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开启多领域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2021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工作报告节选
2021-12-06冯正霖
冯正霖
“十三五”时期民航工作回顾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民航发展史上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风险挑战,全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一二三三四”总体工作思路,坚持运用改革思维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五年来,全行业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民航安全工作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强化政治担当,狠抓责任落实,以对“生命、规章、职责”的高度敬畏,正确处理“四个关系”,扎实抓好“基层、基础、基本功”建设,以“眼睛里不容沙子”的态度,坚持“安全隐患零容忍”,一个航班一个航班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抓,牢牢守住了航空安全底线。这五年,是中国民航安全纪录最好的五年,是中国民航发展增量最大的五年,是中国民航综合效益持续提升的五年 ,是中国民航运行服务品质持续提升的五年,是中国民航科教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五年,是中国民航行业战略地位和作用持续增强的五年,是中国民航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化的五年,是中国民航应对风险挑战、完成重大任务不断取得成绩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将政治要求融入工作标准,以专业能力落实政治担当,较好地处理了一系列民航领域关乎国家全局的大事要事。
2020年初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行业闻令而动、逆行出征,第一时间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按照“认真、科学、冷静”的原则,明确了“保安全运行、保应急运输、保风险可控、保精细施策”的防控工作要求,准确把握疫情形势变化,科学决策、创造性应对,因时因势精准施策,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安全发展。在疫情大考中,中国民航经受了严峻考验,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在 2020年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全行业有 11 人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17个集体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1 人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9个党组织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回顾民航“十三五”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民航市场空间越发广阔,航空公司竞争力不断增强,机场网络布局日趋合理,空管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安全安保水平世界领先,技术保障水平显著进步,通用航空产业化发展蓄势待发、参与国际民航合作和交流程度愈加深入、民航自主创新发展体系初步形成。这充分显示出民航强国八个基本特征中涉及航空运输的基本特征逐渐强化。这标志着,自 2005年我国民航运输规模世界排名第二以来,经过 15年的接续奋斗,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从航空运输大国向单一航空运输强国的“转段进阶”。
“十三五”民航工作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靠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靠的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部署,靠的是有关部门和各省区市的大力支持,靠的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创造的雄厚基础和旺盛需求,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理解,靠的是全体民航人的不懈奋斗。
五年来民航发展历程给予我们深刻启示:
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航工作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将其作为行业发展决策的根本遵循,作为实施行业管理、制定各项制度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实践充分证明,坚持党对民航工作的全面领导,为我们克服困难险阻、抵御风险挑战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定向,中国民航事业一定能不惧风浪、行稳致远。
坚持加强党的领导是“十三五”民航稳中有进的根本保证,坚持总体工作思路牵引是“十三五”民航稳中有进的举力之纲,坚持深化改革是“十三五”民航稳中有进的关键一招,坚持全面依法行政是“十三五”民航稳中有进的重要支撑,坚持构建以当代民航精神为核心的中国民航文化价值体系是“十三五”民航稳中有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弘扬和践行当代民航精神为核心,完善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体系,把文化建设与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让当代民航精神成为全体民航人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弘扬“两航起义”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国民航英雄机组精神,激励民航人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深入开展“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宣传教育活动,强化民航队伍作风建设。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将以当代民航精神为核心的民航文化融入血液,以“三个敬畏”塑造高素质民航队伍,才能肩负起建设民航强国的光荣使命。
“十四五”时期民航发展形势和总体工作思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伴随着这一伟大历史进程,民航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作用必将更加凸显。同时,受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我国民航也势必发生深刻变化。
我国民航将进入发展阶段转换期。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尽管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特别是受疫情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冲击,但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没有变,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仍然具有比较优势。
我国民航将进入发展质量提升期。高质量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也是我国民航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民航高质量发展,是安全底线牢的发展,是运行效率高的发展,是服务品质好的发展,是经济效益佳的发展,是发展后劲足的发展,新市场新需求将为行业发展带来新动力。
我国民航将进入发展格局拓展期。预计未来 5年我国累计商品进出口额将超过 27 万亿美元,需要我们提升国际航空物流能力,推动形成我国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面向更多的新领域,拓展更大的新空间。
总体上讲,“十四五”民航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有效应对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要求我们运用系统观念这个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根据行业发展规律和“十四五”民航发展阶段性特征,适时调整“十三五”时期“一二三三四”总体工作思路,确定“十四五”时期民航总体工作思路,即:践行一个理念、推动两翼齐飞、坚守三条底线、构建完善三个体系、开拓四个新局面。
这其中,践行一个理念就是践行“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这是做好民航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推动两翼齐飞就是推动公共运输航空和通用航空“两翼齐飞”,这是民航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期间将继续大力推动运输航空优化结构、提质增效,推动通用航空真正飞起来、热起来。坚守三条底线:一是坚守飞行安全底线,这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民航的头等大事; 二是坚守廉政安全底线,这关系到党员干部的政治生命,是确保民航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政治保障;三是坚守真情服务底线,这是民航作为服务行业的本质要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体现。三条底线是做好民航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个理念、两翼齐飞、三条底线”是我国民航发展的基本原则,必须始终牢牢坚持,不能动摇。
构建完善三个体系是“打造三张网络”的升级版,一是构建完善功能健全的现代化国家机场体系,就是要更加注重每个机场的功能和作用,更加注重机场间的协同效应,更加注重以机场为核心的航空服务覆盖范围,构建包括四个世界级机场群、数十个区域性枢纽机场以及数百个干支机场和通用机场组成的综合机场体系。二是构建完善系统布局效率运行的航空运输网络体系,就是要更加注重航线的通达性,更加注重航线之间的衔接度,更加注重航线运行效率,进一步织密加厚国内国际航线网络,大力提升我国民航在国际民航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以及激活支线航空运输、增强国内航空市场活力。特别是要打造适应需求的国际航空物流网,助力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三是构建完善安全高效的生产运行保障体系,就是要更加注重运行链条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更加注重保障体系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更加注重生产运行的高效性和经济性,在运行监控信息网的基础上,将工作重点拓展到空管、机场运行、空防安保、适航维修、航油、航信和航材等专业领域,延伸到民航安全运行保障体系的全链条、全过程。总体上讲,这一调整是着眼于推动民航发展形态从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向“好不好”“强不强”转变。
开拓四个新局面:一是民航产业协同发展有新格局 ,就是要进一步深化对民航战略产业地位的认识,更加科学地引导、统筹全国民航产业总体布局,更好地提升民航产业的战略承载能力,更好地提升民航产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推动民航业与上下游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民航与其他交通方式深度融合,推动民航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二是智慧民航建设有新突破,就是要实施以智慧民航建设为牵引的发展战略,把推进智慧民航建设贯穿到行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以智慧民航建设构建新的竞争优势,使智慧民航建设成为驱动行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 三是资源保障能力有新提升,就是要千方百计提升资源保障能力,确保资源保障能力与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相匹配。既要抓好空域、航权、基础设施、资金等资源要素的增量投入,也要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提升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尤其要重视人力资源建设,着力加强科技创新人才、专业技能人才和国际化人才建设。四是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新成效,就是要瞄准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适应民航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和矛盾,着力破除制约行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形成更加具有适应性、引领性和前瞻性的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这一调整主要是着眼于深化对民航战略作用、发展路径、能力手段、治理效能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民航改革发展的主攻方向。
2021年民航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2021年是建党100 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民航总体处于恢复增长期,稳的态势没有变,进的基础趋于牢固,但变的因素明显增多。做好 2021年民航工作,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紧紧抓住有利条件、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2021年民航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民航强国战略目标为引领,全面落实“十四五”时期“一二三三四”民航总体工作思路,统筹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行业安全发展改革工作,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着力推进智慧民航建设,着力创造民航安全飞行新纪录,着力提升运行效率,着力提升服务品质,着力持续打造良好政治生态,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的工作成绩迎接建党 100 周年。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是影响行业恢复发展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境外疫情形势严峻复杂,国内多地出现散发病例和局部聚集性疫情,冬春季疫情防控任务十分艰巨。民航处在疫情防控前沿阵地,任务更加繁重,全行业要清醒认识疫情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大局意识,严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各项部署要求,严格执行民航疫情防控各项政策,慎终如始,坚决杜绝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切实把疫情防控各项工作抓实抓细,坚决守住来之不易的防疫成果。科学动态调整防控策略,按照“认真、科学、冷静”原则,因时因势调整完善民航疫情防控措施和运输政策,持续排查防控漏洞,不断强化薄弱环节,确保“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同防”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健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组织体系,抓紧补齐疫情防控法律法规短板弱项,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加强航空医学中心建设,全面提升民航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2021年,全行业要在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统筹安全与发展,努力办好自己的事,重点完成以下任务:
(一)加强系统安全管理,不断刷新安全飞行纪录
2021年,民航安全工作主要目标是:杜绝重特大运输航空责任事故,杜绝劫机、炸机等机上恐怖事件,防止空防安全严重责任事故,防止重大航空地面事故和特大航空维修事故。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运用系统观念,以成绩归零心态,以监管模式转型带动安全管理再上新台阶,以新技术赋能提升风险防范化解能力,以深化作风建设推进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筑牢安全底线。
加快推进监管模式转型。加强盯组织盯系统“双盯”监管的科学标准、要素体系研究,强化理论和技术支撑。将“双盯”融入法定自查,建立法定自查中的“双盯”工作机制。探索智慧监管,推进 SES 系统建设,创新和推广非现场监管。优化监管事项库。探索专业相近监察员跨专业执法,推广精准监管示范做法,开展差异化监管试点。建立监管审计制度和监管自查制度。落实“加压、减负、撑腰、充电”要求,优化基层监管机构设置,加强基层监察员资质能力建设,建设世界一流监察员学院,抓好高级监察员的培养使用和激励。
提高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持续推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航安全工作重要批示精神,确保民航安全运行平稳可控的 9个方面26条措施落到实处。跟进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部署,推进民航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持续完善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双重防控机制。关注机组、安检等人员较长时间战斗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心理健康问题、航空企业效益下滑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强安全风险产生机理研究、安全态势感知新方法研究,加强安全风险态势分析预判。加强对中小机场、国产民机运行等各类风险管控。开展机坪保障专项评估和机坪设备专项治理,加强民航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全面推广 ATC 防护等技防工具,全面监控运行偏差事件。开展高风险通航运行种类隐患排查。完善民航网络安全治理和综合防控,加强行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强化民航公安使命担当,提升民航反恐能力,推进平安民航建设。完善事故调查管理机制,提升安全调查实战水平。
不断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持续开展“三个敬畏”宣传教育并研究建立长效机制。规范重点岗位人员作风管理,研究建立作风建设量化评估机制。持续强化“三基”建设,深化班组建设,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落实“三管三必须”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以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带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员工岗位责任。正确处理好安全信息共享与信息内控关系,加强安全信息、安全事件闭环管理,推动安全信息管理向制度化规范化转变。
(二)统筹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推进行业恢复发展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 2021年国家经济工作重中之重。民航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行业恢复发展,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既要立足长远,持续优化行业资源要素布局,推进行业更加协调均衡发展;又要抓好当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把握好政策的时度效,深挖市场潜力、激发市场活力。
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精神,高质量编制民航“十四五”规划,努力在更高层面、更高水平、更宽领域充分发挥民航战略产业作用。细化分解民航“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建立年度实施计划制度,强化投资、财政、航权时刻等政策与规划实施的协调配合,提升规划实施效能。抓紧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民航协同发展战略规划实施,大力支持国内自贸试验区、自贸港建设,加快推进支持海南民航业发展等实施意见落地。
持续推进民航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高水平航权开放政策,与相关国家商谈建立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过渡性航权安排。动态调整国际客运航班政策,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外防输入”措施的基础上,推进国际客运航班有序恢复;灵活把握货运航权开放政策,促进国际航空货运能力有效提升。推动海南开放第七航权试点落地。落实好 RCEP 民航领域相关工作。完善高效规范、公开公平的中外航空公司航班时刻分配体系和制度,完善对外航的监管和服务制度,以更完善的营商环境为外国航空公司和外资民航企业来华经营创造便利。利用国际航空运输低位运营的特殊时期,苦练内功、补齐短板,进一步在全球枢纽博弈中积累竞争优势。积极参与全球民航治理,夯实“一带一路”民航合作平台基础,推动中美、中欧民航合作平台转型升级,创新疫情期间民航国际合作的新方式、新路径。深化适航国际合作,更好服务国产航空产品走出去。逐步放开港澳航线航班政策,保障两岸航空运输正常开展。
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抓紧实施民用运输机场建设规划,固定资产投资力争突破 1100 亿。深入推进北京“双枢纽”建设,着力打造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新国门”,推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再造国门”。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力争 2021年底颁证运输机场达 247个。积极推进民航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典型场景试点示范。深入推进“四型机场”建设,强化示范项目带动效应,推广品质工程攻关行动试点和智能建造试点经验。强化直属单位项目建设监督管理。
加强行业宏观调控力度。围绕促进行业恢复发展,实施更加积极有力、灵活宽松的宏观调控政策。完善“控总量、调结构”政策措施,实施以“容流匹配”为核心、以“容需平衡”为目标的差异化航班量调控政策,实现不同区域保障能力与发展速度、发展需求相平衡。建立全国航班时刻监管系统,加强滥用时刻监管惩戒,开展航班时刻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坚持政府“过紧日子”的同时,实施更加积极有为、提质增效的民航财政政策。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优化民航发展基金支出结构,增强对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和民航改革发展任务的财力保障,加大对安全新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等领域支持力度。协调推进疫情防控相关补助补贴、税费减降免、贷款贴息、采购便利化等民航专项政策落地实施;完善支线航空补贴政策,落实好新修订的中小机场补贴办法,探索多种途径推进基本航空服务计划;协调完善维修用航材进口税收政策,扩大免税范围,延长免税期限,减轻企业负担。运价的恶性竞争也是民航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突出表现,要进一步加大民航价格监管力度,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航空运输市场秩序。
促进航空产业协调发展。积极促进航空货运发展,全面推进航空物流综合保障能力提升试点工作,加快航空物流信息化建设。持续深化通用航空“放管服”改革,鼓励推广“天地人和”的湖南通航发展模式,通过搭建通航产业省级服务平台,使通用航空真正实现“享飞就飞”。适应航空工业发展需求,改革适航审定政策,提高适航审定能力,积极应对航空制造业“卡脖子”风险。做好重点型号适航审定,持续开展C919、ARJ21评审,完善ARJ21运行支持政策。探索基于运行风险的无人机适航审定新路径,完善无人机空中交通管理规范,推进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建设。
建立扶贫工作长效机制。按照党中央部署,坚持“四个不摘”,进一步动员行业力量,着力在“产业扶贫促就业、消费扶贫增收入、扶智扶贫强后劲、长效扶贫有机制”四个方面下功夫,继续推进定点扶贫“六大工程”,持续帮助于田、策勒两县建立长效脱贫机制,巩固脱贫成果。
(三)深入推进协调联动,着力提升协同运行效率
增强运行保障能力。积极主动做好国家空管体制改革涉民航工作。以“四强空管”建设为牵引,充分发挥空管“三中心”功能,加快推进现代化空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10+3”空中大通道建设,推动京广大通道全线贯通,进一步优化华北地区临时航线。深入开展点融合系统(PMS)、RNPAR独立平行进近等运行新理念新技术应用,组织开展四维航迹(TBO)双机飞行验证,推广航空器尾流重新分类试验运行。做好全国空管流量管理系统试运行,完善流量管理运行规则和程序。加强民航通信网运行管理,完善ADS-B 运行服务。深化管制气象融合,提升复杂天气精准预报能力。加快航空情报管理系统投产应用,加快地空数据链台站建设。加强与周边国家地区在管制运行、新技术应用等领域协作,加快推进全球空间天气中心建设。全面提升飞行校验服务保障能力与效率。积极推广低空协同管理“四川模式”、全域低空开放“湖南模式”,推进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三级联网运行。
提升协同运行水平。持续加强机场运管委建设,以机场群智慧化协同运行为切入点,推动协同运行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在粤港澳大湾区探索开展区域级多场运管委协同运行模式试点,提升区域整体运行品质。总结提炼机场协同决策运行经验,研究制定 A-CDM 技术标准。进一步推进时刻、航权和预先飞行计划数据“三网融合”建设,实现融合平台与有关单位业务系统直接数据交互,具备“一网通办”保障能力。依托民航运行数据中心、空管全国流量管理系统、机场 A-CDM 系统等建设成果,不断深化运管委协同机制,逐步构建民航行业协同运行平台,加快实现行业全景运行态势监控。
推动运行数字化转型。按照“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运行数字化转型为突破点,推动运行数据资源共享工作重心从汇集共享向融合应用转变。加强运行数据资源统筹管理与利用,更好地服务政策制定、服务行业监管、服务日常运行。持续深化民航运行数据治理,健全数据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数据标准规范,推动运行数据与政务数据互联互通,探索构建民航业数据资源融合应用生态体系。适度前瞻扩容数据资源基础设施,搭建民航智慧运行数字化环境。2021年,在实现运行数据共享覆盖所有千万级以上机场的基础上,力争将中小机场全部纳入共享范围。
(四)持续提升服务品质,着力厚植行业比较优势
以航班正常工作为牵引,持续改善民航服务质量,努力打造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以真情服务为内核的中国民航服务品牌。
完善航班正常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航班正常考核指标,改进航班正常统计,持续完善以航班正常考核为核心的政府监管体系,促进航空公司运行、机场保障、空管运行等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研究推动各地区基本考核指标统一,探索开展区域考核协同。加大航班延误治理力度,提升大面积延误处置工作水平。2021年,国内客运航空公司航班正常率稳定在 80%以上,全国千万级以上机场平均放行正常率和始发航班正常率力争达到 85%。
持续提升民航服务质量。加快推进全民航RFID 行李全流程跟踪系统建设,进一步拓展全流程跟踪覆盖范围。推进中转便利化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提升行李直挂、通程航班业务普及率。提升安检效能,在千万级机场实现差异化安检。进一步提升机上餐食服务水平,建立机上餐食质量评价机制。推进航空器客舱无线网络服务,让更多乘客能够利用自备移动通信终端享受到高品质、多元化、有特色的空中网络服务。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便利老年人航空出行。推动民航服务质量监督平台建设,优化 12326 投诉管理,完善投诉 APP 功能,进一步提升投诉管理能力。
积极拓展航空服务新业态。推动构建“干支通,全网联”的航空运输服务网络,鼓励发展运输新模式,创新民航服务新供给。根据通程航班、短途运输等模式的特点,在航线航班时刻资源配置、价格票务销售结算、资金补贴等方面,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支持性配套政策,支持拓展航空运输差异化服务。扶持发展通用航空新业态,深化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和联合审定,支持无人机拓展通航领域应用。重启国家简化手续委员会工作机制,做好冬奥会航空运输保障筹备。
(五)加大科教创新力度,着力拓展智慧建设领域
把智慧民航建设放到更加突出位置,使之成为民航高质量发展核心动力。
坚持科技创新战略引领。扎实推进《中国新一代智慧民航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抓紧布局民航领域科技创新 2030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积极发挥民航科教创新攻关联盟作用,落实部(科技部)局(民航局)协同科技创新协议,继续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开展合作,集聚更多战略科技力量,形成民航科技创新攻关合力。抓紧推进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民航科教产业园区建设,加快筹备民航重点领域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依托重大科技项目、科技工程、科技任务和创新平台,推动民航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构建民航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新格局。
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推进民航领域基础科学与应用研究。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有效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加快推进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以及国产卫星在民航领域应用。制定运输机队北斗追踪定位系统加改装方案,完善北斗通用航空飞行动态信息服务平台,积极推动北斗系统通过 ICAO 技术标准验证。探索远程维修等数字化维修管理,加强航材、维修设施设备国产化。抓紧推进航空公司运行控制系统自主研发。深化智慧空管关键技术研究,开展空地一体综合性研究验证。完善机场领域 BIM 标准体系,提高 BIM 技术应用能力。探索建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容错纠错机制,努力将更多国货精品引入民航领域。积极推进北斗系统、高高原运行等国际标准化工作。
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把握新时代行业发展人才需求,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健全科技成果与科研立项、职称评审、薪酬分配等挂钩机制,加大对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的支持力度,培养打造国家层面的民航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完善民航教育培训体系,支持中国民航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民航大学,支持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建设世界一流飞行大学,支持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建设世界一流民航中高级管理人才培养基地,支持提升广州、上海民航职院教学能力与水平,支持国家有关航空航天“双一流”大学发展民航教育,着力培养具有鲜明民航特色和文化基因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适应民航国际交往需求,积极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和锻炼成长机制,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储备,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擅长国际事务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六)持续深化民航改革,着力增强行业发展动力
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实现改革与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形成以“十四五”规划为目标任务牵引,以深化改革为实现途径和治理手段,规划与改革“双引擎驱动”的工作格局。
统筹推进民航深化改革。聚焦民航强国建设“转段进阶”关键时期主要矛盾,制定出台“十四五”时期深化民航改革工作意见,全面将“十四五”时期民航总体工作思路转化为具体改革举措。系统梳理安全管理、宏观调控、生产运行、政策法规、科教创新、应急管理、国际合作、行政管理以及文化价值等各领域改革任务,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科学制定改革方案,细化改革任务清单,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统筹协调,做好政策解读,营造深化改革的良好舆论环境,确保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形成协同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
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推进民航运价及相关领域收费改革,健全民航价格监管机制。强化机场公共基础设施定位,引导机场管理机构由直接经营型向管理型转变。建设基于市场的航空减排机制,完善航空飞行二氧化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机制,积极参与国际航空碳减排机制建设。加强行业统计分析工作,建立统计数据质量责任制度。继续推进局属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持续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深化“放管服”改革,继续推动取消、下放一批民航局行政许可事项,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全面推进涉企许可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快推进民航系统“智慧化”综合办公平台建设,深化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进一步提高政务数据汇聚共享应用水平。
持续推进民航法治建设。积极推进《民航法》修订,加强《航空法》研究。加快推进《事故调查条例》《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条例》制修。加强安全、应急、服务、发展等重点规章制修,推进货运领域规章梳理研究。持续推进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推动《北京公约》和《北京议定书》报批审查和批准工作,参与国际民航组织《解决分歧规则》修订。完善行政机构设置职能配置,推进行政机构编制法定化。在行政机关全面推行权责清单制度,全口径梳理民航权责事项。支持协会创造性开展工作。
(七)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着力巩固良好政治生态
坚持“严”的主基调,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党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持续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向深入。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航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加强民航局政治机关建设,运用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党员干部集中培训、专题培训,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好民航局党校“三阵地、一熔炉”作用。组织开展好庆祝建党 100 周年系列活动。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持续落实“一个带头”“三个表率”要求,创建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模范机关。加强民航系统基层党建工作,突出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加强考核评估和分类指导,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着力抓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健全党管干部、选贤任能制度。完善推荐考察方式,严把政治关、廉洁关和素质能力关,不断提升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水平。统筹做好中组部组织的各项挂职干部选派任务。抓好公务员队伍管理,巩固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实施成果。巩固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专项整治成果,做细做实日常监督,严格执行 “凡提必核”“凡提必审”等制度,持续加强干部管理监督。认真开展“一报告两评议”工作,落实选人用人责任追究机制。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持续纠“四风”、转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常态化开展纪律教育和警示教育,严肃查处各类案件,以案明纪、以案促改。聚焦“四个落实”,深化政治巡视,构建巡视监察上下联动监督网。构建科学、动态的直属单位经济管理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健全审计问题整改报告机制,切实打通审计整改“最后一公里”。加强专兼职党务纪检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人事部门与纪检监察机关间的领导干部受诫勉情况相互通报机制,完善从严监督制度体系。
认真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各类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加强局属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健全完善三全育人机制。大力弘扬践行当代民航精神、英雄机组精神,增强行业的凝聚力战斗力。办好中国民航局政府网站,发挥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唱响主旋律、把握主动权、打牢主阵地”作用,扩大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健全新闻信息工作机制,营造行业发展良好舆论氛围。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加强工会组织建设,深化扩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开展“安康杯”竞赛,切实维护好民航干部职工合法权益;抓好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完善民航青联工作机制,深化“青春”系列活动、青年文明号等“青”字号品牌创建、岗位体验式交流、志愿服务等,激励团员青年岗位建功。持续开创离退休干部工作新局面。
“十三五”是民航人铸就辉煌的五年,2020年值得每一个民航人铭记。“十四五”更是民航人开启多领域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的五年,2021年需要每一个民航人重整行装再出发。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齐心协力,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开创新业绩,为推进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 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