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离子型碘造影剂所致不良反应特点的分析
2021-02-24高从,陈虹,刘晶
高 从,陈 虹,刘 晶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82)
造影剂(contrast media)又叫对比剂,是指为了增强影像学检查时的观察效果而注入到人体组织或器官中的化学制品。造影剂的密度高于或低于人体组织的密度,能与人体组织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有利于显示机体病变部位的情况。造影剂的种类多样,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造影剂多为碘造影剂。按照碘造影剂在溶液中能否电离出离子可将其分为离子型碘造影剂和非离子型碘造影剂。离子型碘造影剂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多,患者对此类造影剂的耐受性较差。非离子型碘造影剂的毒副作用小,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造影剂。近年来,随着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有关此类造影剂所致不良反应的报道也逐渐增多[1-3]。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皮疹、恶心呕吐、低血压等,少见的不良反应有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过敏性休克等[4-6]。我院常用的非离子型碘造影剂有碘克沙醇注射液、碘普罗胺注射液、碘佛醇注射液、碘海醇注射液等。过去我院患者在使用非离子型碘造影剂时未曾出现过不良反应,但近期却有6 例患者在使用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后出现不良反应,引起了我院的重点关注。本文主要是分析非离子型碘造影剂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促进非离子型碘造影剂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9 月至2019 年10 月在我院使用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后发生不良反应的6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6例患者均无药物过敏史或食物过敏史,其均在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时使用了非离子型碘造影剂。
1.2 方法
对这6 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其年龄和性别的分布情况、所用非离子型碘造影剂的种类、不良反应的类型、用药至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发生不良反应后的治疗方法及其不良反应的转归情况等)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并总结非离子型碘造影剂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
2 结果
2.1 这6 例患者年龄和性别的分布情况
在这6 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5 例(占83.33%),女性患者1 例(占16.67%),其年龄为48 ~67 岁。
2.2 这6 例患者所用非离子型碘造影剂的种类
在这6 例患者中,使用碘克沙醇注射液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有4 例(占66.67%),使用碘普罗胺注射液和碘佛醇注射液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各有1 例(各占16.67%)。
2.3 这6 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及其不良反应的治疗和转归情况
这6 例患者在使用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后均发生轻度皮疹(详见图1),其中有1 例患者同时发生眼睑肿大。在这6 例患者中,有4 例患者在用药后的第2 天发生不良反应,有1 例患者在用药后的第4 天发生不良反应,有1 例患者在用药30 min 后发生不良反应。这6 例患者在使用盐酸西替利嗪分散片、盐酸苯海拉明注射液等药物进行治疗后其不良反应均消失。详见表1。
图1 这6 例患者发生皮疹后的表现
表1 这6 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及其不良反应的治疗和转归情况
3 讨论
药物不良反应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级别。轻度不良反应是指患者在用药后稍有不适感,但不影响其日常活动,无需接受治疗;中度不良反应是指患者在用药后出现不适感,可影响其日常活动,可能需要接受治疗;重度不良反应是指患者在用药后出现严重的不适感,可严重影响其日常活动或导致其出现器官功能损害,必须接受治疗。有研究指出,非离子型碘造影剂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多是轻度、非致命的不良反应,通常仅需进行观察或对症处理即可[7]。在本研究所选取的6 例患者中,有5 例患者出现轻度不良反应,有1 例患者(即出现轻度皮疹和眼睑肿大的患者)出现中度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这6 例患者的不良反应均消失。刘生有等[8]研究指出,患者在使用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有特异性反应因素、抗原抗体反应因素、类过敏反应因素及造影剂理化反应因素等。有研究指出,非离子型碘造影剂的黏度对其不良反应的影响不可忽视[9-11]。温度可影响非离子型碘造影剂的黏度,通过加热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可降低其黏度。有研究发现,将离子型碘造影剂从20℃加热至37℃时,其表观黏度可下降50%。高黏度的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在注入人体后可使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压积增加,降低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促进红细胞的聚集。当血液的黏稠度升高时,可使血液通过微血管的阻力增加,不能保证微循环的有效灌注,进而可影响组织的物质交换,导致组织及器官发生缺血,引起心肌细胞缺血缺氧性损伤。另外,高黏度的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在血管中不易扩散,易在冠状动脉中形成异物团,进而可引起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李佳欣等[12-14]研究指出,为患者使用低黏度的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可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碘普罗胺、碘克沙醇等非离子型碘造影剂的说明书中明确指出,鉴于通过进行预实验预测非离子型碘造影剂是否会引起不良反应的准确性极低,且进行预试验本身也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不建议通过进行预实验来预测非离子型碘造影剂是否会引起不良反应。非离子型碘造影剂的临床使用应遵循一般使用原则,并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中的规定用药。对于使用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后发生不良反应风险较高的人群可考虑为其预防性用药。但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能从预防性用药中获益的主要是一些轻度且不需要干预或仅需轻度干预的不良反应。对于既往有碘剂过敏史的患者,也可为其尝试使用不同成分的非离子型碘造影剂。但目前并无证据表明通过此方法能有效地预防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在为患者使用非离子型碘造影剂时,给药剂量取决于检查的类型、患者的年龄、体重、心输出量及全身情况等。在能够获得清晰影像的前提下,应为患者使用最小剂量的非离子型碘造影剂[15]。此外,在为患者使用非离子型碘造影剂时应避免在短时间内为其大量快速推注此药或连续推注此药,连续两次使用此药的间隔时间最好不少于14 d。
综上所述,与碘普罗胺注射液和碘佛醇注射液相比,碘克沙醇注射液更易引起不良反应。患者在使用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后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皮疹,且其多在用药后的第2 天发生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其不良反应的转归情况良好。医护人员在为患者使用非离子型碘造影剂时应熟悉其所致不良反应的类型和特点,掌握各种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并准备好急救设备与药物。在为患者使用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后要适当延长观察的时间,警惕其发生延迟性过敏反应[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