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有效题组,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2021-02-26张桂娟

求知导刊 2021年47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摘 要:课改的推进和“双减”政策的落实,要求广大数学教师做到减负增效,而题组就是有效减负增效的教学方式之一。題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思考力和辨析力,让他们掌握知识的本质内涵,提升教学成效。文章就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如何设计题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建构更加精彩的小学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题组筛选;巩固练习;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张桂娟(1994.8—),女,江苏南通人,江苏省如东县栟茶镇栟茶小学,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对于小学数学课堂而言,设计有效的题组,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更好地吸收接纳、巩固提升数学知识,提高归纳、整合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更好地发展。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优势,通过优化题组的设计,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通过有效且适度的练习,帮助学生提升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优化题组练习,开展知识整合

(一)精心筛选题组

合理、有效的数学练习题,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精心挑选适合学生练习的题目,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筛选不同类型的题组,通过由易到难的综合题组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教师在筛选题组时,应根据课程进度和教学目标开展工作,不能盲目随意。教师在充分分析教材知识、了解数学教材当中的重难点的基础上,才能通过多样化的题组,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深度理解,进而帮助学生获取更加丰富的数学学习体验。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这一课时,首先,教师在课前根据两位数除以两位数以及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教学目标,分析例题中所讲述的重难点,为下一步设计题组打下基础;其次,教师可以根据数学教材中例题的重点知识,筛选相对应的题组,每一例题采用同一类型的题组练习,对于例题当中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简便算法,设置对应的小组练习,如90÷30、160÷20、240÷60,350÷40等,让学生认识到在计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时”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而加深学生的理解;最后,教师根据精心筛选出的题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练习,根据课程进度安排相应的题组,提高学生对于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计算的掌握程度。

为保证班级学生都能够充分进行练习,掌握不同种类的例题知识,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中的三维教学目标筛选相应的题组。同时,教师也应合理分析教材当中的例题,并精心筛选相应的题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

(二)归纳整合题组

要想使学生真正理解教材中的数学知识,教师需要通过合理的题组练习,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教师在设计相应的题组练习时,应对自己筛选的题组进行归纳整合,开展进一步的优化工作,将所筛选的题组进行合理分类,根据题型的难易程度和重难点的突出程度进行划分,以便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堂练习。题组练习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它的有效性,教师应对筛选出的题组进行归纳整合,按照教学进度出示相应的题组练习,这样更加便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也使学生能紧跟教师的讲授步伐,在自主思考和练习的过程当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课时,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例题当中的知识点,引导学生采用分步计算的方式进行解答。为了进一步扩展练习,教师组织学生将分式列成综合算式并进行计算和求解,加深学生对例题的理解和掌握。其次,教师应合理筛选相应的题组,组织学生开展巩固练习,将之前精心筛选的例题进行合理分类,由简单到复杂,引导学生进行做题巩固。当教师讲到混合运算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较为精准地组织学生进行混合运算的练习,以题组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掌握。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题组练习进行评价,分析学生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当中的易错点,再设计相应的题组,帮助学生练习和巩固。

在小学数学教学环节中,教师应将精心筛选的题组进行归纳整合,在课前、课中、课后皆可以对题组练习进行分类整理,来更好地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知识,巩固教材内容的重难点。

二、多元化设计题组,优化数学课堂

(一)针对性练习,优化课堂

由于小学数学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面对数学知识中的计算和实际应用题,会犯一些知识性错误,难以理解题中所表述的问题,进而导致思路错误,很难完成相应的练习活动。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整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题组,发挥题组的有效性。针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教师应设计不同类型的题组,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在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之后,可以针对学生的部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和巩固。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这一课时,首先,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小船和鱼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观察它们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理解平移的概念,再以相同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旋转的特点,使学生初步掌握平移、旋转的概念。其次,教师应根据它们概念的各自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题组练习活动,如用多媒体展示一个物体的运动方式,让学生快速回答出该物体是以怎样的方式运动的,可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同时,为防止学生混淆概念,教师可以通过表格帮助学生深度理解平移、旋转的不同。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题组练习活动,通过有针对性的题组训练,使学生掌握它们的特点,并能够根据相应的练习,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题组训练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概念和公式等基础知识的理解,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取得阶梯式的进步,帮助学生提高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拓展性练习,丰富课堂

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地引导学生参与练习和巩固,并加以方法指导,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教师在讲解数学基础知识之后,可以开展相应的拓展性练习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练习,对相同的知识点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通过题组的拓展练习,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快速完成计算和解答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质量。教师在设计题组时,应深入剖析教材内容中的重要知识点,并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拓展练习,以这样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系统掌握,帮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设计由易到难的题型,也可以采用新知识与旧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拓展。这样,学生能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启发对于新知识的思考和理解,并通过拓展性练习,掌握数学计算技巧,学会相应的数学学习方法。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首先,教师应根据本节课相应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了解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组织学生对相关例题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推导出相应的面积公式,加深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认识,引导学生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为长乘宽,正方形的面积为边长乘边长。其次,教师可进一步设立相关的题组,组织学生开展练习活动。例如,有一片果园,長50米,宽70米,问:这片果园的面积是多少?引导学生根据面积公式作答。最后,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师对于基础知识进行相应拓展,并提问:有一片果园,长50米,宽30米,如果每3平方米可以种一棵梨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梨树?以此来组织学生发散思维,进行题组的拓展练习,深化学生对面积公式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设计相应的拓展练习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了解概念和面积公式的基础上,加强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掌握数学知识的学习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提高数学成绩,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

三、完善题组练习,促进知识迁移

(一)对比型题组,提高思辨能力

教师在设计题组时,可以针对相应的教材内容和解题方式,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不同的题目,发现解题方法的差异和题目之间的区别,从而使学生能够灵活、全面地看待和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于整体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应鼓励学生灵活、主动地思考和判断问题,通过观察和对比来感知解题方法的差异和相关题组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思考和辨别的能力,促进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和思考问题。所以,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合理的对比题组,来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课时,首先,教师应组织学生通过观察题目,引导学生以分数的形式对1分米进行表示,从而引发学生思考1分米除了用分数来表示,还可以用小数来进行表示,让学生通过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对比,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小数的性质,并设置相关的题组:将3.56扩大10倍所得的数是多少?将3.56乘10,所得的数是多少?教师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对小数的性质进行陈述,使学生深刻理解小数的性质,通过分析题组中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学生对于小数性质的理解、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自己设计相应的对比型题组,根据学生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掌握情况,亲自设计对比题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对比型题组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学生根据基础知识的呈现方式以及表述方式的不同,进行合理的思考和判断。学生通过对比型题组的练习,能深度理解数学基础知识,把握教材知识当中的重难点,从而提高思辨能力,合理掌握数学知识。

(二)综合型题组,完善知识结构

对于小学数学知识来说,基础知识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利用数学基础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来设计相应的题组练习,开展综合式题组练习,进一步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数学教学环节,应合理分析教材内容的衔接性,通过联系新旧知识以及难易知识的题组类型,由浅入深地设置相关的题组练习,以综合型题组的方式进行呈现,由简单到复杂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发挥知识的迁移性,利用新旧知识以及新授的基础知识,合理解决问题,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用整体、全面的眼光去分析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建构学生的数学思想。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首先,教师通过例题讲解,引导学生学习长方体的周长、表面积和体积的相关计算公式,使学生掌握基本算理和相关的计算方法。其次,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设计相应的综合题组:已知一个长方体,长5米,宽4米,高3米,如果用铁丝围这样的长方体,需要多少米铁丝?如果在这个长方体中装满水,需要装多少升水?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长方体的相应知识来进行求解,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长方体的周长、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解答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指导,通过梳理长方体相关的基础知识,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相关知识点更加清楚地呈现出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通过有效的综合练习,促进学生深刻理解长方体同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完成对长方体相关知识的基本建构。

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题组教学时,应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和分析,通过设计综合型的题组,将相关知识点进行串联,发挥学生的自我思考和创新能力,将题目当中的数学基础知识串联起来。同时,综合型题组教学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完善相应的数学知识架构,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理解相关的数学基础知识。教师设立综合型题组,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在综合练习的过程当中,梳理知识脉络,丰富数学知识储备。

结 语

教师通过有效题组的设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效能,让小学数学课堂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也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所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删繁就简、归纳总结,不断挖掘出适合学生练习的题组,以促进小学数学课堂的快速发展。同时,有效的题组练习,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在思考和体验的过程当中建构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徐聪玲.巧用题组,展数学课堂精彩[J].启迪与智慧(中),2020(8):43.

[2]王莹.题组教学,让小学数学课堂更精彩[J].小学教学参考,2020(14):94-95.

[3]刘蓉.基于题组训练,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J].小学生(中旬刊),2020(11):27.

[4]黄淑珍.运用比较 凸显本质——浅谈“比较”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教育,2016(7):70-72.

[5]杨才高.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的思考——

“归一问题”题组教学策略研究[J].小学数学

教育,2015(Z3):52,82.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