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品课程录课模式研究
2021-02-24陈文本
陈文本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师资团队、一流信息设备、一流的教学理念、一流教学设计、一流课堂教学智慧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组织录制精品课程,既可以提高骨干教师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团队意识,夯实年青教师专业成长基础;又能促进学校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与迅速发展,从而使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为此,2021年4月,我校启动了“精品课程录课计划”,在学校的精心安排下,教导处制定了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录课方案,并迅速推进精品课程录制。
学校结合实际,早研究早部署,在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的带领下,以年级科组为单位,要求全员参与,接力“录课”,深度“备课”,精心“磨课”,力争“人人出资源,课课是精品”。老师们交流解读新教材,合作制作课件,商议各种教学资源的取舍,集体讨论教学方法,进行磨课交流……教师们的这些磨课录课积极的行动,将学校的线上教育教学活动推向高潮。
我校教导主任带头示范引领,率先录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确定位置》课例,并指导老师们形成了“科组备课——打磨挖掘——录制剪辑”的录课模式,现以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轴对称》为例进行分享。
一、科组备课,集思广益
我校科组备课分为这几个流程,分别是“主备构思,拟定初稿——集体交流,完善初稿——主备试讲,团体讨论——修改定稿,再次试讲”四个流程。
李老师作为《轴对称》主备老师,首先详细研读教材,根据教参形成相对完善的教学方案,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联系生活情景,通过观察、操作,初步了解轴对图形,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识别实物图形和平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并能剪出轴对称图形;在对称学习中领略轴对称图形的神奇,激发学生的审美的兴趣”。教学重点根据学生是第一次学习对称知识这一学情设置为“了解轴对称的特点,初步建立对称的概念,制作轴对称图形”,而教学难点则放在“在对称学习中发现美,形成对‘对称美’的感受”上。其他教师则先阅读该单元教材,把握整体方向。
李老师根据自己的初稿,给科组老师介绍了设计理念、设计流程和设计意图,科组老师针对第一稿中的“如何从观察、动手操作中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并能准确的画出对称轴图形”进行头脑风暴,李老师吸纳大家的意见,抓住对图形看一看、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剪一剪等环节,完善了初稿。接着,科组成员又对修改后的教学方案进行反复推敲、集思广益,拟好集体备课后的教案,由李老师利用周末、节假日时间,通过“云视讯”对科组老师进行全过程的试讲,大家通过观看、回看等多次评课,最终修改出定稿。
二、打磨挖掘,沙里淘金
精品课程不同于常规课堂,怎样在35分钟的时间里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如何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挑战。科组老师先一起反复认真研究三维目标,深入分析知识体系的构建,然后,科组老师又从浩如烟海的互联网借助电子教案、教学精品录以及教学杂志等,用心检索相关的教学资源,收集到合适的资源后,大家可以进行认真地对比分析:这一些教学设计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设计具备不一样的新意?哪些是可以重新组合,修改并融合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去的?每一样都要反复推敲,集思广益,力求达到理想的效果。循序渐进,这三步的顺序不能随意颠倒,教师们一定要自己先独立思考,先进行教材消化,拥有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否则,别人的设计不但不起辅助作用,还导致“前抑制”的作用。因为看了他人的设计,会可能先入为主,使得自己创造性的思维受到限制,往往很难超越前者。
经过这样的打磨,科组老师们挖掘出了两个教学亮点:第一点是要让学生用心地观察,在动手实践中学会思考、探究,在思考、探究中学会理解和创新,变被动学习数学为主动探索数学,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是从“大胆放手让学生合作剪轴对称图形”到让学生欣赏我国传统的文化元素,中国结、窗花等民间工艺品,让数学课堂延伸到数学课外生活,使数学的美与美学教育的美巧妙的联系在一起,展现了“数学从生活来,又回归到生活”的数学思想,守住数学教学的根。
三、录制剪辑,打造精品
老师们通过互联网学习录课技术,利用“剪辑师”进行录屏、剪辑,而在这过程中,还有了一个极大的收获——录过课的老师常常每次观看录像回看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的课里有这样不足那样的缺憾。其实,课堂中的许多小问题会因为每个人的行为习惯,在平时授课时就已经存在了,如教学语言中的口头禅、教师的各种小动作、教学课件中的错别字等。有时,老师们即便做好了课后反思,但是也只能憑借自己的一些回忆,或者是学生的课堂反馈,而对自己早早存在的“习惯”却很难发现。平时,教师们只能通过老师听评课的方式发现自己的不足,而剪辑过程中,老师自己就可以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更加有助于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及时反思,最终提高教师的日常教学水平。
总而言之,此次精品课程录课活动,录出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录出了教师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录出了教师对精品课堂的理解和操作,真正地调动了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高程度地提升了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及信息化水平。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我们成长不易,但我们甘之如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