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自己的路:中国道路的内涵释义与三重逻辑

2021-02-27崔佳慧

关键词:道路特色发展

崔佳慧

走自己的路:中国道路的内涵释义与三重逻辑

崔佳慧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实践逐渐深入,党带领人民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历史和现实、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道路。中国道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前途命运,一经确立便在时代与实践检阅下彰显出独特优势与强大自信。中国道路形成历程久经险阻,不是刻板照搬西方道路或是简单效仿苏联模式,是共产党正确认识并尊重中国历史与现实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共同夙愿的时代产物,是共产党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坚持走中国道路符合两个一百年背景下当代中国国情现实,是立足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再次演绎中国优势的完美体现,是屹立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彰显中国智慧的有力证据,必须将这条道路走得好、走得稳、走得长。

中国道路;道路自信;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1]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事关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重大问题,明确发展方向、坚定发展道路关乎党的前途命运和人民切身利益。近代中国历史证明,选择封闭僵化老路与改旗易帜邪路,抗逆时代潮流、违背社会规律,无法摆脱被历史淘汰、被时代抛弃的宿命,相反,坚定走自己的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关键所在,是坚持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必然选择。中国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直面人民之问现实关切的积极回应。探索中国道路的过程中,党领导人民走过不少弯路,历经磨难成功开辟出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道路一经形成得到了人民肯定和赞许,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伟大成就极大地增强了人民对中国道路的强烈信心,为深入探索中国道路注入人民力量。中国道路彰显出顽强的生命力,为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指明了光明前景,也为提升民族自信心提供不竭动力。走好中国道路,必须坚持道路自信,筑牢中国信仰,显示中国力量,彰显中国特色,发挥中国优势。

一、明晰与建构:中国道路的内涵释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宏大命题涵盖两大关键要素:“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何为“中国特色”?中国道路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艰辛探索的产物,如何做到始终坚持走中国道路而不偏离中国道路,是需要思考的命题。缺乏中国特色、中国元素和中国气派的道路得不到人民的认同,与国情实际相背离,注定走向失败。相反,“中国特色”的中国道路以立足中国为根本前提,是坚持走中国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指明了中国道路的前进方向,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立足中国实际,遵循本国国情和历史发展要求,创造出有效破解中国发展难题、中国色彩鲜明的政治制度模式。何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充分把握分析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对人类演进所发生的社会形态的一种科学解读。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届党中央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融合中国特色不断进行丰富完善,使社会主义的概念被中国人民理解、接收、支持,其精神理念已深嵌入人民生活并同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现实诉求紧密结合。在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不再停留于意识形态领域、或是被视为束之高阁仅供观瞻的东西,更是对传统僵化刻板社会主义模式的超越,社会主义的中国道路是党领导人民走向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是人民掌握自身命运的理性选择,坚持社会主义的中国道路是党领导人民通向强国之路的正确选择。通过无数的历史探索和经验总结,我们可以坚信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的中国道路才可以避免走向封闭与衰败、才可以走向光明和希望。“社会主义”的中国道路既是党领导人民走向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又是人民掌握自身命运的理性选择。走好这条道路要求把握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不偏离,既巩固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地位不懈怠,又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主体地位不动摇,为党为民奠定合法性、合理性的依据。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道路早已深深植根于祖国大地,中国道路不是“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的简单叠加,是科学理论与客观实际的需求耦合,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可和拥护,丰富和完善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核特质,给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树立了标杆和模范,使科学社会主义为更多国家认可,为中国乃至全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是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中国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鲜明主线,为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走中国道路贯穿于中国发展进步的始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2]从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道路承载着人民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和中国道路自信的高度认同。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国人民在党的带领下取得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更加坚信要毫不动摇地坚持走中国道路。今天的中国道路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现代化之路,是谋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的自信来源和底气来源。走中国道路最重要的就是坚定道路自信,道路自信印证了走中国道路的正确性,也必将继续指引着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不断发展延续。

二、学习与反思:中国道路的实践逻辑

中国道路不是一座飞来峰,这条道路的选择既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既不是凭空想象,也不是照搬照抄。中国道路的选择是经历了充分的学习与实践、是在无数的探索和失败中,摸索出来的一条正确之路、真理之路、光明之路。中国道路的确立与完善,是在借鉴吸收、否定之否定西方道路与俄国道路基础上形成的,开创出体现我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伟大实践的智慧结晶。

(一)“器物—制度—思想”:西方模式的革旧图新

纵观整个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工业革命实现了西方国家生产力质的飞跃,直接为西方国家带来巨额财富[3],西方国家率先步入现代社会。相比之下,处于封建落后的农耕时代的东方文明则在艰难的缓慢前行,清王朝被动卷入西方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全球化之中,彻底阻断中国独立实现社会发展进步的道路,沦落为落后挨打的境况。近代以来,列强的炮舰政策打开中国国门,人们想要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实现民族独立的愿望,西方殖民统治与国内封建压迫的内忧外患使无数仁人志士开始探求救亡道路,反复寻求新的发展道路,历经器物、制度和思想三个层面学习西方发展道路,以此改变旧中国的现状。

地主阶级主张从器物层面学习西方,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开展洋务运动,试图学习西方发展道路,从而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4],但仅仅将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发达的经济手段盲目嫁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违背社会发展现实和规律,注定无法挽救落后的旧中国。资产阶级主张从制度层面学习西方,以维新派和革命派为主要代表,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运动,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和民主共和制度,但清王朝已处于衰败的晚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腐朽落后的体制,加之顽固派的阻碍,使戊戌变法最终失败,而辛亥革命虽然达到了“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成果,但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两次革命运动的失败都证实了在中国学习西方制度、走西方道路不可行。先进知识分子从思想层面学习西方,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反对专制,宣扬科学、反对愚昧,将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并开始向中国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向国人宣传西方进步思想,但在中国当时的国情和局势下,单单依靠进步思想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

近代中国在积贫积弱、列强林立的局面下,从学习西方的军事、经济技术,到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最后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从物质到意识、从实体到思想对西方全方位学习、靠拢,企图摆脱西方列强的压迫和剥削,但资本主义在中国缺乏发展基础,面临民族资产阶级软弱、封建势力强大、官僚买办敌对、帝国主义侵略等内忧外患,使中国人学习西方的道路愈加困难、停滞不前,西方发展模式没有改变当时中国的发展现状,反而造成社会不安、经济衰退、政局动荡的局面。最终,效仿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探索以彻底失败告终。

(二)“理论—实践”:苏联模式的模仿反思

1871年巴黎公社为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进行艰苦探索和实践,开辟了工人革命运动的先河。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5]。这不仅对全世界的发展演进产生轰动的影响,对落后民族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作出指引,尤其是对黑暗中摸索前行的中国产生重大鼓舞,为今后中国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指明方向。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苏联人民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6],试图通过彻底改造旧社会和旧制度,改革生产关系,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进成为社会主义革命,转变革命的斗争形式,实现落后国家的发展。中国同苏联一样,作为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经历过失败的教训和曲折的实践,清晰地认识到只有选择一条正确且适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国家发展。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且适合的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推翻旧社会、破除旧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够实现真正的独立和强大,中国共产党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7]。

作为列宁的继任者,斯大林施行了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出现过分强调阶级斗争、经济管理行政化、片面发展重工业等问题[8],逐渐显露苏联模式的弊端。同时,在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积贫积弱的现状,中国迈向了一条“照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但事实证明“照抄”苏联模式并不适合当时的中国国情。内外两种因素的诱导,使中国共产党清晰地认识到“必须有分析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9],“走俄国人的路”不应该是机械地学习俄国革命的一切模式,不应该是盲目照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切手段,不应该是片面追求单一的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适合中国的道路应该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下,明确道路方向,结合我国具体的现实和实际,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只有真正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武器的核心内涵,才能在建设中国道路上明方向、把大局。

(三)“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中国模式的守正创新

1919年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学习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启发中国人民的民智,为中国道路指明方向。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开始探索全新的道路方向。经过无数次尝试,在学习西方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学习单一苏联道路不适合的经验教训下,开始探索一条新的适合中国发展的中国道路。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分析中国的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10],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第一次伟大的飞跃、实现中国革命的理论跃升,这是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的正确道路。

在证实了中国道路是正确的基础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展开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完成了三大改造,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在道路探索的过程中出现过失误,但中国共产党认真吸取经验教训,为今后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11]。邓小平同志主张要有中国自己的模式,提出“所有别人的东西都可以参考,但也只是参考,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1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使中国道路的构建更加明晰化、具体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表明党对中国今后发展实践作出理论层面的支持,正确认识到走中国道路是认识与实践辩证统一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使我国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转变,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的认识和选择到达一个新的高度,为后来中国道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丰富了中国道路的内涵,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应然与实然相统一,创造性地赋予中国道路新视角新活力。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道路建设更是结合了全球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新中国发展史等历史经验,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迎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挑战[13],认清改革发展带来的新形势新课题,面向两个大局,创造性地提出适合我国新时代发展的重要战略要求。重点包括实现一个“中国梦”的伟大远景、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遵循“三严三实”的治党风格、制定“四个全面”的战略方针、完善“五位一体”的建设布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稳步前进。新时代提出新的中国道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前瞻性的把握、科学性的预判,是实践开拓和理论创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推动中国道路不断前行和继续延申。

三、继承与守望:中国道路的理论逻辑

选择走中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引,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民本”“和合”等思想精华,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既汲取人民群众集体智慧,又使成果使人民共享,着眼于社会具体的实践,面向“两个大局”,应对国内外挑战,彰显中国道路自信。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

中国道路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真理性和科学性的正确反映。它为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国家发展道路上提供理论指导,为我国的道路自信提供思想之源和立论之基,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等哲学思想成为我国建国立业的重要思想武器[14]。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认为发展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中国道路从确立之始一直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其核心内容,作为解决中国一切发展问题的根本所在[15]。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两个必然”,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6],为社会主义的发展阐明方向,肯定了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真理,为我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信念、增进自信。最后,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实践的作用,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指导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推动了社会主义由一国向多国的胜利,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17]。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根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做出了思想启蒙和实践指导,为中国道路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总之,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道路的选择提供科学的方向指引,成为中国道路自信的灵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18],给予一个国家和民族独特的品质和鲜明的内涵。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蕴含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思辨,为中国道路的选择和坚持注入源远流长的生长积淀,中国道路的形成和拓展也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滋养。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仁爱”“民本”思想,认为仁者爱人,提出人民是国家治国安邦之根本,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领导宗旨、我国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无一不体现这一优秀传统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19],强调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实现,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提出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追根溯源,道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处于和谐共处、多元互补的状态[20],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牺牲自然环境为前提,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保护生态环境是一切工作的前提,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最后,中国传统文化提出“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思想,认为每个人或每个关系中相互独立的个体,可以和平共处、和谐共生,建成一个和谐美好的大同社会,我国一直遵循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球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中,应尊重各国差异、求同存异,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宝藏,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赋予优秀传统文化生机与活力,在中国道路建设过程中给予优秀文化的滋养,丰富了中国道路的内涵,拓宽了中国发展道路。

(三)人民主体性的理念思想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建设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21]。我国所选择和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于人民,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景为出发点,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近代中国百废待兴,救国思潮无法力挽狂澜,但是无数中国仁人志士没有放弃救亡图存的实践,最终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中国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将国家与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更加坚定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取得革命胜利的信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探索社会主义路线,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改革开放使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人民群众与时俱进、应时而变的改革实践和精神品质,拓展了中国道路的宽度;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继续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22],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使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3]。

中国道路从确立到完善,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体现了人民群众独特的创造性,正是因为中国道路立足于人民群众,体现人民群众的愿景,证实了中国道路是一条真正植根于中国大地、体现人民愿景、适应时代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因为中国道路来自人民,取得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才更有信心有自信坚持走好这条道路,更有信心有自信在中国道路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群众主体性地位,才使中国共产党跨越百年征程,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不断开创新的辉煌、创造光明的前景。

(四)立足两个大局的实践探索

当前中国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在世界大变局的条件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走好中国道路关注的焦点。中国道路面对世界现实所体现的创新性理念和发展性趋势,为世界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当今世界既充满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机遇,也面临着地缘紧张、全球信任危机、数字化黑暗等挑战[24]。立足于世界之大变局,既要认清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现状,又要注意各国之间的合作与冲突互相作用;既要明确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又要应对恐怖和威胁带来的动荡;既要加强各国之间文化交融与交流,又要抵制不良的文化入侵和文化排外现象。在世界局势发生转变的过程中,当今中国也处于重要转型机遇期,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25],我国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上,实现了经济发展高质量的转变,开启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转化,赢得了话语权,增进了民族影响力,展现了大国风范。

中国道路的成功,是立足两个大局做出的正确选择,作为发展中大国形象向世界和发展中国家彰显中国道路自信的指示牌,为世界和平、人类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道路的自身成功与世界贡献,向世界和各国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真命题。

四、意蕴与坚守:坚持中国道路的价值逻辑

明晰坚持中国道路的价值逻辑,对中国道路充满信心,既是答好中国问卷、走出复兴之路提供的重要指导,又是回应时代和世界的课题,谋求人类共同发展作出的正确判断。

(一)答好中国问卷,走好复兴之路

坚持中国道路,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意蕴。中国道路彰显出中国特有的大国风貌和大国特色,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特殊性与一般性的统一。坚持中国道路,就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和规律性,发挥人民群众实践的作用,充分体现了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坚持走中国道路不动摇,体现了国家和人民群众对中国道路的肯定和认可,是对中国道路充满自信的表现。同样,只有对中国道路充满自信,才能肯定中国道路的选择,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丰富中国道路的内涵,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生机和活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坚持中国道路,推进“四个自信”协调发展。“四个自信”作为新时代的理论创新,也是中国特色的最新创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创崭新篇章[26]。“四个自信”不是彼此孤立、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整体[27]。道路自信作为“四个自信”中的根本和基础,发挥了导向作用,只有坚定正确道路,才能保障理论、制度和文化有路可循、自由发展,只有在中国道路自信的指引下,才能使理论、制度、文化焕发自信与生机;理论自信作为“四个自信”中的理论支撑,为道路自信提供理论支持,使道路自信有理可循、有据可依;制度自信作为“四个自信”中的制度保障,为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制度保障,保障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促进人民群众对中国道路的认可、支持和拥护;文化自信作为“四个自信”中的精神依靠,在精神和文化层面彰显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质,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意识形态领域增强大国自信。

坚持中国道路,奋进新时代引领新发展。当前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方位,需要对今后发展布局进行全新把握。在中国道路的指引下,创新发展理念、部署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五位一体”建设,离不开正确的道路指引,离不开我党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坚定的道路选择,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彰显的独特优势和自信。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既要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的实现,又要加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者的有机统一,既要注意五位一体的相互促进、统筹联动,又要保障新发展理念的贯彻执行。为了实现发展过程中的奋斗目标,离不开正确道路的指引,离不开道路自信的支撑。

(二)回应时代课题,谋求人类发展

坚持中国道路,有力抨击西方错误思潮。目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家话语权的提升,部分西方国家和社会将矛头转向中国,企图通过意识形态制造舆论喧嚣,扰乱世界和平局势,在打压中国的同时宣扬西方论断。既危言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会同前苏联一样“土崩瓦解”,又散播随着中国能力的提升最终会威胁西方乃至世界局势、称霸世界;既鼓吹西方价值观具有普遍性和真理性,又夸大人类文明的差异性和矛盾性[28]。西方社会对中国现状的错误判断、对西方文明的夸大解读、对人类发展的盲目论断,都极大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未来发展走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中国从始至终都在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向西方国家有理有据地展示了中国特有的大国风貌和大国气度,既有力地批判了西方社会错误的论断,又彰显出中国为世界发展做出的独特贡献。中国正以实际行动,坚决抵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给西方国家唱衰中国的论断有力抨击。

坚持中国道路,促进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结晶,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指引方向,推动了社会发展进程的演进。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带领落后国家走上了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由理论变成实践,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但是也要认识到由于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诞生于相对落后的国家,缺乏历史经验的遵循,缺乏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在探索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出现过失误甚至曲折,使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在一段时间内陷入低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独创性的发展。中国道路的形成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振兴乃至壮大的重要体现。中国道路就是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摸着石头过河所诞生的重要成果。中国道路向世界各国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境界[29]。

坚持中国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日趋进步,各国之间交流联系日益加深,维护世界各国之间的和平发展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如何在保证国家独立自主的同时加强与其他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如何在应对世界发展挑战的同时抓住机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积极发挥大国智慧、彰显大国优势,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是世界给予的政治任务,是完善解决世界问题的标准答卷,一经提出就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支持,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富有远见”[30]。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道路建设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撑,解决了世界发展问题,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建构了平等和谐共赢的外交理念,将各国利益与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紧密联系起来[31],实现全体人类大发展。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1).

[3]杨增岽.“大历史观”下中国道路自信逻辑的三重认知维度[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6.

[4]杨振闻.走自己的路:中国道路成功的关键密码[J].求索,2020(1):2.

[5]王永贵,路媛.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独特优势——学习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理念的重要论述[J].理论探讨,2016(6):6.

[6]樊瑞科,孙立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自信的六维溯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93.

[7]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彭文君.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自信[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2):380.

[9]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0]曲青山.深入学习党的百年历史,更加坚定中国道路自信[J].党建研究,2021(4):17.

[11]保虎.走自己的路:建党百年中国道路自信的生成逻辑及提升路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 27-43.

[1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赵美玲,曹哲.建党百年来中国道理的生成逻辑及自信底气[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31.

[14]李明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根基与底气[J].学习论坛,2020(12):7.

[15]魏晓文,王金玲.论道路自信来源的四个维度[J].江西社会科学,2015(1):173.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7]祝黄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6):8.

[18]王英.西晋关于中国道路的重要论述探赜[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21(1):5.

[1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0]刘婷.传统文化视角下中国道路的文明意蕴[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9(3):77.

[21]习近平.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N].人民日报,2021-01-12(1).

[22]习近平.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N].人民日报,2020- 11-28(3).

[23]习近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N].光明日报,2019-05-10(6).

[24]联合国秘书长指出当今世界面临5大挑战[EB/OL]. https://news.china.com/socialgd/10000169/20200923/38776686.html,2020-09-23.

[25]习近平.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N].光明日报, 2018-06-24(1).

[26]覃正爱.谈谈中国共产党人的“四个自信”[N].光明日报,2018-01-24(11).

[27]王秉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生成、价值与实践[J].西藏发展论坛,2020(5):61.

[28]周虎.现代化视阈下中国道路的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8(2):9-10.

[29]陈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及其实践的伟大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8):56.

[30]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富有远见(百名外国政党政要看中共)[N].人民日报,2021-06-18(3).

[31]赵丽涛.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生成逻辑[J].探索,2019(3):18.

Go Its Own Way: Connotation Interpretation and Triple Logic of Chinese Road

CUI Jia-hui

(School of Marxism,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0, Fujian)

With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socialist practice gradually went deep, the Party led the people to explore a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nsistent with Chinese history and reality, namely the Chinese road. The Chinese path concerns the future and destiny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Once established, it has demonstrated its unique advantages and strong confidence under the review of the times and practices. Chinese road formation, not rigidly copying western road or simply following the Soviet model, reflects the party’s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and respect for the objective laws of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story and reality, constantly meets the people’s fundamental interests and common wish of the era. It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inheriting the Marxist classical writers’ ideas of communist party of development, and adhering to the scientific socialism. Adhering to the Chinese path is in line with the realiti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the two centenary years. It is a perfect demonstration of China's strength in the new era and at a new historical juncture, and a strong evidence of China’s wisdom in a world undergoing profound changes unseen in a century. We must keep to this path well, steadily, and far.

Chinese road; Road confidenc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arty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1.06.16

D616

A

2096-9333(2021)06-0108-08

2021-09-10

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中国抗日战争志”(16KZD021)。

崔佳慧(1992— ),女,山东临沂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道路特色发展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完美的特色党建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