师、学校管理部门、企业导师、用人单位等评价主体对于中职学生在团队合作、劳动态度、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科学精神、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评价数据,形成由点及面、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式、跨界性的思政素养评价,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贯穿于思政教育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发挥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作用,切实保障中职思政课教学评价的覆盖性和深入性,促进学生学思用相贯通、知信行相统一。

(五)倡导多样化评价

在中职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的背景下,为提高升学竞争力,思政课教学评价主要采用量化评价的方式考查学生对于思政学科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存在着应试化、表面化、片面化、机械化的弊端,不能全面客观反映中职学生的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现状和动向。而核心素养培养的是学生在未来不确定情境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迁移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应在量化评价的基础上,倡导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3]联系的多样性决定了思政学科核心素养质性评价的多样性,应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根据授课班级的专业培养计划、所处学段、学情特点等实际情况,整合中职思政课教学内容,按照教学模块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专业成长相匹配的质性评价方式,例如社会实践、项目研学、书面报告、时政评论、案例分析、作品展示、问卷调查、情境模拟等,充分展现学生独特的个性、丰富的情感、独到的见解、多元的智能、关注的热点、认识的误区等,使评价结果更真实、全面,为中职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更科学、更可靠的指导。

猜你喜欢

思政学科中职
【学科新书导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超学科”来啦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