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白蛋白检验在诊断肾小球疾病的效果
2021-02-26卢运照黄承桂
卢运照,黄承桂
(河池市金城江区人民医院,广西 河池 547000)
0 引言
现如今,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发生改变,患有糖尿病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且向年轻化发展。由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较高,如不及时对其血糖水平进行有效控制,会导致患者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越来越明显,从而损害患者的肾小球基底膜,导致患者的尿蛋白含量增加。在早期临床诊断中,通过对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含量进行诊断,能够有效反应患者因糖尿病引发的早期肾功能损害情况,由此可见,通过分析尿微量白蛋白的含量,能够有效判断患者因糖尿病引发的肾病严重程度[1]。因此,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针对患有糖尿病患者通过微量白蛋白检验后分析其诊断肾小球疾病的效果,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本院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54例患有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将其列为观察组,另选取54例同期体检正常的健康人作为对比组。其中,观察组患者男35例,女19例,平均年龄(53.45±3.45)岁,平均病程(4.34±1.23)年;对比组体检健康人员男33例,女21例,平均年龄(54.21±3.02)岁。排除标准:①排除不配合患者;②排除尿路感染患者;③排除患有其他重症疾病和慢性疾病患者,如高血压、心力衰竭患者等;④排除在受检前2个星期内服用过肾毒性药物患者。纳入标准:观察组患者均确诊为糖尿病肾病患者,且所有受检人员均了解本次研究的目的,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同时本研究经本院相关伦理研究委员会通过批准。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采集样本:对上述所有受检人员进行样本采集。在样本采集前,需要告知观察组患者和对比组人员相关的注意事项,使其在样本采集当天早晨保持空腹状态。抽样前需使受检人员排空膀胱,并饮用300 mL的水,在饮水后1 h内收集受检人员10 mL尿液,护理人员将收集好的尿液根据患者信息和个人编号进行详细记录,并快速对尿液样本进行转运和处理。将尿液样本送至检验科后对其进行离心处理,离心时间为10 min,转速为3000 r/min,离心结束后将处理好的样本放到温度为-20℃恒温箱中进行保存。然后,再收集上述所有受检人员24小时后的10 mL尿液样本,在尿液样本中加入比例为0.5∶100的甲苯,充分混匀后,吸取2 mL于试管内,并将甲苯去除,然后对其进行离心处理,离心时间为10 min,转速为3000 r/min,离心结束后吸取上层清液将,并将样本放到温度为-20℃恒温箱中进行保存。
1.2.2 检测方法:将上述所有制备好的样本进行微量白蛋白检验,利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相关配套试剂、试剂盒进行监测,采取放射免疫法测定样本,检测方法严格按照自动生化分析的流程进行操作,并在24小时内完成相关检测。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受检人员的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和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尿微量白蛋白含量正常范围为0-20 mg/L。
1.4 统计学分析。将数据纳入SPSS 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以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组两组受检人员尿微量蛋白阳性检出率。观察组患者的尿微量蛋白阳性检出率为81.48%,对比组体检健康者尿微量蛋白阳性检出率为0.00%。观察组尿微量蛋白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比组体检健康者(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对比组两组受检人员尿微量蛋白阳性检出[n(%)]
2.2 对比两组受检人员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尿微量白蛋白含量为(56.71±5.12)mg/l,对比组尿微量白蛋白含量为(11.02±3.41)mg/l,t=10.847,P=0.001。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数据差异十分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个人健康问题,导致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从而引发各种慢性疾病发生。在慢性疾病中,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在逐年提升,且存在年轻化发展趋势。患有糖尿病患者,在患者过程中会引发糖尿病肾病,当糖尿病肾病进入终末期时,患者的肾功能会发生衰竭现象,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和威胁。同时在糖尿病肾病的初始阶段,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不太显著,并且此时患者的肾小球水平没有发生器质性的病变,所以患者一般都是在体检过程中被发现患有糖尿病肾病,并且随着目前糖尿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的背景下,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水平也居高不下[2]。因此,为了能够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发生率,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进行控制已经成为目前临床医学中重点防治的问题之一[3]。
糖尿病肾病在临床中属于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该病主要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主要和患者的肾脏形态以及功能水平的变化有关,一般可表现为肾小球形态扩张或者基底膜变厚等情况,同时患病早期没有较为明显的临床表症状,导致患者忽略了自身病情,从而耽误其治疗效率。随着病情的不断恶化,患者肾小球滤过膜的能力降低,使得肾小球过滤膜的电荷数量会出现显著下降的水平,同时滤孔孔径随着病情发展不断增大,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在工作时将患者体内大部分尿微量白蛋白排出,从而导患者肾小球的功能出现异常。同时,当患者肾小球基底膜异常时,患者肾小球的滤过屏障功能会受到破坏,导致患者在排尿过程中,大量尿微量白蛋白渗入到尿液中,形成蛋白尿[4]。在治疗期间,如果不对患者的病情加以控制,会导致患者的肾功能出现异常,造成肾积水、肾水肿等症状,从而使肾脏功能降低,甚至引发尿毒症,对患者健康造成更为严重的损伤,并且在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治疗过程中,有相关报告显示其具有较高的家族易感倾向,从某种方面来说,该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如果有亲人患有糖尿病肾病,则其家族中出现肾病的概率相对更高,故更需要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并采用合理的诊断方式进行诊断。通过采用微量白蛋白诊断法,能够有效观察患者尿液中的尿蛋白含量,尿微量白蛋白含量是患者血管损伤的早期标志,能够有效检测患者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情况,提高对患者并发症的预测能力。微量白蛋白检验主要是通过尿中白蛋白的排出量进行检验,其白蛋白在尿液中的占比情况可以判断患者蛋白质的渗出水平以及肾脏的损伤程度。因为在肾小球疾病患者机体中,其肾小球功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情况,同时肾小球的过滤膜的电荷功能也会出现相应的改变,滤孔随着病程的发展情况出现扩张现象,会使得患者尿液中的白蛋白排出比例与正常人相比更大,且差异十分明显,所以临床上可采用这一指标对患者的肾小球情况进行检测,能够有效反应出患者的肾病发展状况水平,从而做出相关的诊断治疗方案[5]。因此在诊断肾小球疾病中,通过对尿微量白蛋白含量进行测定,能够客观分析患者的患病情况,对患者的机体状况进行分析,提高患者病情的诊出率,使医生能够在患者发病早期对患者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6]。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和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对比组(P<0.05),且相关数据与任永霞[7]学者的研究数据基本一致,在临床护理中具有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针对患有糖尿病患者通过微量白蛋白检验后分析其诊断肾小球疾病的效果较为明显,能够对患有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有效判断,对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含量进行进一步测定,为临床诊断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参考数据。因此,该诊断方法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