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合作社应成为数字农业的积极践行者
2021-02-24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理事长毕美家
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理事长 毕美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粮食连年丰收,总产量已经连续6 年稳定在1.3 万亿斤以上。棉油糖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菜篮子”产品丰产丰收、供应充足,质量稳步提升,市场价格稳定。但是,我国农业基础并不稳固,一些深层次问题仍在困扰着我们,最为突出的无疑是农民老龄化问题。由于种田比较效益低,农村中年富力强的人多数选择了进城务工,仍留在农村从事种粮养猪的基本上是50 岁以上的中老年农民了。
要破解这一难题,从近年来的实践探索和可预见的未来看,答案应该是数字农业。因为数字农业能够提供从田间到餐桌一站式的现代农业解决方案,可以从根本上告别老一辈农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使农业变得更轻松、更智慧、更高效、更体面。这样年轻人才会愿意去从事农业。有了年轻人的广泛参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这些新型经营主体才会健康发展。
党中央对数字农业高度重视,2019 年中办国办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把数字乡村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农业的数字化被提上了日程。2020 年,农业农村部和中央网信办发布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 年)》也在构建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加快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推进管理服务数字化转型、强化关键技术装备创新等维度提出了具体任务。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崛起,机器人与无人机等智能科技产品的应用,数字农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从目前来看,数字农业主要应用在生产端的农业物联网、精准农业、智能灌溉、农用无人机、智能温室、收获监测、农业管理系统、土壤监测、精准家畜饲养等环节或领域,且呈现由点向面的发展势头,有的已经由“盆景”变成了“风景”。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比例超过8%,水稻智能催芽、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广泛应用。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无人农机已在黑龙江、新疆等地开展多轮田间试验。山东省淄博市建起了生态无人实验农场,其在产品丰富程度、机具适用性、技术先进性等方面,基本上与欧美发达国家同步。当前,我国无人机在飞行控制技术和产业化水平上,已居世界领先地位,在农业植保领域发展尤为迅速。据行业专家测算,农业植保无人机2018 年达3 万台,作业面积2 亿亩;2019 年达4 万台,作业面积5亿亩;2020 年约达10 万台,作业面积10 亿亩。可以说,我国农业植保正步入无人机时代。此外,饲喂机器人、嫁接机器人和挤奶机器人等也正在不断地投入使用。
数字农业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可以围绕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全产业链,开展全方位深度融合,形成可追溯的农产品服务平台,为消费者展示农产品的种植养殖产地环境和产后供应链流通过程。2020 年上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些区域出现了农产品滞销情况,关键时刻数字农业技术在农业农村的生产经营恢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直播带货在内的新应用也为农产品上行恢复开辟了新通道。
可以预测,在后疫情时代,农业的数字化发展将会进一步加快,在产、供、销全产业链上优化效率,逐步化解传统农业存在的一些问题。相信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国家也会出台越来越多的对数字农业的扶持政策,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
发展数字农业,农民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大国小农”是我们的基本国情。但农民参与数字农业,靠一家一户分散的个体行不通,组织起来的法人载体即农民合作社将扮演重要角色。近年来,一些认知早、行动快的合作社在发展互联网、农用无人机、智能温室等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子,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广大农民合作社特别是合作社理事长,应认清形势,把握时代机遇,积极拥抱数字农业,发展数字农业:
一是争当数字农业的实践者。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积极与有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合作,在当地率先发展数字农业,争当领头羊。
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进行品牌化营销。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农业投入品与产成品的可追溯体系,推进产品品牌化建设,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认可度。鼓励社会化服务组织搭建农民合作社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统筹整合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等信息,建立健全农民合作社动态监测机制,依托专业化数字服务,为农民合作社提供精准化的生产、销售、金融、物流等社会化服务。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农民合作社社务、财务、经营管理水平。
三是大力培养熟悉信息化、懂数字农业的新一代高素质农民。合作社要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好农民,宣传好农民,通过举办培训班,让农民读懂数据,让数据教会农民。需要强调的是,农民接触数字农业离不开手机端APP 的使用。因此,要把对农民的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持续广泛地开展下去,使广大农民有能力与农业互联网服务平台有效对接,实现“一部手机农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