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湘西地方高校产学研态势与成果转化策略研究
2021-02-23曹寒娟
摘要:大湘西高校院所、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是推动湖南相关产业发展重要支撑,存在资源要素流动性不强,科研成果与产业融合度不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科技资源潜力释放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借助产教融合的契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是相关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是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必要措施,也是提升地方经济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大湘西;知识转移
大湘西,主要指是湖南省的怀化市、张家界市、邵阳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这里居住着苗族、土家族、瑶族等四十多个少数民族,富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我省乃至国家区域文化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施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地区。如何充分盘活科技创新资源,推进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助力科研成果更多更快更好地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走向大市场,促进这些科教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进一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大湘西地方高校产学研、成果转化态势
现阶段下我国经济正在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从经济总量的增长转向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转型要求下的必然选择。我国经济需要做到从之前对资源的不断消耗转向可持续性的科技动力发展,将科技创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当前产学研协同创新无疑是城市创新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但是就目前而言科研机构与产业实际脱离,科研成果停留实验室阶段。科研成果累积在高校而无实际产出的现象在地方尤为严重,地方产业往往没有实力做到经营自己的实验室,产业链较为低级,多为资源型与人口型,没有足够的动力去进行自身的经济形态升级。大湘西目前存在科研成果流动性低,科研成果转化模式不成体系、科研落地项目少。针对上述种种问题,从产学研、成果转化的理论开始梳理,联系大湘西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何更好的建立产学研、成果转化长期体系进而更好的发展大湘西地方经济。
1.1成果转化互促进
科研成果具有先进性,具有对未来的指导意义。在计划经济时代,科研机构与产业属于同一主体下的不同分布,在经济市场化之后,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受到阻碍。科研成果属于稀缺性强,针对性高的资源,科研机构作为科研成果的主要生产者对整体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上力不足。产业作为直接联系市场的活跃主体,有其不断更新迭代的成果需求,在科研成果的中试推广中占有大量资源,在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过程中起到巨大作用,是科学与实践结合的执行者。当企业与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的、融洽的合作关系后,有利于增加科研机构对于市场的敏锐度,提升整体资源位水平,促进协同创新的实现,实现为国育才,为党育人让科技创新更好的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1.2成果转化空间性
在当下,信息传输手段不断提高,但是传输成本依然在成果转化中起着阻隔的结果。地理距离较近的产业、高校与科研机构,天然的共享同一市场、政策。高校多以本地为基础进行人才培养与科研工作,产业依托本地市场进行发展,科研机构对于本地的资源也有天然的倾向性,产学研协同创新对于国家和地区的创新有着重要影响。产学研合作网络平均路径长度与集聚程度影响着企业的创新产出,在地理上较为临近的产业、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比其他距离较远的机构之间在发展方向与价值观上有着较高的相似度,有利于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合作人员沟通与交流的畅通性,同时地理距离临近,减少科研成果在市场中与科研机构中的差异性,节约物质成本,便于合作人员的深入了解,有利于合作方的知识流动。
1.3高校科研境遇
高校与科研机构在创造新科研成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近年的专利与知识产权申请书来看,高校与科研机构成为我国科研成果创造的主力。高校与科研机构有着自己成熟的科研机构与科研人员筛选机制,同时大都搭建了长期固定的科研成果交流平台,可以有效实现创新主体间的知识共享、优势互补。但是高校受到传统理论的影响,重理论轻应用,在科研成果的实际转化中对市场的把握错位。在实际转化过程中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多为闭门造车的实验性质,即使有着较好的市场应用前景,但是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程度不高,需要进行科研成果的二次实验开发来适应市场的需求。科研成果在实际的转化过程中存在着结构性的供需矛盾,就过去案例可以表明,我國的科研成果转化数量上还是很多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企业无法详细的了解到科研成果的细节,也无法了解科研成果是否能够实际的转化为生产力,高校也不会对外针对性的对自身的科研成果进行宣传推广。由于科研机构本身的特殊性,科研人员对于科研成果的理论较为重视,而没有推动成果转化的动力与资金。不能支持科研成果进一步在市场上进行市场考验,无法验证科研成果的可实施性。
二、大湘西成果转化策略
2.1教为产服务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是我国经济在国际上竞争实力的核心部分,为了在国际市场上不断奋进,政府在全局观的方面,迫切的希望科研成果产业化,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以市场驱动高校科研方向,市场需求会不断驱动产业作为主体不断的更新现有的技术,以保持高于现下市场平均的生产效率以及生产水准,从而攫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这种动力最终推动着企业寻求高校与自己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不断的对技术改革。如果仅凭借理论指导,不考虑市场需求闭门造车的科研成果是不能做到满足市场的需求,无法成为切实使用的技术。市场竞争不断为产业施加压力,企业想要在市场竞争中长期保持优势地位,需要依赖技术创新,但是由于产业通常而言自身的研发能力不强,所以需要联合高校进科研成果技术创新。
2.2产为教引导
科研成果产业会是学科理论的实践反馈,有利于推进大学的学科建设,提升大学学科竞争力,实现科研开发活动的实际转化成功率,在充分发挥高校的社会价值的基础上,也增添了高校获得经济价值的可能性,这是高校对于其科研成果转化的内在需求。在真正的实践操作中,高校和产业以共同建设专业、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等合作是应用最为普遍的科研成果转化方式。成果转化过程分别由高校的研究部分和企业的产业化两部分共同组合,就目前而言,还是以企业作为主体,寻求高校作为合作方的过程。而且高校仅仅只参与科研成果在转让之前的验过过程,在后续企业如何进行知识整合以及科研成果二次转化中参与度不高。高校作为科研成果的创新地,对科研成果的整体更加了解,要主动的引导企业进行知识再生产过程,培育属于高校自身的技术、资金、人才流动链条。寻找科研成果转化产业的通用模式,做到快速、完整的产业科技化。
2.3优化转化策略
目前的高校资金主要依靠政府的拨款,政府在进行拨款时当然希望资金得到一个快速的反馈,而不是成果出现之后就被束之高阁,等待着之后的可能性得到经济与社会价值之上的回馈,所以政府作为拨款方有立场希望高校的科研成果能够在足够短的时间内转化为能面向市场的新产品或新技术,以刺激经济市场活力,推动经济结构发展。政府作为政策的发起者,理应通过政策来营造良好的成果转化氛围。例如怀化市政府通过建立“五好”园区,充分利用人力、技术、信息等优势,积极引导不同主体跨出自己的舒适区,互相寻找目标一致,资源互补的合作方,在科研成果产业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推动下以自身内部动力以及政策引导的外部动力推动下,通过相互配合各要素的流动,促成产业与高校多主体共同协作的组织结构,减少转化成本,降低转化失败率,提升成果品质。
2.4应用导向产权
重视科研成果转化,以科研成果市场化畅通校企间的沟通渠道,加强对应用类型与基础科研的投入,鼓励高校开放自身的科研选择范围,通过“企业提出产品需求,产学研联盟共同研发”的形式将科学研究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政府建设信息对接平台,通过直接对接企业需求与高校科研成果,以产业化为导向,做到科研成果匹配效率提高。在科研成果的中试阶段,鼓励各方对于自己的需求进行直接阐述,对积极开展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企业,给予一定金融贷款优势等政策性的优势,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顺利。对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追踪了解,关注国际层面的产业发展趋势与科研动态,做到减少过程消耗成本,以市场实际需求为目标,提升基础研究能力与应用广泛性试验,做到服务社会,产生社会效益,为广大人民大众服务。
结语
产学研、成果转化需要随着现在的市场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在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面前,做到追逐时代潮流,产业、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要建立流畅的合作关系,积极沟通,探索合作新模式,整合优质资源。增强高校人才质量,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最终达到产学研多主体互利共赢的目标,维系合作的稳定性与未来,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合作方,多方合作共赢,最终做到坚持不懈攀登科技高峰,推动经济水平提升,经济结构升级优化。
参考文献:
[1]冯云廷,张娜.基于资源位的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应用.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21,42(01):59-66
[2]王建华,明云莉,孙俊不同激励契约下的产学研合作协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1):115-124
[3]冯云廷,张娜.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及提升路径探析——一个理论框架[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18):1-8.
[4]赵越,李英,孙旭东.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驱动制造企业演化的实现机理———以光明家具为例的纵向扎根分析[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9,12(2):166-180.
[5]龙宝新.中国新文科的时代内涵与建设路向[J/OL].南京社会科学,2021(1):135-143.
[6]糜志雄,张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9(10):46—58.
[7]闫娟娟, 胡安霞, 裴中阳.医药制造业产学研专利合作模式与网络演化研究[J].中國药房. 2021,32(13):1550-1556
[8]王建,李晓萍.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与实践——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J].物流技术.2021,40(06):148-151.
[9]李培哲,菅利荣,刘勇.卫星及应用产业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结构特性及演化分析:基于社会网络视角[J].情报杂志,2018,37(11):55-61.
[10]喻登科,严红玲.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形成路径:知识资本与组织性格整合视角的解释[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1):128-137.
[11]冯芬玲,张佳琪.新工科背景下轨道交通类高校产学研用商融合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42):174-176.
[12]杨薏.美国高校协同创新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1-74.
[13]周全,李有增.面向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产学研用训”协同创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03):104-110.
[14]崔金栋,王胜文,高俊青.产学研联盟中研究生工作站建设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9,(07):165-180.
[15]崔金栋,于圆美.基于多主体协同创新的产学研联盟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22):26-31.
项目基金: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竞赛-项目创业”递进模式驱动地方本科院校设计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HNJG-2020-0869)作者简介:曹寒娟(1984—),女,湖南省怀化市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民族艺术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