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1-02-24孙文松于春雷杨正书张利超
温 健,孙文松*,高 嵩,于春雷,杨正书,张利超
(1.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辽宁辽阳 111000;2.承德市中药材绿色生态种植技术服务中心,河北承德 067000)
种子种苗是中药材生产的物质基础,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有利于保障优质中药材生产[1]。“种子种苗标准化工程”于2005年被提出[2],2019年1月,辽宁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了《辽宁省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方案(2018—2020)》。日前,农业农村部将继续加大支持中药材种苗繁育力度[3]。辽宁省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主要分布于新宾县、桓仁县、本溪县、辽阳县等地,种子种苗繁育技术规范、种苗繁育技术缺乏,造成中药材种苗退化问题严重,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及团队对辽宁省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状况进行调查总结,对种子种苗繁育提出发展建议。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查阅
借助CN K I、万方、维普、CAB数据库、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检索相关信息。
1.2 实地调研
为了解全省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本情况,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中药材科技创新团队对省内清原县、新宾县、桓仁县、宽甸县、辽阳县进行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情况进行调研,对繁育品种、繁制种面积、繁制种产量以及种子种苗调出量进行实地调研。
2 种子种苗繁育基本情况
2.1 辽宁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2.1 自然条件优越。辽宁省是关药的主要产区。辽宁地域辽阔,主要涵盖了东北东部山区、东北中部平原、西部低山丘陵区。地形、地势、气温、湿度、水分及光照适宜不同类型药材生长。
2.2.2 基础雄厚。清原马鹿茸[4]、本溪林下参、新宾五味子、新宾辽细辛[5]、清原龙胆[6]等多个地理标识被认证,为辽宁发展中药材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省30余家院校、科研单位开展中药材相关研究,在技术上保障全省产业发展。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显示,2019年辽宁省中药材种植面积17万h m2,产值24.3亿元。全省34家加工企业,使得辽宁中药材产业链完整。
2.2 辽宁省中药材种苗繁育总体发展情况
2.2.1 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品种。辽宁省中药材种苗繁育的品种逐渐增加(表1)。2016年以前,以人参、西洋参、辽细辛、龙胆草、北苍术、辽五味、玉竹为主要繁育种苗品种。2017年辽藁本的种苗繁育在辽阳县、新宾县开始出现;在2018年,白鲜和桔梗种苗繁育也出现了增加,在全省范围内,2019年至今,大规模繁育种子种苗的品种增加到了10种。
表1 辽宁省中药材种子种苗繁制品种及面积
2.2.2 繁制种面积。近3年来,辽宁省中药材种子种苗繁制种面积逐渐增大(表1)。2019年辽宁省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制种面积比2017年增加50.44%,其中涵盖龙胆草、北苍术、西洋参、辽细辛、人参、辽五味、玉竹、辽藁本8个品种。清原县,品种以龙胆草和北苍术为主,3年间,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面积增加400 h m2;新宾县,主栽品种为西洋参、辽细辛,2017—2019年繁制种面积增加166.67 h m2;桓仁县以繁制人参、辽五味种子种苗为主,3年来繁制种面积略有增加;宽甸县2017—2019年繁制种面积有较大幅度回落后,在2019年又迅速回升,品种以人参、玉竹为主;辽阳县以发展辽藁本、辽五味种子种苗繁育为主,2017—2019年繁制种面积增加了2倍以上。
2.2.3 繁制种产量。2017—2019年全省中药材种苗繁制种产量除了玉竹以外都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表2)。2017—2019年,根茎类种苗繁育总量分别为420.35、231.72、346.63万kg五味子、白鲜种苗繁育数量迅速增加;从地域上看,清原、新宾以种子繁育为主,桓仁、宽甸、辽阳县种植种苗繁育都有,种苗繁育量较大。从品种上看,辽五味、白鲜种苗繁育增量明显。
表2 辽宁省中药材种苗繁制种总量
2.2.4 种子种苗调出量。从表3可以看出,2017—2019年全省中药材种子调出量分别为6.4万kg、8.35万kg、12.15万kg。其中西洋参种子调出量为0。种苗调出量2017年辽五味1 500万株、玉竹100万kg;2018年辽五味种苗调出量4 500万株,玉竹调出量仅35万kg;2019年辽五味种苗产量7 000万株,玉竹45万kg。辽五味近3年来种苗调出量较大,北苍术种子调出量在2019年激增,年调出量是2018年的5.5倍,这与近年来辽五味和北苍术市场行情上涨有关。
表3 辽宁省中药材种子种苗调出量
2.3 存在问题
2.3.1 中药材育种难度大,繁种育种规范性差,种子种苗质量缺乏保证。目前,辽宁省缺乏大规模的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种子种苗繁育多是由农户、合作社或药企自行留种形式繁殖,规模不等,抚顺有少量规范企业。仅凭经验繁育的种子种苗缺乏科学培育、改良,质量无法保证,种子种苗品质良莠不齐。
2.3.2 繁育政策法规欠缺,相关技术规范约束不足。辽宁省中药材种子种苗地方标准制定欠缺,中药材育苗只有《DB21/T 2731-2017黄檗育苗技术规程》和《DB21/T 1832-2010沙棘扦插育苗技术规程》2个地方标准[7];辽农办质发[2019]360号文件《道地中药材质量系列标准2部分(龙胆草、辽细辛)》立项,不足以满足中药材繁种育种需求。适合北方地区繁育种植的辽五味、西洋参、玉竹、龙胆草、辽细辛等中药材育苗技术规程空白。
2.3.3 种子种苗流通性差,种子种苗对外输出欠缺。多年来,辽宁省中药材种子种苗一般由培育种植药材的个人或单位自行繁育,繁育数量一般与使用数量持平,一直处于“绝大多数自用自产,自给自足”状态。此外,种子种苗少量调出本县,少量在本省流通。各方缺乏种子种苗输出意识和前瞻性,未能打开对外输出市场。
3 对策建议
3.1 建立大规模种子种苗繁育基地
全省统一布局建立大型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对道地药材品种开展有针对性的繁育[1,8]。种子种苗繁育过程实现标准化,标准化操作流程为种子采收、种子挑选、种子前处理、检测、包装;种苗繁育需要建立专门育苗室开展道地药材提纯复壮、扩大繁育和试验示范,提升优质种子种苗生产能力。
3.2 建立种子种苗信息共享平台
统筹建设全省种子种苗信息共享平台,各县区专人负责各药材种子种苗信息上报,提供各品种栽培技术规程,形成种苗基地与药农、市场对接的平台,提高种苗基地与种植企业信息对等性,实现经济效益双赢。
3.3 推广“科研+企业+政府”模式促进种苗产业发展
由科研单位提供技术支持,合作社、基地提供场所和劳动力,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并帮助宣传,促进优质种子种苗快速广泛应用,逐步建立“产、学、研、用”一体的合作运行机制,增加种植户销售渠道,保障种植户稳定的经济收入。
3.4 加强濒危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
科研单位加快对市场上需求量较大且人工栽培技术没有突破的品种,利用组织快繁等无性繁殖研究,实现资源保护与利用[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