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017-2019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21-02-25张冲张宇轩
张冲,张宇轩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的药品在正确的用法及用量下,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药品发生不良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药品的活性成分靶点较多、药品辅料及机体本身过敏体质等。ADR监测是通过对不良反应进行有组织、有系统、规范化的报告,以加强药品的安全性使用。对ADR报告进行分析,可发现ADR发生的规律,必要时采取相应手段,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进一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根据《2019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二级医院无论机构数、门诊量及出入院患者数均占很大比重[1],做好基层医疗机构ADR监测工作,可更好了解我国整体临床合理用药的现状,因此,为了进一步了解基层医院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本文对2017-2019年江苏省江阴市青阳医院上报的ADR进行分析与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7-2019年江苏省江阴市青阳医院上报至国家ADR监测系统的ADR报告77例,收集ADR报告中患者的性别、年龄、ADR严重程度分级、科室分布、上报主体、药品名称、给药途径、ADR临床症状、转归等信息,根据WHO发布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代码,对ADR临床症状进行归类[2];根据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标准,进行ADR关联性评价[3]。
2 结 果
2.1 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 77例报告中,男30例(38.96%),女47例(61.04%),女性占比高于男性;年龄3~86岁,中位年龄53岁,其中19~60岁占比最高,达58.44%,>60岁占35.07%。见表1。
表1 患者的年龄分布
2.2 ADR严重程度分级 77例报告中,严重ADR占9.09%,无新的ADR,一般ADR占90.91%。见表2。
表2 ADR严重程度分级 [例(%)]
2.3 上报科室及上报主体分布 77例报告中,科室分布排名前三位依次为观察室、内科、妇产科见表3。上报主体中,护士占比最高,达58.44%。见表4。
表3 ADR上报科室分布
表4 ADR上报主体分布
2.4 药品品种分布 77例报告中,排名前三位的药品种类依次为抗菌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中药注射液。见表5。
表5 药品品种分布
2.5 药品给药途径分布 77例报告中,排名前三位的给药途径依次为静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见表6。
表6 药品给药途径分布
2.6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 77例报告中,累及器官或系统发生率排名前三位依次为皮肤及其附件、血管损害及出凝血障碍、全身性损害。见表7。
表7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
2.7 ADR转归及关联性评价 77例患者均好转或痊愈,部分患者停药并安静休息后不适症状好转,给予对症药物处理后好转;关联性评价中,可能最为常见,占75.32%。见表8。
表8 ADR转归及关联性评价
3 讨 论
3.1 ADR与患者年龄和性别的关系 ADR主要发生于19~60岁患者,与这一部分患者量较多有关,其次,在>60岁老年患者中,构成比也达到35.07%。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各器官的退化,肝肾功能对药物的代谢、排泄及清除能力减弱,导致药物蓄积,同时常合并多种疾病,多重用药,药物之间相互作用也加剧了ADR的发生。有研究显示,ADR的发生与患者用药品种数量相关[4]。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与钟玉娟[5]的研究一致,可能与不同性别的脂肪分布及激素水平等有关,加之女性特有的月经期、妊娠期及哺乳期等特殊时期,同时不同性别之间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也存在差异,导致女性更易发生ADR,故应根据女性特殊时期加强药学监护。
3.2 ADR与上报科室及上报主体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上报科室排名首位的为观察室,而上报主体中护士最多,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门急诊需要输液的患者均需观察室治疗,当发生ADR时,患者会首先告知护士,因此观察室护士上报例数较高。而住院患者和医师上报例数较少,可能与病区医师、护士不重视、宣传不到位有关,而药师上报数量更少,与我院临床尚未配备临床药师有关。有研究显示,药剂科与行政部门联合干预,同时加强临床药师在临床的多角度宣传和沟通,可提高上报率[6-7]。因此我院仍需积极采取行政干预,同时培养临床药师深入临床。
3.3 ADR与药品种类的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抗菌药物、心血管药物及中药注射剂构成比达84.41%。(1)抗菌药物引起的ADR一直是引起院内ADR最多的品种[8]。抗菌药物在各科室应用均较广泛,同时感染者病情较严重,需要联合及长疗程用药,易导致ADR;还可能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如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疗程较长、频繁更换抗菌药物等。(2)心血管系统药物主要是前列地尔注射液和注射用烟酸,主要引起静脉炎及皮肤潮红,因此使用此类药物时需加强药学监护。(3)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是临床讨论的热点,也是导致中医药发展的限制因素,原因如下:①辅料因素,中药注射剂在生产时,常需添加增溶剂以增加活性成分的溶解度,如吐温-80为一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经常作为增溶剂添加到中药注射剂中,会释放组胺,增加ADR发生率[9];②药物本身因素,中药注射剂的有效成分大多为大分子物质,且成分较多,常具有一定的抗原性,易引起过敏反应[10]。
3.4 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静脉给药引起的ADR构成比达87.01%,远高于其他给药途径。这是因为上报的ADR以住院患者为主,且以静脉给药为主。静脉给药具有一定的优点,避免首过效应、起效快,尤其适用于危重症患者,但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可能由于药物浓度较高、配伍不当、药物杂质较高等,均会增加ADR发生率。因此,临床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尽可能选择口服剂型,静脉给药处方应加强审核,避免配伍错误,同时能减少配液无菌化操作ADR发生[11]。
3.5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调查结果显示,ADR主要累及器官或系统为皮肤及其附件、血管损害和出凝血障碍、全身性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主要表现皮疹、瘙痒、荨麻疹等症状,也是ADR引起的常见临床症状,比较容易观察,与药品的相关性容易判断,也是最常上报的ADR类型,与陈红娟等[12]研究结果一致。无症状或不明显的ADR,如抗菌药物引起的血小板降低,或与其他疾病混淆,常因不易观察或忽视,而未上报。因此,药师需熟读药品说明书,对药品高风险的ADR,加强药学监护。
综上所述,我院作为基层医院,其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与国内相关文献基本一致。因此,临床实际工作中,应加强医、药、护之间合作,通过关注重点人群、减少抗菌药物使用、减少静脉途径给药、减少中药注射剂使用等措施,减少ADR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