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民航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以民航运输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为例

2021-02-25朱庆宇马广岭孔祥哲

民航管理 2021年1期
关键词:民航业高素质运输

朱庆宇 马广岭 孔祥哲/文

民航运输业是一个涉及国内、国际、市场、法律、技术、经济、文化、人才、管理等众多方面,包含飞行、营销、运营、管制、机务、保障、服务等众多内容的行业,同时也是运营生产空间跨度大、服务涉及范围广、产业链长、管理方式非常严谨的重资产、高技术、高效率行业。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民航业坚持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对外开放与合作,不断引入国际新技术、新流程、新服务和新的管理方式,积极顺应国内外航空市场发展潮流,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民航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但是客观地说,无论是我们的航空公司还是机场在航空专业技术、市场规则、运营流程、企业战略以及系统软件建设等方面,与世界先进同业者还存在不少差距。特别是全球化经济环境下,在引领民航国际国内市场趋势的动能上,尤其是在推动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上,我国民航运输业的发展与布局尚滞后于国家战略。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囿于我国民航运输业原来底子差,基础薄弱;另一方面也囿于四十多年来我国民航院校培养应用技能型、操作层次人才速成式的模式,造成了民航专业人才结构不平衡,以及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的滞后。

在已开启“十四五”新征程的今天,我国民航业对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对具有深厚基础理论知识、全球化视野与业务能力、职业素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渴求十分迫切,现有民航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本文尝试从民航运输管理专业的角度,分析探索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本科人才的思路与途径。

民航运输管理特点以及人才需求现状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民航运输业长期处于高速发展态势,国内民航院校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是在市场急需情况下从满足企业一线岗位需要以及满足学生就业需要出发,以速成式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在民航院校所设置的运输管理专业课程上,主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现行企业的业务内容、运营流程、操作技能等,比较多的是强调对专业技术标准、操作规范、管理规章等知识的“用”,而忽视了对专业技术标准、规范与基础理论的“根”与“源”的探究与传授。这样的培养模式,固然培养出大量“螺丝钉”式的应用型人才,及时满足了高速发展时期企业一线工作岗位的需要,但是长远来看,这种模式会使所培养的人才沉积于生产服务一线操作岗位的层面上,在一旦遇到行业和企业发展的转折和关键性时期,这些人才的转化能力和提升力相对较差,会导致高层次的专业管理人才不够用,掌握民航发展理论和深谙产业发展规律并拥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不够用。究其原因,存在着以下客观因素:

(一)内生式的人才需求与人才成长,束缚于引入式的行业运营管理要求。民航运输业的核心基础是安全,掌握行业技术规则、操作规范、管理规章,不仅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先决条件,也是从业人员就业的先决条件。飞机技术性能和运行性能是安全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行业内所有的生产运营、作业流程、业务管理、营销服务等在本质上都围绕飞机技术性能和运行性能来制定,由此主导了民航企业内部管理乃至整个行业管理具有特定的“门槛”的“硬条件”特性,加之我国目前运输飞机主要由外国制造引入,飞机运营技术标准、操作规则基本按照外国先进规范照抄执行,以及现行多数的行业技术规则、运行管理、适航管理、管理规章也由国外引入转化,使得我国民航业内对于从国外引入的管理理念、技术规则、操作规范、管理规章的认识和运用处于被动局面,缺乏相应的话语权。因此,使得国内掌握民航发展理论、深谙产业发展规律和拥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高层次专业管理人才,难以实现突破性成长。

(二)现行民航企业运营流程以及管理规则嵌入进新型技术设备,逐渐由显性转变成为隐性状态,从而使民航专业理论更加难以详尽掌握。过去几十年,我国民航业不断引进新技术,并持续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例如:几十年来我国民航运输业除了不断更新最新型的飞机外,于1970年代引入计算机订座系统,加入国际航协结算体系;在1980年代引入票证结算系统、航材仓储系统;1990年代引入全球分销系统、离港系统、航班计划系统、飞行人员计划系统,加入银行开账与结算计划;2000年代引入了机场调度系统、行李分拣系统,引入代码共享、常旅客计划,加入航空联盟;2010年以后我国自主开发的新技术陆续在国内民航应用,如:自助行李托运、自助通关、智能化快递分拣、无纸化登机、人脸识别、机器人问讯等。随着国内民航业不断引入新技术、新设施、新流程,尤其是使用计算机软件系统并嵌入了各种业务流程与技术规则,广泛应用了计算机设备“人机应答”功能之后,一方面大大提高了企业运营管理效率,避免了许多安全性风险,解放了一线生产力,使得计算机等设备替代许多人工岗位;另一方面也使原来民航运输业所特有的生产业务运营管理流程以及技术规则转化成为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并隐蔽性地嵌入进了系统设备,使许多民航企业运营管理流程原理及技术规则从原来的显性状态转变成为隐性状态,从而使新进入的从业人员难以深入了解专业方面的基础性原理,难以学习掌握核心的业务管理与技术。同时,上述种种也使得民航院校培养人才方式得以转变,为适应市场所急需的技能型操作层次人才需要,在教学中逐渐减少了民航专业方面的基础理论学习,而大量增加了现场运营模拟与上机操作实践的教学。

当然,在几十年民航业高速发展中,我国民航院校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全面、动手力强、遵规守纪、执行力强”的技能型人才,也在实践过程中历练出了一些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但是,随着我国民航运输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国内国际市场越来越交汇叠加,产业链越来越长,新技术体系越来越多,作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对于民航运输管理专业毕业学生的需求产生了变化,也对民航院校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养要求。例如:大型航空公司迫切需要大量的掌握民航发展理论和深谙产业发展规律并拥有国际视野的运输专业高素质管理人才,中小航空公司和大中型机场迫切需要掌握全面专业知识能够跨领域完成专业工作的管理人才,而中小机场及新建机场则迫切需要一大批能够在生产一线岗位全面胜任运输地面服务工作的熟练操作技术人才。

加强民航运输管理应用型高素质本科人才培养的探讨

2013年教育部在《关于完善本科学校设置工作的指导性意见》中指出,新设本科学校应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和定位,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勇于创新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拥有就业创业能力、具备继续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如前所述,由于民航企业内部管理乃至行业管理以飞机技术性能和运行性能并作为业务管理的基础内容,因此民航运输企业内乃至行业内许多的职能管理岗位也具有了特殊的专业性内容。尽管国内民航运输企业可以从其他综合性高等院校毕业生中招聘到有关策划、营销、运营、规划、安全、组织、公关、协同、法务、战略、效率、品质等专业的毕业生,但是由于存在专业上的特殊性与知识认知上的差距,作为在专业职能岗位的人才,许多从综合性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在专业转化上和能力提升力上,与企业要求仍然有不少距离。因此,作为具有民航专业特殊性的民航院校发挥其优势,培养民航运输管理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高层次本科人才,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认为,作为民航专业高等院校除了要有先进办学理念,拥有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外,在现有条件下,在教学教程设置上应当顺应企业、行业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

(一)加强爱国思想意识、内在能力素质方面的培育,将思政课程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中。青年大学生投入民航业相关工作,意味着其将承担更多高智力、高责任、高自律、高强度甚至高难度、高危险性的工作。高素质人才除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知识,必须具有较强的爱国心、事业心、责任心、纪律性、自信心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青年学生真正的高素质将始终体现在他们对于未来的追求之中。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校中的领导地位,用科学的理论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加强对学生政治意识、社会意识等思想意识方面的教育,也就是加强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进入学校不仅仅是选择职业,寻找前途,更是寻求智慧、追求真理;使学生有坚定的职业追求,有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处事不惊的性格特质;让学生树立让人民安乐、家庭幸福、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的家国情怀。加强学生内在能力素质方面的培育,把辩证法、逻辑学、历史学、运筹学等方面的课程作为必修课之一,使学生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具备分析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决策的潜能与能力。加强学生空间定向能力、情绪稳定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安全意识、风险控制意识、警觉性与忍耐力等方面的课程教学与训练,加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引导,把培养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具有自学能力、拥有乐观自信心态,拥有前瞻性思维能力和勇于积极探索创新精神,作为培养学生内在能力和基本素质的重要内容环节。

(二)加强实践性课程的前瞻性。民航企业生产与管理是集知识与技能、认真与细致、严谨与热情于一体的工作,尤其是一线生产现场更是较为特殊的岗位,其工作严谨繁杂,工作时间常常变化,即使在正常生产运营状态下也可能随时发生特殊性的情况,因此不仅需要从业人员掌握熟练的岗位技能知识,还需要培养强烈的规范意识、配合意识、服务意识和大系统意识,培养责任心和严谨态度。

民航院校在进行技术技能实践性教学课程中,要使学生深入了解专业工作的知识点,通过熟练掌握知识、技术、技能,完成严格的技能合规性和执行力教育训练,加强实践性课程的前瞻性,充分结合产学研合作协同,加强现场实习、操作实践、系统模拟等实际参与,让学生能最大程度地将所学知识与技能,熟练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根据飞机由国外引入及许多技术规则、运行管理、操作规范由国外翻译转化的专业特点,在教学中要尽量多地选用优质的业务技术英语教材,加大专业英语教学比例,启发学生跟踪国际前沿专业技术的兴趣。此外,要建立开放型的院校学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与民航企业联合使用,与民航企业之间建立友好、协作、互融、互动的氛围,使企业人员接触教师和学生,参加学术研究会议,进行产学研互动,使学生能够丰富和开拓行业视野,主动掌握行业最新技术技能发展动态,主动融入国际化专业技术前沿,投身参与企业实践工作,提升企业的创新服务能力。

(三)加强跨学科融合和理论知识创新的传授与引导。民航运输管理是较为典型的跨学科融合的专业,跨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将不同学科课程进行混搭,而是基于民航业特定性质和规律来制定一种教学理念,使学生对于民航运输管理相关知识形成综合认知,养成高阶的思维方式,能够运用多学科融合知识与方法来解决未来民航工作中的复杂问题,具备适应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民航运输管理专业除了开设教育部所要求的公共课程和民航业务技术技能课程,应当加强上述专业理论课和综合理论课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要按照民航业生产运输服务管理基本规律和管理要求调整设计相关教学课程,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胜任工作岗位的知识点和关键性理论要素;要引导学生对民航专业技术规则、市场原理、管理规章、运营生产流程、计算机应用等知识内容以及技术技能所形成的“根”与“源”进行探究,加强学生综合专业素质与钻研创新能力培养;要加大英语教学比例,尽量多地选用优质的与行业关联的专业英语教材。现行民航高等院校在教授综合性理论课时,能够采用的民航专用教材比较少,在教学时可采用国内高校的通用版教材,但是应当结合民航的行业管理规则、技术规范和主要运输企业的业务流程,通过解读国内外民航业发展历史,辅以国内外民航业市场案例,来解答综合性理论课本中的案例和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比较全面的融合知识体系,增强学生对未来工作比较全面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研判能力、总结能力,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敏捷的领悟能力和处置能力、优秀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投入到实际工作和国际化竞争。此外,学校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环境,鼓励学生持续性学习乃至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进行创新乃至创业。

(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发挥优秀教师作用。民航高等院校要把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杰出专业人才作为自己的天然责任,除了有先进办学理念,教师是第一资源,优秀教师更是最宝贵的资源。

到目前为止,在我国交通领域如铁路、公路、水运都拥有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平的人才,而民航界却仍然没有一人达到院士人才水平的高度,可见我国民航业杰出人才乏善可陈,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匮乏。正所谓“名师育人才,名师出名校”,民航业相关知识技术有近百个门类、数千个学科、数万种技术,只有完整掌握并精湛传承这些技术知识,才能保持这个高技术行业和大型航空企业的良性运转和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民航高等院校一定要强调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精神,与时俱进地建立吸引和团结优秀教师人才的先进体制机制,聘请引进年富力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理论水平的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海外高端专家学者担任专兼职教师,从事相关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建设高素质教师人才高地。

我国民航运输管理专业教育前景广阔,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进入新世纪,我国民航运输产业不断发展,新的公务机市场、特种专包机市场、快递空运市场、空海(陆)多式联运市场、通勤空运市场、冷链空运及特殊货运市场、直升机机场以及短小跑道通用机场管理等等新型产业形态及其衍生市场不断呈现;民航企业广泛采用先进技术,经营模式、运营模式和服务形式也发生很大变化;在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战略影响中,民航业国际战略地位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民航运输业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交汇叠加竞争越发激烈。作为民航院校及时做出供给侧改革,一方面适应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加快转变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结构,提升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能力;另一方面适应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配合打造“空中丝绸之路”推动沿线各国民航业合作,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一流专业管理人才,使所培养的学生成为实施民航强国战略参与者,未来民航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者和引领者。

当前,新冠疫情对民航业和国家经济发展乃至世界未来格局造成了重大影响,然而新冠疫情终究会结束,我国国内民航业通过这次疫情之后,必将会出现一个更大的发展跨越。而全球化市场经济进程也一定会得到重启。

“十四五”新征程,是我国民航业转段进阶的重要时期,培养我国民航运输管理人才一定要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将我国民航运输管理专业人才队伍进一步从国内向全球化、国际化的市场方向布局,为参与全球化、国际化的产业运营和市场治理,致力于实现全球民航产业自由、公平、包容、非歧视、透明、可预期和稳定的运营与市场环境,为我国民航事业安全、长效、绿色的运行保驾护航。因此,我国民航运输管理专业教育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加快培养我国民航运输专业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本科人才,实现我国民航事业可持续发展大有可为。

资料图片

猜你喜欢

民航业高素质运输
2022年山西将培训高素质农民6.6万人
乡村如何培育高素质的农民
陕西2021年将培育高素质农民2万余人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散杂货运输专栏
现行PBN技术简析
如何凝聚人心,确保民航业持续健康发展
散杂货运输专栏
散杂货运输专栏
综合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