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对策
2021-02-26叶勇
【摘要】 近些年“互联网+”技术因自身功能和优势被大范围应用,已然掀起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受该技术影响当前社会各产业对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精尖技术型人才要求较高且需求量较大,因此高职院校将“互联网+”与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相结合,对该项技术优点进行利用以此将现有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现存问题加以解决。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对策进行探析。
【关键词】 “互联网+” 高职教育 产教融合 人才培养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与信息技术发展,针对“互联网+”技术应用国家已经提出各种指导意见,并积极鼓励各高职院校立足于“互联网+”技术融合需求针对性设置相关专业,加强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而为进一步适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求,高职院校应对信息技术与创新思维深化利用,并积极探索新时代影响下的教学改革,将教育改革深入落实和推进,以此保证院校人才培养更具专业化,产教融入层次也能更为深入,同时也可满足当前社会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实际需求。
一、 “互联网+”背景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重要性
职业教育属于中国教育体系构成之一, 随着近几年社会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人才供给结构和需求也有较大改变,随之对人才培养规格、目标以及综合能力也提出多样要求。互联网技术应用对于高职院校落实产教融合开展协同育人有积极影响,从企业角度分析,在互联网技术下所构建的产教融合平台,可在高职院校办学育人阶段将企业优势和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通过与企业同步规划、制定专项人才培育方案以及资源共享建设属于产教融合基地所在,并且该要求下对产教融合深度加强也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可做到办学质量和教育水平全面提升;而对于学生讲,“互联网+”技术影响下,高职实施产教融合可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技能和理论知识教学,并为其实践学习提供优条件。除此之外,企业与院校双方通过对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应用,可将专业实践操作、理论学习以及教育研发进行有效结合,并以此为基础对课程加以调整,形成完善的核心课程体系,培养其工作岗位中所需掌握的实用技能、职业素养以及专业化知识,并由此推动其实践能力加强。[1]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现存问题
2.1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都已落实校企合作教育,并对该教育模式优势和重要性有清晰认知,但仍有部分院校对该项融合有所忽视,从而导致学校与企业融合力度不够深入,且长期处于学校积极主动、企业较为被动的融合状态。从企业角度讲校企融合方式多以政府部门或行业主要部门为引导,或者在企业用工需求量较大时,会主动找寻高职院校进行合作,所以该融合背景和力度对人才培育有较大局限性,因此该问题需重点解决,提高学校与企业融合积极性,并统一建立技术型人才培养培育目标,形成校企之间协同发展,共同生存。
2.2人才质量与市场要求不符
对高职院校发展背景分析发现,部分高职院校成立时间有限,或有少数院校是由中等职业教育和技工学校合并而成,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过于注重机械性劳动技能培养,严重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并且综合实践能力明显不强,缺少工匠精神培育和引导,进而导致高职院校在人才教育问题上与实际社会企业需求有所脱离。与此同时,有极少数高职院校在办学阶段有跟风从众状态过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从而导致专业性较差、教育资源极为分散、经费利用率较低、无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等多种问题出现。
2.3 实践课程落实不够全面
对于产教融合该人才培养模式多数高职院校已然对此进行利用,并已取得优异的教学成果,并且在产教融合影响下高职院校实践课程设置比例已有明显增加。但因当前该教学体系授课教师多来自应届毕业生,该类型教师经验有限,无法将产教融合优势全面发挥,也有部分一直在校从事教学的专业教师,该类型教师具有一定理论高度,但课程实践经验较少,从而导致专业实践课,具体授课环节过于形式化,欠缺自我提升积极性,该问题对产教融合下人才培养质量有严重不利影响[2]。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对策
3.1围绕用户思维,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互联网背景下对用户思维更为重视,也就是将用户作为中心,时刻做到以用户需求为前提分析各项问题。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也需具备该项思维,将学生群体视为用户,立足于学生需求之上,积极构建用户思维,这应该要求,高校产教融合平台应积极带入互联网思维,并力求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支持下对碎片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尊重不同用户之间的个性化差异,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真正的差异性教學,并以此强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融合力度,将企业与学校两者间的纽带作用全面发挥,并以此使个主体间可形成良好合作关系,并做到在平台上有效互动,致使主体间能够做到信息共享,建立完善的校企教学服务体系,充分满足学生用户的各项匹配需求[3]。而为进一步保证校企融合优势,可采取针对性措施与方案,例如各职业院校应从企业发展特点、建设规模及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并依托于大数据分析将企业发展、生产规模扩大等内容与企业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也要积极参与合作企业人才培养方案修改及制定,对自身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此外,高职院校应将自身专利与科研成果进行开放,从而为合作企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从而达到校企之间深度融合。
3.2立足于岗位需求,构建课程体系
互联网发展下为确保产教融合教学能够将两者优势充分发挥,应在专业课程体系完善与修订环节将其进行融合,并对高职人才培育计划详细研读,了解其具体课程内容,以此为基础构建全新课程体系结构,但同时应在课程设计环节将实际职业岗位的专业能力要求着重突出并直接反映。一方面,相关课程设置应围绕具体岗位能力制定标准,将高职教育课程与实践能力和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围绕课程体系对实际教学内容进行合理修订,产教融合下可适当编制教学项目,制定与课程目标关联性较强的专业可教材、实践记录手册等内容,从而实现院校与企业共同教育,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扩大其就业层面,并使之能够对多元复合型人才发展需求快速适应[4]。
3.3利用信息技术,全面创新课堂教学
对“互联网+”的灵活运用,应做到立足线上平台为高职院校教师及学生构建高效信息交流渠道,并依托于网络技术创办以探究、合作为主的学习环境,在传统专业课堂基础上提供多样化教学途径。在课堂教学环节应将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探索其学习规律并以遵循为主,同时在互联网技术辅助下可对教学形式展开创新,强调学生课堂地位,培养其自主探究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学习能力,并将其主观能动性全面发挥,促使高职學生群体能够综合性发展。此外,高职院校也可构建交互式教学模式,以高职专业课为切入点,对互联网功能充分运用,将其与课程知识在线上平台上中进行二次整合,实际授课环节对学生群体进行展示,将传统教学内容讲述和呈现方式进行改变,有针对性组织教学活动,建立全新产教融合课堂教育环境。
3.4 运用平台思维,共享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鉴于该要求各院校与合作企业搭建教学平台时应对平台性思维加以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集先进、便利、高效等教学优势融合的教学服务环境,以确保此平台建立可全面支持高职学校与企业的改革发展。两大主体同步共享资源可彻底打破专业课程教育模式及常规教学内容,企业专家和院校教师之间对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方向进行交流互动,共享课程实践及专业理论教学资源,并同时将职业能力培养与日常教学相融。
除此之外,各高职院校可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开展动态高职课堂教学,以此模式为高职学生提供个性化及碎片化教学服务,并促使其思维能力有所提升,开放性高的专业教育资源使该教育体系学生不再受空间及时间限制,学生可随时在线上平台与各领域企业专员及教师展开交流,一旦遇到各种专业性问题无法自行解决也可在平台上寻求帮助和指导,打破传统信息不对称等现象,真正做到互联互通、资源整合、配置优化,将专业课程教育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并使特色产教融合生态圈由此形成。
3.5强化迭代思维,提高人才质量
互联网影响下,高职人才培育体系构建应立足于产教融合之上,并在人才教育理念创新改进下应突出迭代思维,在此思维引领下对教学模式和理念不断创新,在企业发展和教育改革中将互联网思维作用充分发挥。此外,在面对“互联网+与产教融合”的各项主体关系,企业与院校应建立多方互通与联动,将校企合作优势及作用充分凸显,致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更具复合化、多元化趋势,而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将现代技术深入融合,可使互联网优势进一步发挥,并由此促进该阶段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互联网技术融合力度更强、对院校、企业及学生群体影响也更为广泛,与此同时人才培养观念创新能够使高职学生群体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从而使其后续工作时可充分适应岗位需求。因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具有互通、互补性特征,从而使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建立多元化互动,进而促使在人才培养环节企业能将自身职业引导作用进行发挥,从而保证专业型人才培养质量有明显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技术运用为高职人才培育带来全新机遇和挑战,因此通过围绕用户思维加强校企合作,立足岗位需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创新课堂教学,建立网络平台共享教学资源,强化迭代思维,创新人才培养理论,提高人才质量,从而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标准能够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对接,也可为新时代下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提供基本保障。
参 考 文 献
[1]赵浩杰,刘文江,郝玉超.“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08):220-221.
[2]崔丹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27):105-106.
[3]程甫.“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创新[J].文教资料, 2020(25):141-143.
[4]陈洪军.“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南方农机,2019,50(17):142+146.
基金项目:2020年度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教育教学研究规划课题《新时代高职教育“双元”育人机制下教学改革研究》(azcg158)研究成果。
叶勇(1980.09-),男,汉族,安徽怀宁,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