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质湿度及光照时间对双叉犀金龟成虫繁殖性能的影响※
2021-02-25王婕姝伊宏峰马延旭刘志文全陈丹
●王婕姝 伊宏峰 马延旭 刘志文 郝 志 全陈丹
(吉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 吉林 吉林 132000)
双叉犀金龟又名独角仙,为昆虫纲鞘翅目犀金龟科甲虫,昆虫蛋白可应用于饲料、食品、药品等领域。在吉林地区双叉犀金龟幼虫期约8个月,期间可大量消化黑木耳菌糠,减少菌糠废弃物污染并产生大量虫粪有机肥和昆虫蛋白。成虫活动周期在每年6月初至8月末,成虫期为30~60d不等,成虫羽化后约12d左右进入性成熟期,而后进行交配产卵。双叉犀金龟成虫交配时间5min至数小时不等,一只雄虫可交配多只雌虫,雌虫并不是一次性大量产卵,而是在体内成熟一粒产出一粒。雌虫交配产卵后成虫并不立即死亡,而是继续取食生存,积累能量再进行产卵。影响雌虫产卵的因素很多,在相对短暂的成虫期内选出最优基质湿度和光照强度,对人工饲养的双叉犀金龟种群扩繁尤为重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方法
试验成虫全部来自2018年永吉县巴虎试验基地自繁昆虫后代。选取刚刚性成熟的健壮成虫144对,放置于养虫笼(30cm×30cm×30cm)中,每个养虫笼内铺以20cm厚度的产卵基质,每笼放置同性体型相近、雌雄体型相匹配的6只昆虫(3雌、3雄),饲料来源为西瓜。将基质湿度(A)组设置4个水平,分别为5%~20%(A1),20%~35%之间(A2),35%~50%之间(A3),50%~65%(A4);将光照时长(B)组设置4个水平,分别为16L:8D(B1),8L:12D(B2),4L:20D(B3),0L:24D(B4)。交叉分组,重复3次。
将养虫笼置于试验箱中,箱内环境湿度为65%,暗环境温度22℃,光照环境温度25℃。
成虫交配后2周左右,在基质中即可发现少量卵粒,在产后1个月左右,即可发现孵化出的幼虫。由于卵单产、粒径小,容易被忽视及损坏,不便于观察,且观察时翻动基质会干扰雌虫产卵以及损伤1龄幼虫而影响试验结果,遂将养虫笼内成虫全部死亡后的第10d作为本次试验周期的结束日,并对基质内的卵数量和幼虫数量进行统计。将统计结果视为本次试验的产卵量,以此来衡量繁殖效果。
1.2 试验仪器设备
可扩展实验箱(型号BXS-800,上海博迅),土壤水分速测仪(SC-3000)。
1.3 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使用Excel 2007进行初步整理统计,采用SPSS 19统计软件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显著性用SNK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周期结束后,对所有新产卵及幼虫进行观察统计,通过试验结果观察发现,在零光照环境下,无论基质湿度如何,双叉犀金龟成虫均不产卵,且双叉犀金龟成虫活跃程度与光照呈正相关。在光照下,成虫飞翔、觅食、交配、打斗的行为较频繁,而零光照组成虫除觅食外几乎没有发现其他行为。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基质湿度及不同光照时间下双叉犀金龟成虫的繁殖效果 单位:只/笼
对表1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基质湿度及不同光照时间下双叉犀金龟成虫繁殖数据分析 单位:只/笼
由表2可知,A3B1组产卵量显著高于A4B2、A4B1、A1B3、A1B2、A4B3组,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从A组进行整体横向比较,产卵平均值总和是A3(75)>A2(55)>A1(34.67)> A4(30.67);单行横向数据之间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从B组进行整体纵向比较,产卵平均值总和是B1(71)>B2(70)>B3(54.67)>B4(0);单列纵向数据之间比较,只有A3组显著高于A4组(P<0.05),其他差异均不显著(P>0.05)。
3 讨论和小结
本次试验调查中,组内最大平均产卵量是12粒/只,最少的是1粒/只,所有产卵的雌性成虫的平均产卵量是5.34粒/只。刘玮[1]等人分别使用食用菌废料、小颗粒食用菌废料、二次发酵的小颗粒食用菌废料作为双叉犀金龟产床,调查雌虫的平均产卵数分别为3、6、14个,与本次试验结果相近。另有研究显示,单只雌性双叉犀金龟可产卵9~28粒[2],并未详细说明产床基质等影响因素,且可能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性问题,在吉林地区尚未开展调查双叉犀金龟成虫产卵量的相关研究。因此,本试验结果可以为以后吉林地区人工饲养和扩繁双叉犀金龟种源提供参考。对于影响双叉犀金龟成虫产卵量的其他因素,如饲料来源、环境温湿度、基质成分配比等,需要在以后的试验中做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