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安检发展进程及转变
2021-12-06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林薇薇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 林薇薇/文
民航安全技术检查(以下简称“民航安检”),是指在民用机场实施的为防止劫(炸)飞机和其他危害航空安全事件的发生,保障旅客、机组人员和飞机安全所采取的一种强制性的技术性检查,是民航空防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航安检诞生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重大历史时期,近40年来坚定不移地为中国民航的大发展保驾护航,为民用航空事业和国家安全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民航安检的产生背景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民航业发展的初期,我国对乘坐航班有严格的要求,乘客必须持有县团级以上单位开具的介绍证明信,才能乘机。由于乘机旅客经过组织把关,政治素质过硬,当时的国内空防安全形势保持了比较好的局面。随着国内外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各国普遍对航空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我国航空事业也在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航空出行的需求逐年增加,国内机场加速开展安全检查工作迫在眉睫。1981年3月15日,公安部发布了关于航空安全检查的通告,决定自4月1日起对民航国际航班实施安全检查。11月1日起开始对民航国内航班实施安全检查。
民航安检发展的主要进程
中国民航安检的发展从其体制变化和发展过程来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充分凸显出民航安检在民航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中占据的战略地位以及发挥的作用。第一阶段(1981年4月~1981年11月):安全检查工作启动初期,只对国际航班实施检查,检查工作由边防检查站负责,由武警边防检查部门负责对国际航班实施安全检查。第二阶段(1981年11月~1983年7月):从1981年11月1日开始,安全检查工作全面铺开,由民航公安保卫部门负责对民航国内航班实施安全检查。第三阶段(1983年7月~1992年4月):1983年7月,武警安全检查站成立,安检工作由武警部队全面负责,这一时期,安检管理体制逐步形成。由武警部队在全国56个民用机场组建安全检查站,承担民航安全检查任务,业务归口公安部。第四阶段(1992年4月至今):根据发展需要,1992年4月,民航安全检查工作由武警移交民航,民航机场组建了安全检查站。自1992年4月1日起,民航机场国内国际航班的安全检查工作任务由民航部门组建安全检查机构承担。
民航安检发展的主要转变
经过数十年的蓬勃发展与深化改革,民航安检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和不懈行动破解改革与发展的难题。其管理模式、业务建设以及内部管理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提高民航地面安全保障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实现了以下五个重要转变:
一是实现安保履责“从航空安保向国家保卫转变”。航空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国家安全也是民航安检的重要职能,民航安检已成为捍卫国家安全的有力补充。近年开始,国家举办的一些重要活动以及承办的一些重大国际赛事,民航安检参与执行期间的重要安保任务。民航安检的职能外延进一步拓宽,不仅履行航空运输企业内部的职责,还承担国家赋予的保障特殊任务的安全责任。
以白云机场和首都机场为例,2018年,白云安检被上级部门指定参与执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专项行动,在珠海和广州两地执行特级保卫任务。2019年,白云安检和首都机场安检圆满完成了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安全保障工作,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通报。
二是实现安全检查“从严肃执法向真情服务转变”。长期以来,民航安检工作具有“执法型”“强制型”“索取型”“被动型”四个特征,决定了其开展服务工作困难重重。特别在为保证安全严格执法的前提下,旅客因放弃携带相关物品遭受经济损失时,最容易引发旅客的不满并投诉,协调好安全与服务成为一个重要关注点。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环境的变化,在航空运输服务高速增长与人们对航空出行旺盛需求下,民航安检投入使用的先进检查设备以及信息技术逐渐弥补手工检查、重复检查和安检员近身干扰的不足,尽量减少避免直接接触旅客身体和物品,改善安检服务质量。同时,机场尽可能设计良好的安检流程和创造宽松的乘机环境,尽量方便旅客,减少排队时间,舒缓急躁情绪。再者,安检部门持续改变服务思维,提升服务理念,改善服务形象,专注服务品牌建设,丰富人文内涵,打造人文安检。服务管理朝着科学化、体系化、精细化方向发展,贴近旅客需求,聚焦旅客群体细化分析和分类,提供人性化甚至是定制化的安检服务,满足不同类型的旅客需求,推行差异化安检,创新一系列便民检查举措,最大程度上获得旅客认同,甚至是创造惊喜。
以白云安检服务实践为例,注重旅客需求管理,深化“春风服务·品质安检”理念,改变过往高冷的执法形象,将春风服务落实到岗位上,培育主动周到、温暖细致的服务生态,将自觉服务内化为岗位习惯,立足岗位实际,挖掘自身优势,将综合服务保障融合安全运行规范,通过打造特色安检通道,打造有科技感的趣味特色的前置普法宣导服务,优化“易安检”服务以及“关检联合”运行模式,打造“星级”私密检查室,开展各类主题活动等,甚至主动提供延伸服务,对服务举措推陈出新,凸显行业特色,实现安检服务从“满足日常出行需求”向“提升出行体验”转变。
三是实现安保资源配置“从均等化向差异化转变”。传统的安全检查模式是对每一位乘机旅客实行无差别的检查模式,对每位旅客实施均等化的安保资源配置。随着航空运输高速增长,逐步凸显出航空运输增长需求与地面安保保障能力不匹配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近年来民航局提出“民航旅客差异化安检模式研究”的理念,民航安检部门全力研究打造旅客差异化安检模式,针对不同旅客群体采取不同的安保措施,配置不同的安保资源。对于绝大部分的守法旅客,着重提升旅客的航空出行体验。对于重点的高危人群,提前将关口前移,采取高等级的防控措施,确保安全隐患及早消除在地面。
2019年至今,作为民航局旅客差异化的第一批试点单位,北上广深等机场均启用了“易安检”服务。搭建“易安检”数据平台,实现了安检、航空公司、公安多个领域的旅客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打破因信息壁垒或信息来源单一带来防控处置不协同,造成不必要的保障资源耗费。对内,民航安检部门提前对旅客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和管理,对旅客及其相关的事件进行安全风险的识别与研判,使用相关权重和计算方法折算成不同的风险值,将旅客调整至不同的安全等级,根据旅客风险标识采取相应的检查措施,重点集中优势力量对高危人员实施高级别安保检查,确保安全万无一失。极大化解传统安检的精神压力和保障压力,避免均等化保障带来大量的人、财、物等资源浪费;对外,对广大旅客实施差异化过检服务,确保绝大部分守法旅客通关出行走得又快又顺又好,提高旅客航空出行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是实现旅客出行“从繁琐通关向智慧通关转变”。实施安检行为,带有强烈的强制性执行的特征。为严格确保航空安全,旅客乘机要求禁止携带有关违禁物品。过去这种带有命令式的强硬检查方式,让旅客体验生硬,容易滋生抵触情绪。随着社会持续发展、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以及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民航安检逐步向“便民性”“舒适性”“便捷性”倾斜发展,在“智慧安检”上大做文章,下足硬功夫,依托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智慧化运用,安检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得到全新发展,检查模式逐步向“自助式、自主式、智能式”转变,旅客通关不再需要长时间地排队等待,被动接受检查,仅凭一张人脸、一部手机就可以轻松过检。
2019年,白云安检创下多个“全民航首家”的记录:一是首家启用全民航首条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安检通道,实现旅客全流程自助过检;二是启用“易安检”服务,实现旅客仅凭“一张身份证、一部手机、一张人脸”就能智慧通关;三是推出安检——海关“三互三联”关检合一模式,实现出境旅客一次过检。另外,还较彻底地解放人工监护力量,启用航空器区域监护模式,实现旅客无感知登机。这些便民措施的推行,极大地颠覆了传统的检查模式。
五是逐步实现旅客过检“从近身干预向无触无感转变”。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在疫情爆发的特殊时期,“易安检”为助力民航安检打赢疫情防控战发挥了关键作用。民航安检部门充分利用“易安检”平台全自助、接触少、停留短、过检快优势,为旅客提供“无触式”自助过检服务:旅客自助人脸识别通过验证,避免与安检人员面对面的情况;旅客随身行李物品自助进行行李检查,最大程度的减少人员接触;人身检查环节,旅客通过毫米波安全门检测,如无危险可疑物品旅客可快速通过,避免安检员用金属探测器进行接触式检查。通过“易安检”服务,最大限度减少安检员与旅客的近距离接触,既保护旅客安全出行,也确保安检员自身防护,使服务效率更高,旅客体验更好,提升旅客出行的“安全感”和“自在感”。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民航安检检查模式转型升级再出发,目前白云安检正联合兄弟单位联合研究将“易安检”升级打造成为高阶版,旨在实现旅客在一个无安检员干预和接触的环境中自助完成安全检查,致力于向“操作界面更自助、检查环节更智能、通关过检无干扰、全程畅行无接触”目标迈进,努力打造“用数据联动流程,用智能简化出行”的全新智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