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果业合作社 助力沂源果业转型升级
2021-02-24伊纪红刘照银张荣凤
文/ 伊纪红 刘照银 张荣凤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位于全球公认最佳果品生产带北纬37°附近,果树总面积75 万亩,年果品产量125 万吨、收入50 亿元,打造了以苹果为主的国家级优势产区,先后被确定为全国果品生产百强县、全国首批有机苹果(红富士)生产基地县、现代果业发展10 强县、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级出口食品(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区。“沂源苹果”获得了“奥运果”“世博果”“全运果”“航天果”“中华名果”“江北第一果”等荣誉称号,入选新中国成立60 周年辉煌成就展,连续5 届在中国农交会、中国绿博会上获得最高奖项,荣膺央视“中国最受消费者欢迎的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达149.33 亿元。沂源县拥有“沂源苹果”“沂源大樱桃”“沂源金黄金桃”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自主选育了红富士苹果“沂源红”和金黄金桃优良新品种,果业综合实力位于全省乃至全国县级前列。
沂源县是山区农业县,户均耕地面积小且分散,果农种植生产成本高,加之村集体积累少、农村发展活力不足问题突出,一度导致农村发展、农民增收陷入瓶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沂源县果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同时积极探索推广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切实将果农组织起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县注册登记果业合作社1153 家,成员65404户,带动58452 户走上了强果富农的快车道。
建设适度规模园区,发展高效特色果业
目前,沂源县果品主产区分布在县城东部和南部,在县城西部、北部(鲁村镇、大张庄镇、南鲁山镇、悦庄镇和石桥镇)潜力发展区还有6 万余亩土地适合发展规模化现代果业园区。为充分调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果业园区的积极性,县政府于2018 年出台了《沂源县现代农业扶持办法》,规定到2024 年,县财政连续7 年列支专项资金,对达到条件的果业合作社、企业新建适度规模现代果业园区,每亩给予扶持奖励1000元,做精做特沂源果业,实现“种得好、销路畅、收益高”的高质量发展目标。3 年来,果业合作社在鲁村、南鲁山、石桥、悦庄、东里、西里、中庄、张家坡等镇,通过流转土地新建苹果、桃、樱桃、葡萄、猕猴桃等规模现代园区68处、16210 亩,9000 多户群众受益。果业园区利用优质大苗建园,采用宽行密株、支架栽培、起垄覆盖、行间生草等技术,配套滴灌设施,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完善水电路等基础生产条件,部分园区还推广了数字农业、现代果园机械和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新建果园投产后,平均亩产量达3000 公斤,优质果率80% 以上,亩均收益1.5万元。
案例1:南鲁山镇北流水村曾是有名的“穷村”“乱村”,贫困人口一度占村民总数的47%,6 年间换了7 任村党支部书记。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丙福上任后,带领村党支部在充分考察论证的基础上,2015 年牵头成立金飞扬合作社和沂香平欧杂交大榛子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方式,流转土地1400 亩,高标准建设了“沂源红”矮砧苹果基地和大榛子基地,预计丰产后年可产苹果200 万公斤、大榛子6 万公斤,实现产值1560 余万元、利润800 余万元,成员亩均分红达0.3 万元以上,村集体增收50 万元以上。
案例2:张家坡镇前瓜峪村于2018 年7 月由村党支部领办成立了绿果果蔬专业合作社,成员以土地入股,1 亩地折合6000 股。2019 年冬天,合作社砍伐效益低下的120 亩老龄苹果园,于2020年春天对土壤进行深翻改良,栽植带分枝的大苗,设立支架,配套滴灌,完成了园区主干路硬化。园区建设完成后,合作社按照统一技术、统一施肥、统一品牌打造等“十统一”模式管理,3 名技术员可轻松管理120 亩苹果园,苗木成活率达100%,预计投产后成员亩均分红可达1.2 万元,现在许多没入社的村民主动要求加入。
改造提升老果园,推进生产标准化
沂源县是果品生产大县,具有一定规模与效益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制约果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传统栽培依然占主导。全县果树传统栽培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主要分布在中庄、西里、东里、张家坡和燕崖镇。“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各自为战,果园管理水平、果品质量参差不齐。二是老龄化问题逐年加剧。一方面,果园老龄化加剧。以苹果为例,全县20 年以上的果园占总面积的70%,30 年以上的果园占总面积的20% 以上,树势逐渐衰退,产量和质量都无法保证。另一方面,果农老龄化加剧。据统计,目前从事果园生产的人员中,50 岁以上的占比超过60%,其中60 岁以上的达50%,这些人虽有丰富的传统果园管理经验,但学习掌握新技术能力差,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逐渐不支,生产管理能力逐渐下降,致使果业发展后劲不足。“人干不动、树产不出、果结不好”的问题将逐渐加重。
针对以上问题,《沂源县现代农业扶持办法》规定,截至2024 年,县财政对合作社改造提升老果园达到条件的,每亩给予奖励800 元。为此,广大果业合作社成立专业服务队,统一技术人员、统一管理技术、统一改造标准、统一农资供给、统一存储销售,对成员果园通过郁闭园改造、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生产等技术措施进行提升改造,改造后行间作业带保持在0.8 米以上,树高不超过3 米,干高0.8 米,果园透光率25% 以上,亩枝量控制在6 万—8 万条,第3 年恢复产量,亩均产量达3000 公斤左右,果品生产标准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果率提高15%,亩收入达1.5 万元以上。据统计,2018—2020 年,合作社建设老果园提升改造示范园42 处,面积15534 亩,带动全县老苹果园改造提升8 万亩,示范带动成效显著。
案例1:沂源县三才果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存刚,针对果树老化、果园郁闭等困扰果业发展的难题,在总结种植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苹果园无冬剪管理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施了“红富士苹果高产高效树形——吊兰式整枝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淄博市农业丰收奖”。近年来,合作社在全县10 个镇办的2100 户2 万亩老苹果园中推广以“苹果园无冬剪管理技术”为主的老果园改造提升技术,建设高标准老果园改造提升示范园43 处1.24 万亩。改造后的苹果园亩均产量达4000 公斤,比改造前提高20% 以上,优质果率达85%,提高了20%,减少果园用工25% 以上,减少农药用量30% 以上,节本增效15% 以上,亩均净增收0.12 万元以上。
案例2:沂源县盛源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茂盛,带领成员对中庄镇焦家上庄村420 亩苹果园实施落头、抬干、去大枝与间伐相结合的老果园改造提升,将(3 米×4 米)、(3 米×5 米)的密植苹果园改造成(4 米×6 米)、(6米×5 米)的高光效苹果园,配套了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生产等技术措施。改造后苹果亩产量达3500 公斤以上,比改造前提高15% 以上,优质果率达80%,提高了16%,减少果园用工20% 以上,减少农药用量30% 以上,亩均净增收0.16 万元以上。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拓宽果农增收渠道
一是完善“土地入股分红”联结机制。通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建立了农户、业主、园区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园区合作社,农民变为产业工人,获得土地租金、工资及土地入股利润分红等多重收入。目前,全县共有2 万多户农民以土地入股园区合作社,人均年收入增加0.5 万余元。例如,金飞扬合作社采取土地入股方式(村集体占10%、农户占30%、合作社占60%)建设沂源红苹果休闲农业园区800 亩、果品保鲜库8500 立方米,农民除获得亩均0.1万元/ 年的土地租赁费,还参与合作社分红。同时,土地入股农户还受聘参与苹果种植及管理,实现二次就业再创收,每户年均收入达6万元以上。二是完善合作社“股份分红”联结机制。合作社逐步规范分红机制,让成员参与二三产业分红。例如,沂源中庄方春果品专业合作社实行农业产业联盟(互联网+)一体化发展,重点支持打造电子商务平台与物流运输环节,发展电子商务成员100 户,打造了“电商村”芦峪村,实现“互联网+成员”一体发展,带动成员年均增收5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