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研究
2021-02-24田仁花
田仁花
摘要:小学美术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审美鉴赏素养的开始,不仅要为学生打好基础,也要在教学实践中去不断地开发资源,使学生接触和体验到的学习资源更加优质。对此,本文从教学实践角度出发,粗谈小学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审美鉴赏
新课标的颁布使得核心素养成为了目前课程教育的主旋律,而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渗透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就是审美鉴赏能力,需要教师明确具体内容中所蕴含的核心素养,从而结合实际学情来进行融合,使最终课堂教学的呈现理想化。
一、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强调临摹,学生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画来学得一二,最终以是否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为标准。换言之,课堂教学整体都是用来达成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程序性工具,缺乏情感体验。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提高,而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需要主动地思考和建构,不再是一味的接受,雖然适应新的教学模式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总的来说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和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去主动地表达,而并非教师的一言堂。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主观感受与审美判断,这些都是需要建立在学生是否进行主动思考的基础上。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既要树立起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观念,也要做到有的放矢,在尊重和充分了解学生实际的情况下,多去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的优点与个性,这样课堂教学就会更加多元,而学生的学习与建构过程也就更加舒适。例如,在“捏塑动物”中,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即之前已经学习过了点、线、面等平面构图知识,并且具有运用这些内容来进行创作的能力,那么对于立体的事物就可以从平面来进行切入,使学生不至于一头雾水,而且能够很快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来。本课虽是一节手工课,但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与审美判断素养,通过欣赏一些范例来感受如何使捏出来的动物形体更加圆润,符合真实的比例,不会显得突兀。这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通过畅所欲言来引出本课的主题——动物,从而打消学生对于不知该从何下手的焦虑,帮助学生在手工制作的实践体验中去进行感受、理解。
二、优质课堂环境的营造
传统课教学模式强调师问生答,师讲生听,过于机械和枯燥,而知识是否真正传递到了学生的大脑也不能完全肯定,这样的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缺乏师生间的密切交流,只是单纯地进行信息传输。我们要知道,教与学的统一应该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与密切交往,这样才能够实现共同发展。小学美术课程虽然是初级阶段,但一味地只进行知识传输,势必会造成对学生审美鉴赏思维与能力发展的阻碍,更不用说美术核心素养的渗透与落实。那么要改进这一现状,首先要营造出一个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去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引导他们去积极深入地进行思考,在互相表达观点与看法的同时,实现情感的交流与传递。例如,在“陶俑”中,本课在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基础上更加侧重于对文化理解素养的熏陶,教师可以从教学主题切入,带领学生一同认识我国古代悠久的制陶史,从古代陶文化的历史背景切入,在认识陶,了解陶的过程中让学生们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陶的印象,从而能够从造型、美观、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来对陶俑作品进行描述与评判,在一同交流和分享中国陶文化的过程中,促进情感的交流。
三、课堂教学的改进与完善
1、信息技术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了当前的趋势,可以说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捷,通过图文、声像融为一体的呈现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减轻了教师的授课负担。而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应该灵活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为学生巧妙地呈现美术作品,凸显其直观感的同时,便于学生去细致观察,学会鉴赏。
2、教学设计的优化
课堂教学设计是一个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的过程,教师应当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实际学情,在选定教学内容后挖掘与之相关的潜在资源,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以及个体差异性等因素,实现精准的教学目标定位,使课堂教学框架初步形成。在此基础上再从核心素养角度出发,去对教学内容中的不同环节进行科学安排,确保课堂教学的最终呈现符合动静结合(动态生成与静态框架)的标准,使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在有效的课堂环境依托下得以提高。
综上,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也是一次次的反思和改进的机会,教师应该善于从教学实践中去发现和感悟,通过不断地结合实际来进行针对性的调整,相信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会越来越好,学生对于美术这门课程也会更加热爱,实现兴趣爱好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双提升。
参考文献:
[1]徐佳.小学美术教学与艺术鉴赏能力培养探析[J].小学生(下旬刊),2017(12):66.
[2]万美玲.“美术鉴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探讨[J].科普童话,2017(39):47.
[3]郭书.浅析小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培养的策略[J].新课程(上),2017(0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