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新教材自读课文的教学实践研究
2021-02-26王洁
摘 要:统编版语文新教材的施行,对自读课文的教学的明确要求是侧重学生的自读。但目前一线的自读课文教学仍是难点,课堂教学自读氛围不浓。课题研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和统编版语文新教材的课型设定,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通过对自读课文教学的实践与成功的案例研究,初步探索出自读课文教学的三种课型。
关键词:统编版新教材;自读课文;实践研究;实施要求
作者简介:王洁(1977.1—),女,浙江杭州人,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金惠初级中学,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副校长,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一、研究背景
统编版语文新教材对自读课文和教读课文的编排不同,对两种课文的教学要求亦不同,加上名著阅读等内容,以形成教读—自读课文—课外阅读的阅读体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读课文的侧重点是教师教方法,学生学方法;自读课文的侧重点则在学生根据所学的方法,进行自读。
部分教师对自读和教读概念理解不够精准,教学技能缺乏,自读课文的实际教学存在一定问题,达不到编者的编排意图。据笔者观察,一线自读课文课堂教学呈现以下误区:
自读变教读。自读课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旧注重讲透文章内容,面面俱到,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学生参与度较低,被动接受学习。
自读变不读。一些教师碰到自读课文时,采取忽略的态度,转而进行下一篇课文的教学,不注重培养学生将教读课文中所学方法、策略应用到自读课文学习中的能力,无法达到教材编排目的。
自读变假读。当下教学实际中,部分教师对自读课文的教学就是放任学生在课堂上自己读,貌似自读,实则假读。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不做指导,靠边站,常在学生自学一节课后布置相关的习题就随性了事。
基于此,本文通过对自读课文教学的实践、分析和研究,整理出三种相对成功的自读课文教学课型,以期进一步推进自读课文教学。
二、自读课文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近一年来,笔者通过自读课文教学的实践研究、观摩优秀教师的自读课文课堂教学等,得出自读课文教学主要有课堂生疑型、助读系统型、比较阅读型三种课型。本实践研究围绕这三种课型对较为成功的案例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一)课堂生疑型
课堂生疑型,即在自读课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对文本的疑问之处。教师根据学生产生的疑问,恰当地选取自读课文教学的内容。当然,该课型需要教师在课前钻研、吃透教材,紧扣单元教学目标,结合学情,确定课堂教学内容,围绕自读课文的特点展开教学。
笔者在执教《台阶》一文时,结合文章体裁和自读课文教学的特点,在开始阶段设计了学习任务一:默读课文,谈谈文章哪个情节让你印象最深刻。学生认真默读课文,并寻找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情节。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既做到自读课文,又对情节有了初步的感知和体会。
随后,教师通过与学生的简短对话,发现让学生印象最深刻的情节都与“父亲”这一人物有关,于是适时引导并呈现学习任务二:细读文章,赏析描写父亲的句子,从中你感受到一位怎样的父亲?第二次读文交流中,学生对文章又产生了新的疑问:对比“父亲”造台阶前后的心情,部分同学认为“父亲”的形象在小说中应具有一定社会意义。于是,教师由学生的课堂疑问引出“任务三”:结合文章内容,思考“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社會意义。可见,自读课文《台阶》的问题设计均来源于学生课堂中的疑问,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
(二)助读系统型
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与教读课文不同,教师应学会利用注释、旁批、阅读提示等助读系统设计课堂教学。笔者将此类教学策略归纳为助读系统型,该课型主要有围绕旁批组织学习任务和围绕阅读提示组织学习任务两种模式。
1.围绕旁批组织学习任务
旁批主要设置在课文两侧,目的是点拨学生思维,提供思考的方向,帮助学生阅读,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具有导向作用。
笔者执教《女娲造人》,结合了单元教学目标和学情,设置了三个学习任务:
①快速阅读,把握作者思路,整理女娲造人的过程。(巩固快速阅读) ②女娲的神性和人性如何体现?结合具体语句阐述。(解决旁批①②) ③作者选用“黄土”造人,有没有深意?(关注旁批③)三个任务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和旁批展开,层层递进,注重对前两篇教读课文中所学快速阅读方法的巩固和迁移,也关注神话的文体特点。
2.围绕阅读提示组织学习任务
阅读提示设置在课文后,旨在对学生的阅读进行一定程度的指导,帮助学生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内容。因此,教师在设计自读课文教学时也要关注阅读提示。
笔者执教《美丽的颜色》,围绕课后阅读提示中的关键语句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
①快速阅读文章,文中写了居里夫人提取镭的过程中的哪些事情?②探究这些事件所体现的居里夫人的科学精神。 ③探究作者引用居里夫人的话和补充的历史细节的意义。
三个学习任务的设计,旨在巩固典型事件作为传记的特点,也在于巩固品读、批注等阅读方法,学习鉴赏语言,让学生把握如何展示传记的文件特点。前两个学习任务在于巩固教读课文中学到的学习策略,第三个学习任务则注重学习传记的文体特点。
(三)比较阅读型
比较阅读型,即将两篇文章进行多角度对比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对比文章的异同,学生则联系教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通过反复的自读来比较两篇文章。
笔者执教《一棵小桃树》就采用课内比较式的阅读教学,设计了以下学习任务:
①小桃树在追寻开花结果的梦想途中遭遇到哪些阻力?它如何应对? ②对于小桃树风雨后仍保留的那抹亮色,我的情感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③比较《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写法上的异同。
以上学习任务的设计均紧扣单元教学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遵循单元教学建议,运用比较阅读法,分析作品的异同。学习第三个任务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关注思考角度,帮助完成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对比。
三、自读课文课堂教学的实施要求
结合以上具体课型,笔者认为在自读课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好教读课文
从教读课文—自读课文—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中,可以认识到自读课文教学要在教读课文教学的基础上展开。因此,教读课文教学的成功,才能保证自读课文教学的成功。
笔者执教自读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在《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两篇教读课文教学成功的基础上展开的:
师:前两课我们学习了默读,今天通过《走一步再走一步》继续学习这一方法。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标出描写“我”不同阶段心理变化的词句。
生:第17段“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夜幕开始降临”,这两处环境描写写出了时间的变化,两个“慢慢”突出了“我”等待的漫长和焦急的心理。
生:第22段“我不行,我大哭着说”,“我”的语言是一连串的叹号,从这可以看出“我”非常恐惧,毫无信心。
生:第28段“这看起来我能做到……然后找到了”,“能做到”“找到了”体现了“我”已经慢慢从恐惧的心理中走出来了,变得有信心了。
学生运用教读课文所学的默读方法,顺利找到了文章中描写作者心理变化的语句,这离不开《纪念白求恩》和《植树的牧羊人》教学的成功:学习默读,注重默读方法的迁移。因此,学生要学好自读课文,教读课文教学必须成功。
(二)合理组织
合理组织是指自读课文的教学内容组织具有鲜明的特点,一般以学习任务或者学习活动的形式呈现,体现自读课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此,教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快速有效地进入文本学习。以笔者执教的《一滴水经过丽江》为例: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滴水经过丽江》。请这位男生朗读第1~2段。(一学生读第1~2段)
师:你评价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有气势,又读得有点严肃。
师:你赞同吗?
生:不赞同。
师:那你觉得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
生:仿佛自己就在游丽江的感觉。
师:不错,写游记必须写游记的行踪。那么对丽江城应该有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生:热爱、向往、憧憬。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文章第1~2段,读出仿佛自己就在游览丽江的情感,同时圈画文中的地名、事物等游踪信息。(集体朗读第1~2段)
在此,笔者结合单元教学目标“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游踪,学习写景的角度和方法,揣摩、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和阅读提示组织课堂教学。学生通过朗读第1~2段初步欣赏文章语言,又点出了学习这篇游记要把握作者游踪,也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随后的师生课堂交流中,学生自主阅读的效果良好,课堂活跃,发言人数多,有质量。
(三)适时引导
自读是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也是方法运用的过程。但自读仍需教师引导,帮助学生自主阅读。因此,自读课文教学中仍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要有所作为,适时引导学生。以笔者执教的《台阶》为例:
师:同学们的回答思路很清晰,在人物形象分析的基础上,能结合文章内容和文体特点来阐述父亲造台阶的社会意义。请齐读创作这篇小说的背景:
师:作为父亲,他要用一生去完成自己的使命,老去也是他所要面对的;作为李森祥,他为勤劳、质朴、谦卑的父亲而惋惜,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这不仅仅是一位父亲,更是一位典型的农民。无论在什么时代,父母操劳一辈子都是为下一代着想,让我们向自己的父母,也向《台阶》中的父亲致敬吧!
《台阶》最后一个学习任务是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阐述作者塑造“父亲”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学生明确了“父亲”不仅是一个身份,还是当时社会中这一类人的代表。因此,教师的适时引导,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小说的社会意義。
(四)精要评点
精要评点是指教师针对学生的课堂回答做出简洁评价,多采用激励性评价来肯定其学习的积极性。
以笔者执教《女娲造人》为例。为解决“女娲的神性和人性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具体语句阐述的学习任务,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师生产生如下对话:
生:“女娲……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中的“孤独”一词应该是人才有的心理情感,体现了人性。
师:开了个好头。抓住“孤独”一词来分析出女娲的人性。
生:“女娲看着她亲手制造……满心欢喜,眉开眼笑”,女娲“眉开眼笑”,赋予了她人的情感和姿态。“创造”显得女娲很有本领,具有神力。
师:不错,你抓住了女娲的“笑”和“创造”体现人性和神性。
生:第17段“大地上虽然有了人类……死亡了一批再创造一批吗”,女娲想着人类如何延续的问题,思考是人才有的行为,所以也体现了女娲的人性。
师:是的,思考才是人类所特有的。
从以上课堂对话中可见,教师从句子的角度和学生的回答出发,对学生简洁评价,避免因过多的琐碎问题而影响课堂教学进度,打击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四、研究的反思
(一)三种课型的相互融合
笔者根据对自读课文教学的实践,收集、整理资料,初步探索出三种成功的课型。但是这三种课型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相互融合的,比如助读系统在三种课型的教学中应该都需要用到。如教学《一棵小桃树》,笔者利用助读系统设计学习任务,属于助读系统型课型;而在教学的最后一个学习任务中又采用了比较阅读法,该课型属于比较阅读型课型:两种课型在同一篇自读课文教学设计时都采用了,说明这三种课型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二)自读课与课外阅读衔接
统编教材的阅读教学,以各单元课文学习为主,以名著阅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为辅,建构一个教读课文—自读课文—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据笔者观察,当下一线自读课文课堂教学中,自读课与课外名著阅读衔接不够,教师更多的是注重该篇自读课文的教学,而课外名著阅读则较少出现在其中。因此,语文教师应更多地思考自读课文教学如何与课外名著阅读在课堂教学中的衔接问题。
[参考文献]
[1]申群友.试析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自读篇目价值追求及路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27).
[2]陈烈燕.从自我唤醒到自觉阅读——谈谈自读能力的培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20).
[3]洪雄.部编版新教材指导下的自读课文教学思考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王恬恬,彭小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模式”研究文献综述[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8):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