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点亮外来务工家庭子女“心灯”
2021-02-24李备
李备
摘要:外来务工家庭子女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急需关注与关怀,我们从幼儿园、家庭、社会等因素入手,注重发挥多方的教育优势,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外来务工家庭子女提供良好环境,使他们融入城市、融入社会,点亮他们的“心灯”,助力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外来务工家庭子女;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加强对外来务工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春风化雨,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活动
由于外来务工家庭子女的特殊性,自我意识欠缺,卫生文明礼仪意识弱、社会认知经验较欠缺等问题,我们建构了“悦纳自我”、“悦纳他人”和“悦纳社会”三个维度的内容体系。“悦纳自我”主题教育活动注重行为内化,通过教学活动改善言行,提高自信心。以“悦纳他人”的主题活动课程设置为例,小班幼儿认知经验少,如围绕爱幼儿园里的老师、哥哥姐姐、好朋友和爱自己的家庭等。到了中班,主题的选择更加社会化,如我来帮助你、爱身边的朋友等,大班段的主题活动更加复杂化,将活动的内涵上升到精神层面,如值得敬佩的人。而“悦纳环境”通过特色探索和融合体验让幼儿熟悉新环境,提升对多元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幼儿心理上加速融入感的形成。
(二)以心换心,营造有利于心理健康成长的氛围
营造良好的环境可以让幼儿感到幼儿园就是自己的家。从园所环境入手,创设具有“家”特质的环境系统。此外在幼儿园的大环境中布置特色墙面,如幼儿班级特色风采照片墙,让处处能找到幼儿园自己的身影。除了显性环境,创建心理上的教育环境,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以幼儿园一日活动为隐性教育环境载体,包含了幼儿在园的生活、交往、游戲、学习和锻炼,设计和实施每日温暖生活小环节,旨在进一步推进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的互动,切实有效地落实“家”的理念。
(三)激发兴趣,塑造阳光自信小小新宁波人形象
针对外来务工家庭子女缺乏自信、不善表达等问题。我们以孩子的兴趣入手,积极为幼儿搭建各类平台,让他们体验和尝试。例如孩子们可以借助每周的国旗下讲话时间来秀一秀自己,有的孩子虽然不善表达,但动手能力很强,如中一班的牛牛,她喜欢用黏土捏出各种小动物,本不受关注的她也带着作品可以站到舞台中央,当孩子们向她投去赞许的眼光时他变得自信了。那些爱舞蹈、爱表演的孩子通过进社区展示、进敬老院慰问演出,自信心也在被肯定中不断增强。
二、努力改善外来务工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环境
(一)家长学校,转变家长的育儿理念
不仅要让外来务工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子女成长的重要性,走出“学前教育不重要”、“教育是幼儿园的事情”等误区,期间发现很多家长工作繁忙,传统线下学习教育常遭遇时空障碍。幼儿园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优势,把“家长学校”学习活动延展到网上,推出“流动家长课堂”、“在线家园共育”等,并利用微直播系统,实时传递育儿经验、幼儿卫生保健、幼小衔接等精品课件。经过一段时间,家长们纷纷感叹有所收获,家长育儿观念的转变大大提升了家庭教育的质量。
(二)预约参与,提升有效陪伴的质量
父母的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在实际情况中,外来务工家庭常常因家长忙于生计而忽视了对孩子的陪伴,为了提升有效陪伴的质量,幼儿园创造性地实施家长“预约式”亲子活动,做到幼儿园月月有亲子活动,家长常常能参与的氛围。同时针对外来务工家庭子女对过生日的向往,幼儿园开展邀请爸妈来园陪幼儿过集体生日,每月都开展不同主题的亲子生日会。“预约式亲子活动”自开展以来,家长参与的热情度也在不断攀升,有效地提升了孩子的幸福指数。
(三)家园共育,丰富亲子教育的内容
最有利于儿童成长和发展的环境是家庭,外来务工家庭缺乏亲子互动情况突出,“大手牵小手”亲子教育是亲子互动教育的探索,基于家长“不知怎么陪”的问题,幼儿园结合家长现有水平以及幼儿发展需求,编制《成长共同体打卡手册》,以阅读打卡、垃圾分类打卡、美食打卡、亲子游戏打卡、景点打卡等为主的“大手牵小手”亲子活动内容,此家园共育指导手册对于家长而言,已成为家园共育及亲子互动的有效见证。
三、着力优化外来务工家庭子女社区教育环境
(一)互动体验,拆除地区文化“隔心墙”
在生活水平、文化习惯等方面,外来务工人员也存在没归属感及自卑情绪,加强群体间的互动,是拆除地区文化“隔心墙”有效途径。幼儿园通过“以爱为媒,以情为带”的联建活动为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以及子女融入社区文化生活创造了机会,互动式社区联建活动以节日为主线,例如春节前开展“团团年年年夜饭亲亲热热一家人”活动、立夏节开展“新老宁波人玩转立夏节”等,通过有温度、有爱意的活动引导幼儿在接受爱的氛围中,学会感恩,学会反哺。
(二)有效利用,开辟孩子生活“新乐园”
社区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素材是幼儿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土壤。所以我们利用高钱生态村,幼儿园附近丰富的社区资源,建立互动式社区“新乐园”,让孩子置身于富有宁波文化气息的真实社会生活情景中,注重幼儿的亲自感知与体验,积累最直接的感性经验。听社区内非遗传承老人讲故事、唱走书,感受当地传统文化;走进社区环卫站,丰富垃圾分类经验;参观社区文化大礼堂,了解当地农耕文化等,增强幼儿对高钱“新乐园”的认同感以及融入感。
(三)身体力行,形成心灵家园“归属感”
外来务工家庭子女也是社区中的一份子,同样在与社区的互动中形成对所处社区的参与感与归属感,反过来影响和改变着他们所居住的社区。我们尝试与孩子们一起发现问题,一起探讨,让儿童意识到他们是社区的主人。例如腊八节,幼儿亲手为社区的老人、寒风中劳动的人们送上一碗腊八粥;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垃圾分类行动;在暑期防溺水教学活动的背景下,同家长一起考察社区附件河道及周边的环境,并为其设计防溺水警示牌。通过此类活动,幼儿的公民意识不断增强,小主人翁情感也在互动中源源不断流入幼儿内心深处。
通过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推进下,不但外来务工家庭幼儿在幼儿园内感受到了关心,同时也通过活动,让外来务工家庭融入当地的生活,找到归属感和温暖感,点亮孩子的心灯,在心灵深处埋下一颗健康成长的种子。
参考文献:
[1]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J].单亚蓓.教书育人.2020(04)
[2]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转化的探索[J].梁庆玲.上海教育科研.2007(10)
[3]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负面心理疏导的实践研究[J].陈卉.江苏教育研究.20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