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氟比洛芬酯用于骨折后疼痛治疗的效果观察

2021-02-25黄林新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35期
关键词:芬酯比洛炎性

黄林新

现阶段,我国已逐渐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有关统计学研究数据证实,我国现阶段年龄≥60岁者所占比例可达到17.14%[1]。大部分老年群体会因骨强度降低及骨质流失,导致肌肉协调性和机体平衡性逐步变差,很容易因跌倒诱发骨折。骨折后疼痛属于不良应激反应的一种,患者会在手术操作的刺激性作用下诱导炎性因子释放,对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产生负面影响[2]。给予患者有效的镇痛措施可促进骨折尽早恢复并开展功能锻炼,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进而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氟比洛芬酯属于非甾体抗炎药物,对于降低神经敏感性及痛觉冲击具有积极意义,可充分发挥镇痛作用[3]。本研究观察骨折后疼痛治疗期间应用氟比洛芬酯的镇痛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福建省将乐县医院收治的骨折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遵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男22例,女14例;年龄30~72(51.46±3.54)岁。对照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29~74(51.52±3.49)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纳入对象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骨折;近期未接受过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进行治疗;临床资料完整;患者或家属对于研究内容知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医嘱落实对症支持治疗。

排除标准: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及异常出血病史者;伴有心、肝、肾等功能性障碍疾病患者;免疫功能障碍患者;存在严重溃疡史及遗传性溃疡者;具有精神障碍或视听障碍者;临床资料缺失者;具有严重过敏史,对本次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于研究中途退出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于手术后静脉推注注射用氯诺昔康(浙江震元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3685),起始用药剂量为8 mg,疼痛症状无明显缓解加用8 mg,日最大剂量不得超过24 mg,随后将用药剂量调整为每次8 mg,每天2次。观察组则在手术结束后静脉滴注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1508)50 mg,每天1次。2组患者连续用药3 d。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疼痛评分:评估量表为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量表评分范围为0~10分,评估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6 h、12 h、24 h疼痛评分,分值越高则表示为疼痛症状越严重[4];(2)炎性因子指标:检测2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CRP应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测定,TNF-α、IL-6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3)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及局部肿胀等发生情况。

2 结 果

2.1 疼痛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 h、12 h、24 h,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2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分)

2.2 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TNF-α、CRP、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2组TNF-α、CRP、IL-6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2.3 不良反应比较 2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5,P=0.496)。见表3。

表3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比较 [例(%)]

3 讨 论

骨折后疼痛的发生原因主要在于组织受损,导致周围中枢神经系统的敏感度发生改变,在组织出现炎性反应及受到损伤后,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向外释放炎性介质,在损伤信号受体激活后通过周围组织经脊髓后角传中枢,通过免疫细胞、细胞因子作用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从而引起疼痛[5]。在组织受损后,骨折部位对于普通无害刺激的反应加强,相邻部位受损区域对于普通机械性刺激的反应逐步加强,进而形成继发性痛觉过敏[6]。骨折患者于手术后发生疼痛症状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代谢及内分泌紊乱,再加上手术操作引起的炎性反应提升了感染风险,对于患者术后康复产生不良影响。对于采取手术治疗的骨折患者而言良好的术后镇痛措施对于缓解因手术操作引起的应激反应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可以保护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患者康复[7]。以往,在临床上所应用的镇痛药物大多为阿片类药物,在用药期间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对于患者预后具有直接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6 h、12 h、24 h,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 d后,观察组炎性因子等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药物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目前,临床针对骨折后疼痛所采取的管理措施主要为药物干预,常用药物包括阿片类、NSAIDs药物,不同药物取得的镇痛效果不同,在药物选择方面有一定分歧[8]。氯诺昔康是临床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但是此药物仅能用于特别病例,包括肝肾功能受损、有胃肠道出血、十二指肠溃疡病史、凝血障碍患者,限制了药物广泛应用[9]。氟比洛芬酯属于新型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此类药物可以通过外周、中枢作用充分发挥环氧化酶抑制效果,减轻创伤造成的炎性及水肿反应,有利于减少前列素生物合成,进而减轻疼痛症状,取得良好的抗炎及镇痛效果[10]。现阶段,市场上常见的氟比洛芬大多为口服药物,诱导消化道损伤不良反应的风险性较高,发生此情况的原因在于服用药物后刺激消化道局部黏膜,阻碍生物合成前列素介导损害,在口服用药后药物被吸收到胃部组织,对于局部胃黏膜产生直接刺激性作用,从而造成胃肠消化功能受损[11]。而氟比洛芬酯注射液主要是脂球载体制剂,采取静脉注射方式后在患者手术切口、炎性反应部位处选择性聚集,可以达到靶向治疗的目的,靶向性分布至肿瘤、创伤部位,此时脂微球载体可以持续性生成和分泌氟比洛芬酯,在羧基酯酶的作用下于短时间内发挥消炎、镇痛效果,在用药期间不会出现依赖性、抗原性[12]。

综上所述,骨折后疼痛治疗期间应用氟比洛芬酯镇痛效果较好,与氯诺昔康进行比较药物起效时间较快,可有效控制患者疼痛症状,有利于减轻机体炎性反应,用药安全性较高,临床上具有借鉴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芬酯比洛炎性
观察氟比洛芬酯联合神经阻滞超前镇痛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氟比洛芬酯复合不同剂量舒芬太尼用于胃癌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效果比较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炎性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效果的Meta分析
氟比洛芬酯与曲马多用于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