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盆底超声检查预测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的诊断效能
2021-02-26劳艳明王丽珍李秋妹何泳欣
劳艳明,王丽珍,李秋妹,何泳欣
(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功能科 广东 佛山 528300)
一旦腹压突然增加,尿液会自动流出,这种现象不是正常的膀胱壁、逼尿肌的收缩压造成的,是由压力性尿失禁疾病(SUI)而诱发的[1]。人体患有该疾病,其在正常情况下不会遗尿,只有在其腹压骤然增高的时候,才会出现遗尿问题,比如打喷嚏、咳嗽、大笑等。在妇科临床上,该疾病比较常见,分析病因可以得知,在妊娠、分娩时,胎先露会过度压迫盆底肌肉,不断增高产后腹压,从而造成压力性尿失禁[2]。女性患有这一疾病后,若发现不及时,很容易造成不可逆病变。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将利用对比的方式,探究盆底超声检查预测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我院收治的32 例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为观察组,年龄26 ~40 岁,平均年龄(29.92±3.18)岁;孕产次数G1P1-G6P4,其中一例孕引产;BMI 指数为(22.34±1.25)kg/m2。取同期32 例正常产妇为对照组,年龄为26 ~39 岁,平均年龄(26.01±3.24)岁;孕产次数G1P1-G4P2,其中2 例为剖腹产;BMI 指数为(22.65±1.28)kg/m2。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具有良好的均衡性(P>0.05),比较价值高。
1.2 方法及仪器
1.2.1 仪器 在检查过程中,使用TOSHIBA-Aplio 500,LOGIQ S8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并结合实际情况,科学选择容量探头,具体而言,①二维扫查角度:设置为70°;②扫查角度:设置为85°;③探头频率:设置为4 ~10 MHz。
1.2.2 检查方法 ①在检查前,需要排空小便,以便于超声检查;②引导患者保持仰卧位,即取膀胱截石体位,同时髋关节外展、屈曲;③将耦合剂涂抹到超声探头上,并把探头放在两侧大阴唇间,同时紧贴大阴唇;④细致观察患者盆腔,直至正中矢状面清晰,测量残余尿量及逼尿肌厚度,将耻骨联合后下缘充作参照,遵循自前向后的顺序,观察耻骨联合、膀胱后壁、直肠、子宫等情况;⑤分别在静息状态、最大Valsalva 动作情况下,观察膀胱颈、尿道形态,包括尿道旋转角、膀胱移动度、膀胱后角等,同时记录各项指标;⑥测定检查数据,以作为最终结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超声指标情况,涉及6 项:①Mu:膀胱颈移动度:静息状态膀胱颈位置与最大Valsalva 动作时膀胱颈位置的差值;②θ:尿道颈旋转角;③Bs:静息状态下,膀胱颈到耻骨联合后下缘的距离;④Br:最大Valsalva动作下,膀胱颈到耻骨联合后下缘的距离;⑤As:静息状态下,尿道膀胱后角;⑥Ar:最大Valsalva 动作下,尿道膀胱后角。同时基于最大Valsalva 动作下,观察患者尿道内口漏斗形成情况,并详细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2.0 软件,分析整理研究数据,通过百分数(%)的形式呈现尿道内口漏斗形成情况,行卡方检验;通过()的形式表示超声指标情况,行t检验,当P<0.05 时,说明研究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尿道内口漏斗形成情况
在观察组中,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为53.125%(17例);在对照组中,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为6.25%(2 例),观察组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尿道内口漏斗形成情况对比[n(%)]
2.2 比较两组超声指标情况
对比两组超声检查情况,在θ、As、Ar 三方面,观察组Ar θ 角度更大;在Mu、Bs、Br 三方面,观察组Br值小于对照组且Mu 值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Bs 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超声指标情况对比(±s)
表2 两组超声指标情况对比(±s)
组别 例数 As(°) Ar(°) θ(°)观察组 32 118.74±9.72 141.74±9.32 53.74±4.32对照组 32 95.14±8.82 102.54±8.92 15.46±2.58 t 10.171 17.189 43.035 P 0.000 0.000 0.000
续表2
3 讨论
在泌尿外科,尿失禁疾病出现的几率比较高,且患者年龄越大,其发病率越高,属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病症的一种。同时,相关统计数据显示[3],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出现频率最高,约占全部尿失禁情况的一半,其中20%~30% SUI 发病在产后早期。现阶段,已有众多探究产后早期SUI 的发病机制的相关报道,但还没有获得明确的研究结果,部分研究人员发现,这一疾病的出现要受到遗传、肥胖、盆腔脏器脱垂、生育、年龄等影响,其中生育造成的盆底组织损伤是重要因素[4]。正常情况下,女性机体要想实现尿控,要受到膀胱、尿道、盆底结缔组织、肌肉群、神经组织等共同作用,而经过生育过程的影响,女性近端尿道、膀胱颈会出现下移情况,从而减弱盆底结缔组织、肌肉、尿道括约肌等功能,并降低尿道黏膜封闭性,引起相关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最终造成尿失禁[5]。
在临床诊断压力性尿失禁时,其主要目标为证实这一疾病是由腹压增高造成的,同时机体会出现一些典型特征,即每当搬重物、打喷嚏、大笑、咳嗽等情况下,会出现遗尿现象。根据个人情况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三种程度:①Ⅰ度:当患者搬重物、打喷嚏、咳嗽等时,即腹压增高时,会出现尿失禁情况;②当患者行走、站立时,出现尿失禁情况;③Ⅲ度:不论患者保持卧位、还是直立状态,都会出现尿失禁情况[6]。现阶段,临床诊断SUI 的方法比较多,如X 线造影、MRI、尿垫试验等,但均具有一定的使用局限,急需有效的诊断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针对盆底超声检查技术展开研究,会充分发挥会阴视窗的作用,减弱骨骼等对检查的影响,同时近距离观察膀胱、尿道等部位情况,并结合病人主诉,发现身体异常,进而有效预测产后早期SUI。女性控尿主要是由尿道、膀胱、结缔组织、盆底肌肉群与神经系统等相互作用而实现,任一环节存在问题都将对整体控尿系统产生影响,而尿道内口形成率、Br、Bs、Mu、Ar、As、θ 等指标正是反映患者是否存在控尿系统功能异常的关键参数[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观察组中,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为53.125%(17);在对照组中,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为6.25%(2),观察组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更高(P<0.05)。对比两组超声检查情况,SUI组的膀胱移动度,膀胱后角,尿道旋转角明显大于对照组,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亦比对照组高,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利用盆底超声检查手段,可有效探查并明确产妇尿道、膀胱等部位情况,进而有效预测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疾病。
综上所述,在临床诊疗产后女性时,实施盆底超声检查,可有效预测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