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极地看“东方”
2021-02-25郭潇雅
文/本刊记者 郭潇雅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拥有一支国内最大的极地医生团队,积累了丰富的极地医疗保障经验,完成了中国首部《极地医学》专著。
2021年11月8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刘顺林向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简称“东方医院”)授予了4块牌匾: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中国南极长城站医疗点、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中国南极中山站医疗点、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雪龙”号船医疗点和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雪龙2”船医疗点。这4个医疗点,均是国内首次由单体医院托管极地考察医疗保障工作并专门成立的医疗点。
从2015年东方医院首次向中国南极考察队派出随队医生算起,该院至今共有14人次承担过中国南北极考察医疗保障任务(其中4人承担过2次),在全国单体医院中,是承担国家极地考察医疗保障任务最多的医院。2020年7月,自然资源部所属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与东方医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国家极地考察医疗保障与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极地医疗研究中心”),所有极地医生成为中心成员。这支国内最大的极地医生团队,在历次极地医疗保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是首次建立了中国极地特种医学技术理论体系,有力地支持了国家极地科考战略。
那么,为何极地考察医疗保障任务会落户东方医院?极地医疗保障任务有哪些,需要怎样素质的医生?极地医学对传统的诊疗观念和技术模式会带来哪些借鉴和改变?极地环境如何,在极地工作之余有哪些有趣见闻?带着这些问题,《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记者走进东方医院极地医疗研究中心。
2021年11月5日
中国第38次南极考察队首批154 名队员搭乘“雪龙”号船从上海出发,执行南极科学考察任务,预计2022年4月中旬返回国内。此次南极考察共有5位保健医生随行,其中4位来自东方医院。
特训全科高手
极地考察是党中央高度重视的国家发展战略,每一步进展都会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各国的“极地竞争”中,科考队员在极地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生存能力,往往放在首要位置。然而,在中国极地考察初期,医疗保障工作并不规范。究其原因,是极地考察医疗保障任务由全国医院分担,任务安排缺少连贯性和延续性,保障体制不科学,工作流程缺少统一规范,没有系统的发展规划,这都影响到极地医疗保障事业的进步和提升。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国家极地考察医疗保障与研究中心主任刘中民提到,根据国务院布局,国家极地考察的国内基地落户上海浦东新区,东方医院是隶属于浦东新区政府的最大医院,按照国家行政属地化管理惯例,东方医院有责任也有意愿承担国家极地考察医疗保障任务。相关部门经过多方调研、慎重考虑后,最终决定将中国极地考察站(船)医务所交给东方医院托管。
刘中民告诉记者,极地的自然环境特殊极端,谓之五极:极寒、极风、极旱、极昼和极夜,存在很多未知的健康风险,特别是诱发慢性病发作。但是,极地的医疗条件受到很大限制,医疗设备不可能达到人类聚居区水平,且医生是单兵作战,工作任务艰巨,工作环境恶劣,在保障科考队员健康的同时,极地医生还要承担设备搭建、远程会诊、医学科研等任务,所以,对极地医生的挑选,可谓是“万中挑一”,被选上的,还要参加多次“特种技能训练”。
据介绍,考察队员在极地户外活动处于极寒、大风和冰雪状态中,室内活动则以“蜗居”生活为主。多年极地医疗经验表明,消化、呼吸、腰腿痛,甚至皮肤病等各种疾病都可能在极地发生,极地医生需要具备全科诊疗技术。对极地医生开展特种技能训练,至少要进行12个学科的轮科培训,将各科常见病病理机制和诊疗技术进行逻辑贯通,并熟练掌握“临床与预防合体”诊疗模式和“极地紧急手术”流程技巧,方能胜任极地医疗工作,最大程度保障科考队员健康。
2 极地医生身后出现了美丽的极光。
在中国第37次南极考察中,“雪龙2”行驶在浩瀚的南太平洋上,一位24岁的科考队员突发疾病,皮肤呈大面积红色丘疹样并持续发烧。刚刚经过轮科培训的东方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胡淼凭借特训中学到的临床知识,初步诊断为带状疱疹感染,属于重症皮肤病。由于大海上通讯不便,胡淼决定先按感染带状疱疹治疗,再想办法把照片传到国内进行专家会诊。两天后,国内皮肤科专家肯定了他的诊断,并指导继续用药治疗,患者最终痊愈。跨学科对科考队员进行诊断并科学施治,是极地医生特有的使命。
创造“中国模式”
极地医疗条件有限,如何更好地遵循“预防与临床合体”诊疗模式成为难题。为此,东方医院创立了“极地特种医疗业务运行体制”“极地药品供应体系”和“南极——上海远程会诊系统”,三大体系具有丰富的创新内涵,成为独有的极地科考医疗保障“中国模式”。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国家极地考察医疗保障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余万霰向记者介绍了“极地特种医疗业务运行体制”的4项主要内容。一是针对极地科考队员体检把关,基本理念是允许亚健康者去南极,但是必须通过严谨的论证。对此,东方医院的专家完成了“极地队员体检指南”相关研究,还为极地队员设计了健康访谈的内容,从而将体检结果与健康访谈信息合并考察,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健康保险箱”,对于降低科考队员在极地的健康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是要求极地医生开展临床病因推断,应用流行病学方法,依据“健康保险箱”、社区诊断和个人相关行为,进行病因推断及诊断。医生在疾病观察中,通过设计的智能化诊断小程序,可有效避免发生诊断偏倚,尽量达到精准治疗。
三是要求极地医生会开双料处方,即药方加行为干预处方,包括病休、睡眠、饮食、健康行为指导等。
四是极地医生要掌握药效正副作用的观察流程和疾病归转观察流程(复诊程序)。此举对于将初发疾病“遏制在萌芽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有效控制了急危重症在极地的发生率。
余万霰表示,极地远离祖国且交通不便,药品供应只能一年一次,如何科学估算各类药品剂量的实际需求,是国际公认的极地后勤保障中最具科技含量的工作。中国极地考察的健康保障技术水平要创世界一流,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极地药品供应体系,以保障基本医疗的需要。为此,东方医院成立了以极地医生为主的专家组,展开了极地药品供应体系的研究,通过各种调研与论证,按照多年的极地医疗经验建立了“极地药品目录”和“极地药品供应体系”,保障了各类药品的剂量需求与科学管理。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刘顺林向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授予了4 块牌匾。
余万霰说道,在极地医疗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建立远程会诊系统是极地医学的发展方向,也是提高中国极地医疗保障水平的关键技术。东方医院承担极地医疗保障任务后,就清楚地意识到这个问题。近年来,东方医院初步建立了实用的“南极考察站(船)——上海市东方医院”远程会诊系统,成立了由各科主任专家组成的极地医疗会诊小组。当极地医生遇到医疗难题时,可通过手机视频连线与国内医院的相关专家开展会诊,大大提高了诊断的科学性。
目前,东方医院专家正在研发更高技术水平的“南极——上海远程会诊系统”,该系统的核心技术是通过软件操作,使极地考察站和国内医院构成“互通”“互控”和“互调”的常态,尽量使两地医疗技术水平同质化,从根本上提高极地的诊疗技术水平。为此,医院开发了多个软件进行智能化网联,特别是相应建立各学科程序单元,执行各学科的诊疗功能,成为远程医疗技术的新一代概念或示范模板,逐步进入第二代远程医疗的人工智能技术阶段。系统建好后,将挂牌“上海市东方医院南极互联网分院”,在升级东方医院南极医疗点的同时,打造东方医院的又一个医疗品牌。
贡献“东方智慧”
中国有一项让世界各国都关注的纪录,就是中国南极考察37年现场“0”死亡。创造这项世界纪录,可以说,东方医院功不可没。该院的极地医疗保障体系和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极地科考工作的一个标杆,其丰富的极地诊疗经验非常值得总结出来。
为此,东方医院极地医疗研究中心召集极地医生和相关专家近40人,完成了《极地医学》的编著工作。该书分为34个章节,共有80余万字,涵盖极地医学战略思考、极地诊疗、极地特种预防、极地营养、极地生物钟保健等内容。该书首次为中国建立了极地特种医疗技术理论体系,对世界各国的极地科考均有借鉴价值。目前,《极地医学》已进入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终审程序,预计2022年上半年与读者见面。
事实上,2021年4月,刘中民领衔编著的、全球第一部以极地医生的视角讲述极地科学考察的图书《极地医生——献给极地医学的开拓者》,已经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而即将问世的《极地医学》,将从更专业的医学角度,系统阐述极地诊疗经验和对传统诊疗方式的影响。
刘中民认为,极地医学可以改变不少传统的诊疗观念和技术模式,比如,“临床与预防合体”的医疗模式适合推广到广大的社区医疗机构,促进基层医疗健康理念的进步;而参与过极地科考医疗保障的医生,由于经历过轮科培训,具备了系统知识的交叉思维,往往回到原工作岗位后更加优秀,漏诊和误诊率明显降低。因此,从另一个角度进行知识结构更新,或可成为医师继续教育的一个新模板。
余万霰说道,在《极地医学》一书中提到的生物钟健康调节技术,是东方医院医生经过6年探索,针对极地24小时没光照或没黑夜的“极夜极昼”,导致科考队员出现昼夜生物节律紊乱症状所开发出的新技术。这一技术就是将睡眠行为与觉醒行为进行生物钟程序分析,找到不健康的对应关系,从而开具行为调节处方。例如通过行为提高觉醒时段的大脑兴奋度,来达到夜间催眠的目的等。目前,生物钟健康调节技术已进入民用研究阶段,研发出了生物钟健康人工智能调节系统,实现了极地特种健康保健技术向民用转化的目标。
谈到在南极的日常生活,一位东方医院的极地医生表示,其实并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样,条件恶劣,生活枯燥。我国的南极考察站有很好的生活设施,住的是宾馆式的标间,还有室内运动场。工作之余,极地医生还可以“种菜”,并把这个普通的“农活”变成高科技活动,在室内通过电脑程序操作进行营养液、光照、温度湿度等调节,是一项有益又有趣的业余生活。“南极从无植物生长,我们认为自己在创造世界,太有成就感了。”
“不过,去南极的路途很长,坐船要一个多月,当亲眼看过南极企鹅岛上万只企鹅跳舞后,那冬季极夜绚烂的极光总能把人的思绪带回遥远的故乡。”这位极地医生充满激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