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就业创业能力现状及对策分析
2021-02-25宋肖东
宋肖东,张 晴
(淄博建筑工程学校,山东 淄博 256400)
1.当前中职学生就业现状
1.1 对口专业就业率低下
中职教育的最终目标,主要是培养进入一线生产岗位参与生产与管理的技能型人才,中职生在毕业后是具备一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但根据相关调查资料与教学实践显示,绝大多数中职生毕业后投身的岗位与所学专业并没有太大联系,仅有少部分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对口专业的就业率较低。以我校具体情况来看,我校实行2.5+0.5 的模式,随后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就业、单招考试或者春考。但就目前的毕业情况来看,专业对口的学生较少,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服务、餐饮行业,与所学专业无关。
1.2 岗位存在较大的竞争压力
虽然当前社会以及相关部门对中职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也对其进行相关指导、投入一定资金,但由于中职学校毕业生自身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等方面能力较差,限制其就业与发展。再加上当前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其招生规模也越来越大,每年参与创业、就业的人才在不断增长,导致中职生的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竞争压力的逐渐增大、就业形势的不容乐观导致一些中职生产生不良情绪,对就业这一理念没有正确认知。同时,市场对人才选拔的标准仍旧以学历为主,大部分中职生首轮冲锋即“全军覆没”,这就需要中职学校与教师另辟新径,拓展其他就业形式,以此来保证本校就业率。
1.3 就业质量不高
从整体角度进行分析,就业质量的内涵具有多层次性与综合性,不单单是几个指标就可以体现出来,其中主要有就业几率、岗位稳定性以及学生整体发展等几项内容。时下,由于多种因素限制,如学校就业指导不到位、学生自我认知较差、专业不对口、晋升空间小等,使得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并不高,学生未来发展难以保障。除此之外,教师对学生就业理念的引导不到位。教师自身对企业相关内容了解较少,单纯地进行理论讲解很难提升就业指导效果,且多数学校越来越注重双师队伍的构建,但总体力度并不完善,难以保证学生的就业指导。
表1 AB 两班从业就业调查
2.中职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
2.1 师资队伍不完整,教师创业指导不充分
当前,学生的创业教育主要由校内教师进行指导,但教师并未对市场发展以及专业在社会中的地位进行细致分析,教师只能依据自身的执教经验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得学生的创业能力达不到发展,甚至连基本的创业意识都没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创业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2.2 缺乏创业经历
总的来讲,创业是一个从空白到充盈、从无到有的过程,学生仅凭自身的知识掌握、网络信息获取的知识很难实现创业成功。知识可以学习,但经验无法掌握。
3.中职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对策
3.1 中职生就业能力培养对策
3.1.1 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
中职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对就业这一理念的正确认知,帮助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并有一定的职业规划。与此同时,在教育教学中也要侧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与专业素养提升,积极围绕新课改以及社会需求进行校内指导,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进一步达到既定的指导目标。
首先,指导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当前社会背景下,社会板块中各岗位的工作划分越来越细,这就对职业学校人才的培养提出新要求,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正确认知。相关文件指出,部分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不能说不明确,但我们可使它更具体。为满足社会需求,中职学校在学生入校之初,可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使其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性格爱好等要点,充分思考自身的发展,初步明确发展方向,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进一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其次,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发展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离不开专业认同感的培养,而专业认同感是学生毕业入职后继续追求专业化的潜在动力因素。立足整体角度进行分析,部分中职学生在入学前因为考试失误或者其他原因步入中职学校,但这不意味着失败,需要教师与学校的进一步指导,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正确认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开展相关的指导会议,并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提前走入企业,使其意识到自身能力是可以继续提升的。
3.1.2 发展学生专业能力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中职学校应紧紧追随社会变化,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一方面,学校教师可以对市场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及时发现市场人才需求变化,并以此为依据,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增加实践课程比例等,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以职业技能大赛为依据,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
第一,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就业能力,让学生有一定的从业经验,中职学校应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硬的专业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学生能够进入岗位的关键要素。因此,中职学校可以调整专业课程的所占比重,建立完善的专业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根据教学需要设置模拟课程,使学生进一步工作的技巧,为学生将来进入岗位做好充分保障;在教学中不断引入新的教学模式,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使学生能够紧跟社会的发展;强化与相关企业的合作,组织学生到相关岗位实习,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就职能力。
第二,围绕技能大赛实现学生能力发展。在专业教学中,可以依据技能大赛的相关要求,以项目为载体,严格设置相关的工作任务,为学生创设接近实际工作的教学环境。可以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个小组通过信息搜集,按照相关标准制定计划方案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后,经进行检验,看是否符合标准。
3.1.3 基于校企合作,优化教学体系
3.2 构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首先,可以鼓励并安排校内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与学习,使其掌握更多专业技能,并明确岗位与市场对人才的技能、素养的需求,以此为根据,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这样,在使学生掌握更多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充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其进入岗位做好保障。其次,中职学校也可以聘请专家以及企业中经验丰富的员工来校指导,初步构成一支以任课教师为主、专职兼职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从而对未来就业有一定的了解。
3.3 优化课程体系,实现校企共赢
校企合作对中职教育有决定性作用,是发展学生就业能力与专业技能的重要支撑。基于课程体系的优化,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第一,可以围绕企业实际工作环境,构建与岗位工作相似的教学情境,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完善本专业课程结构,高职院校应调查人才市场结构和岗位需要,进一步分析企业中所设定的工作任务评分标准等内容,进而整理出相关岗位对人才的技能需求,并以此为依据,积极寻找本校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存在的空白,进一步完善课程结构、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3.4 中职生创业能力培养对策
3.4.1 落实创业教育校内外双导师制,邀请创业校友开展讲座
总的来讲,创业活动的实践性较强,作为学生综合技能与素养发展的重要场地,中职学校应有一定水平的创业指导师资队伍。与此同时,创业成功者的真实经历与经验,是学生创业能力发展不可多得的财富与指导素材。因此,推行创业教育校内外双导师制对学生的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学校相关负责人可以深入社会进行调查,聘请行业成功人士来校进行指导,可以开展相关的讲座活动、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尤其是毕业于中职的创业成功者,其学习背景与实际经历更具引导效果与信任力,与学生的交流的效果也更为显著。
3.4.2 借力相关社团活动,发掘创业要素
社团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中职学校社团虽没有高校社团功能强大,但都具备一定的指导意义,对学生的创业思想培养具有积极影响。在社团活动中,会经常组织一些活动,这就对学生资自主意识的培养具有一定效果,成员通过合作完成相关任务,其自我管理能力较为优秀有。从整体来看社团可以调动学生的创业积极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业能力。第一点,创设创业氛围。良好的氛围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具有显著效果,成员的创业教育可以让社团成员具备创业思维、产生创业思考,进而促进学生创业综合素养的发展。第二点,依托社团发展学生的创业能力。例如举行影响力较大的活动时争取企业的冠名赞助等。这样,学生的交流能力、处理能力都会得到有效提升。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对中职生进行就业创业指导,能够为学生未来发展做好充分保障,也可以进一步推动中职教学的发展。针对当前就业创业指导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中职学校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此来实现学生就业创业素养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