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到底给职业教育带来什么影响
2021-02-23周英文
周英文
摘 要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我国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方向,由于此类企业知识技术密集,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新兴企业到底有着怎样的人才需求,对职业院校又有着怎样的诉求,仍需要进一步明确。通过实证方式对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调研发现,中高职院校的学生目前在新兴企业的比例约为40%;但是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未来新兴企业对本科学历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将逐步增长,对中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并不会弱化,对人才技术知识形成过程的复杂性要求不断提高,新兴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为此,要开放性举办职业本科教育,强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稳定性,多样化发展职业教育办学形态,坚持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
关键词 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职业本科教育;职业教育体系;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36-0063-05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确立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其提出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紧迫性。一方面,人们坚信产业升级必然需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进行支撑;另一方面,出于对“机器换人”的担忧,不少人提出,许多工作只需要操作机器就能完成,会减少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产业升级到底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怎样特殊的要求?这些要求又会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哪些影响?需通过实证研究,增进对事实的理解。
一、研究背景
战略性新兴产业顺应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预计到2030年,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上海是生物产业、民用航天产业、高端装备等多个新兴领域的重要基地,2012年即制定了《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计划于2020年全面实施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的“上海方案”,大力培育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
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高素质、高技能的产业工人。从近年来我国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来看,市场对具有技术等级和专业技术职称劳动者的用人需求均大于供给。上海市同样如此,近3年,上海市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约为33%[1]。但是,随着自贸新区的成立、产业的转型升级,各类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已越发引起重视。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已有学者指出,上海必须改变对低劳动力成本的惯性依赖,转而依靠劳动者专业技能提升争夺“人才红利”[2]。上海市政府在2018年也發布了《技能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1年)》,旨在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劳动者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发展。基于以上背景,上海市从现实情况出发开展新兴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旨在了解新兴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为上海市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一定指导,以下是此次调研的部分研究成果。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首先,以问卷的方式调查上海市新兴企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其次,通过5次座谈会的方式了解企业的人才诉求;最后,以访谈的方式深入了解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能力要求。在本次调研中,有效问卷共208份,有30家企业参加了座谈会;其中9家企业接受了访谈,涵盖人工智能、新能源、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领域。本研究使用SPSS23.0分析问卷数据,并对访谈和座谈会进行录音,整理成初步文稿。
三、调研结果
调研的企业中,72.6%的企业为私营企业,81.7%的企业拥有的员工人数少于500人,其中近四成企业不足百人。此外,30.8%的企业营业总额在3000万元以下,34.6%的企业营业总额在3000万元至3亿元之间,有34.6%的企业营业总额在3亿元以上。
(一)新兴企业对不同学历层次人才的需求
1.新兴企业总体员工的学历层次
从企业近3年总体员工的学历层次看,本科及以上员工与大中专层次员工的比例大致为5∶5。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人数呈增加趋势,从2017年的46.6%增加至2019年的52.5%;大专学历员工数量略有减少,从2017年的24.3%减少至2019年的23.6%;中专学历员工数量同样有所减少,从2017年的21.1%减少至2019年的18.8%。
2.新兴企业新招聘员工的学历层次
从企业近3年新招聘员工的学历层次看,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的招聘比例有所增加,专科生的招聘比例略有下降。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的招聘比例从2017年的53.48%增加至2019年的58.12%;大专生的招聘比例从2017年的21.16%减少至2019年的19.84%;中专生的招聘比例从2017年的15.36%减少至2019年的14.67%。
3.新兴企业未来几年对不同学历层次人才的需求
在本次调研的企业中,多数企业(78.9%)制定了未来1~5年的人员招聘计划。从企业未来几年的招聘计划来看,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的招聘比例预计占到70%;专科层次人员的招聘比例约为30%,其中大专层次人员的招聘比例约为18%,中专层次人员的招聘比例约为12%。
新兴企业对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的需求更偏向于应用型人才。目前,新兴企业以研发岗位居多(45.2%),其次为生产性岗位(26.9%)。从未来5~10年企业岗位的变动来看,虽然有20.7%的企业不对岗位作出调整,但是近半数企业(47.1%)表示,将在研发岗位中增加产品应用方面的岗位,15%的企业将继续拓展生产岗位,增加产品的生产与制造。
(二)新兴企业对不同人才类型的需求
对于新兴企业而言,34.1%的企业将专业技术人员列为企业最紧缺的人才类型,其次为研发人员(15.4%)、销售人员(11.1%)、一线操作人员(7.2%)等。
从对企业的访谈结果也可以发现,企业比较容易招聘的人员主要为事务类、职能类人员,例如人事、行政、文员、财务等岗位人员,其专业通用性强、经验要求不高且市场人才供给充足;但是技术性强、专业性强的岗位较难招聘到合适员工。企业普遍反映,技术类人才、能够适应自动化生产等企业新要求的技能人才、新兴技术的研发人员等较难招聘。
(三)新兴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
1.新兴企业更加看重复合型人才
多家企业强调了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认为复合型人才不仅是时下紧缺型人才,更是未来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某电子商务公司表示,“线上推广人员是十分紧缺的技术人员,这些推广人员仅掌握营销知识已经远远不够,很多岗位都要求员工具备统计学、大数据处理等相关知识和技能,普通的营销人员很难满足企业需求”。某工业设计企业也明确指出,“如果学生只懂设计不懂工业,很难从事工业设计”。“有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开设了设计专业,但是学生大部分去了互联网设计企业,由于他们完全不懂产业,只会做纸面上的设计,导致产业设计人员奇缺”。虽然有些院校教师自己成立了工作室,跨专业培养学生能力,但是辐射面很小,与产业衔接不大。
2.新兴企业加深了对技术技能人才理论知识的要求
多数企业提出了具备理论知识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必要性。相比于学术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及职业院校的学生更能接受一线工作;但是企业也指出他们存在理论知识方面相对欠缺的问题。例如,两家半导体企业都提出,“在半导体行业,出现了明显的职业交融现象。由于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一线操作工人将锐减到原来的1/10,并对员工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懂得如何操作,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应对技术性较强的任务”。很多情况下,企业很难在国内找到合适的人员,对于这类既懂操作又有专业知识的员工,不得不从国外引进,大大增加了企业成本。
3.新兴企业尤其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对于发展中的新兴企业而言,技术的更新换代、组织模式的变动,都需要员工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才能适应产业的变动。此外,创新对新兴企业尤为重要,而创新更离不开员工学习能力的提升。在访谈中,企业专家也表示,职业院校的学生快速掌握新技能、新知识的能力比较弱,希望他们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而本科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强。
企业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视为员工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一旦员工具备较好的问题解决能力,其晋升机会将会增加,也会受到企业的重点培养。甚至在某些行业,员工只要能處理好生产一线问题,再具备一定的设计或软件应用技能,就可以去工程团队进行深造。
(四)新兴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式的要求
针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企业越来越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认为职业院校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不少企业提出,他们愿意与学校开展合作。通过为学生安排实习,提供培训费用、相关补贴等,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企业文化,接触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不少企业专家表示,学校之所以很难为学生提供清晰的职业发展指导,是因为很多学校教师不清楚企业现状,无法提供学生实际的发展通道。也因此,部分企业专家认为学校的课程和教材更新太慢,难以紧跟行业发展,很多学生招聘过来还需要从零培养。因此,有必要让学校多了解企业。而对于企业而言,因为新兴产业对技术工人的要求又“上了一个档次”,他们也在考虑与职业院校合作。
但是企业也提出,校企合作缺乏企业的“切入口”。企业不清楚具体怎样介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也不知道能为职业院校的课程、教材、教学提供哪些实质性帮助。正如一位企业人员表示,他们召集了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负责人,通过会议的方式向各院校提出了所需人才的要求,但是他们也很困惑,要求已经提得很明确了,怎么学校还是很难改变,学生也没有什么变化。甚至有些企业不了解哪些职业院校开设了相关专业,如何与他们建立关系。他们希望能够有更多更好的“切入口”,让他们能够参与进来。
四、研究发现
(一)新兴企业对本科学历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将逐步增长
从近几年来看,新兴企业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的人员稳步增长,大专及中专学历层次的人员略有减少;未来1~5年招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的预期比例高达70%。从新兴企业的发展走势来看,确实有必要做好高学历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储备。在未来5~10年,超过半数的新兴企业将把重心从技术研究转向技术应用,拓展生产岗位。现实状况与发展预期都突出了新兴企业对本科学历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新兴企业对中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不会弱化
从企业对不同员工学历层次的需求来看,新兴企业对各层次人才都有一定的需求。虽然对本科层次学历人才的需求会有所增加,但并不意味着中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功能就被削弱。调查显示,在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目前专科层次的运行维护人员也十分紧缺。
新兴企业充分肯定了职业院校学生的优势。他们相比于本科生,更早接触企业实践,动手能力较强,适应性强,尤其是外地生源的职校生,具有吃苦耐劳、踏实稳重的工作态度;相比于社会招聘人员,他们易于管理,服从性较好,学习能力比较强,有着较强的团队意识,比较敬业负责,具有较好的执行力。从企业对职校生的满意度来看,59.4%的企业对上海市的职校生感到满意甚至非常满意,其中对高职生的满意度为60.86%,对中职生的满意度为55.39%。由于上海市人口红利的变化,本地生源及本科以上学历学生不愿意从事一线岗位,而外地劳动力由于生活成本等原因容易变动,增加了就业不稳定性,新兴企业更加看重本市职业院校的学生。
(三)新兴企业对人才技术知识形成过程的复杂性要求不断提高
从新兴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能力需求的分析来看,新兴企业更加需要复合型人才,提高了对技术技能人才理论知识的要求,并且看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可以看出,随着智能技术在新兴产业中的应用,技术知识并没有因为机器替代人而变得更加简单,反而其形成过程变得日益复杂。
首先,工作范围的扩大拓展了技术知识的广度,也使得“复合型成为当代技能型人才能力结构的基本特征”[3]。新兴企业应用了大量的智能技术,一些技术操作不可避免地被自动化技术所取代,但是这也大大拓展了职业的覆盖范围,出现了职业的横向交融。例如,对于线上推广人员而言,随着线上统计软件的广泛应用,可以便捷迅速地完成销售数据统计,而传统的营销人员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很难胜任企业岗位要求。即使是一線工人,某些新技术的应用也要求其掌握多项工作能力,不仅要学会如何操作,还要具备图纸识别能力,完成组装工作,学会软件驱动。
其次,技术知识深度的不断拓展,加深了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理论知识的要求。智能技术简化了部分操作,促进了不同职业间的交叉融合,也促进了职业的纵向融合。例如在半导体行业中,起初,一线操作工和专业技术人员是不同的岗位;但是目前自动化生产线取代了大部分一线操作工人,现在需要的人才已经无法按照操作工和技术员划分了,因为企业要求他既懂操作也要具备专业知识。这也是为什么不少企业指出学生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应对更加复杂的工作环境。
再者,技术知识中经验知识的增加使企业尤其看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技术技能人才在技术知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有所拓展,但是无论怎样,他们的能力最终要体现在对具体任务的完成上。问题的出现无法预测,有技术问题、操作问题、生产线故障等不同类型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则需要长时间经验知识的积累。
(四)新兴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开展深度校企合作
“学校热,企业冷”在校企合作中屡见不鲜。面对新的形势,企业也希望通过多种途径参与进来。例如在半导体行业,有企业提出,半导体生产线价格昂贵,学校很难负担,而企业也难以让学生直接进入生产线学习,由于半导体行业更新换代快,可以把以前旧的生产线送给学校供学生实训使用。这只是设备提供的方面,要让企业介入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课程开发、教材设计中,还需要积极拓宽途径,创造合适的契机。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上海市新兴企业发展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新兴企业的岗位变动、技术发展对技能人才有着特有的诉求,并且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明确方向。
(一)开放性举办职业本科教育
新兴产业对本科层次人才的需求使得举办职业本科教育变得十分迫切,但是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习生态的开放性还不够”[4]。目前,我国设立的27所职业技术大学,大多为民办高职升格或独立学院合并转设而来,其职业教育属性备受质疑[5]。在保障职业本科教育质量的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丰富职业本科的办学形态。一方面,打破高职高专升格的封闭阶段,为优秀公办高职升格打通渠道,同时严格要求职业本科的办学质量,防止优质高职资源的“流变风险”[6];另一方面,通过增加学徒学位、设立技术学院等方式让高水平大学参与进来,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
(二)强化职业教育体系的稳定性
职业教育体系依然缺乏稳定性,尤其是在“比较脆弱的中等职业教育”[7],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在执行中遇到诸多现实困境。在发达地区,比如上海,虽然有源源不断的外地劳动力补给,但是没有稳定的职业教育,劳动力素质普遍难以提高,必然难以适应新兴产业的需求。
强化职业教育体系的稳定性,首先要努力提升职业院校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职业院校除了加大对设备、建筑等硬件的投资外,还要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学生为中心关注课程、教材、教学设计和教学环境。其次,打通职业教育体系的上升通道,避免“断头教育”的出现。“三校生高考”“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等多元考试评价方式,都是为了解决职校生升学途径不畅的问题,但是这些只是小范围的试点,有必要借助职教高考制度,从更大范围解决这一问题。最后,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避免盲目跟风,“贩卖”教育焦虑。职业教育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不乏优秀院校和成功案例,要加大对这些案例的推广与传播,讲好中国职教故事,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三)多样化发展职业教育办学形态
职业教育办学形态应坚持多样化的发展方向。一方面,以多元治理为理念引入其他办学主体,坚持“自由、开放、合作、多元”[8]的原则,支持民办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混合所有制办学、民间学徒制、职业培训等多种模式的发展。另一方面,单一学制层次的职业教育很难满足新兴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全国各地均出现了中高贯通、中本贯通、高本贯通、五年制职业教育等办学形态,以适应行业发展对不同层次技术人才的需求。因此,有必要从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制订合理的学制要求。
(四)坚持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为了满足新兴企业的人才需求,有必要坚持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成功的校企合作需要找到双方认同的利益结合点,通过博弈协调至均衡的动态过程[9]。新兴企业与传统企业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已经萌发了校企合作的意识,针对新兴企业的校企合作有两个“专门化”需要注意。其一,管理的专门化。有必要发展一批专门服务于校企合作的中间组织,架起学校和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在访谈中,多数企业谈到“无从下手”“不知道该如何参与”,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引导造成的。政府作为政策决策者很难照顾到校企合作中的各种“碎片化”问题[10],需要有一批专门的组织,识别企业的需求,提供全程跟踪的个性化服务。其二,内容的专门化。避免流于表面和形式,将校企合作落实到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其最根本的目的是服务于人才培养,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课程、教材、教学中来。有必要借助职业教育专家的指导,专业化引导企业专家全程介入职业院校的课程和教材开发、教师培训以及学生实习方案制订,保障校企合作的内容质量。
参 考 文 献
[1]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8年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相关统计数据[EB/OL].(2019-05-24)[2020-04-21].http://rsj.sh.gov.cn/201712333/xxgk/xxgkml/tjsj/202001/t20200119_1302865.shtml.
[2]郭秀云.上海人力资源潜力及人口成本与人口红利的变化趋势[J].科学发展,2017(3):98-106.
[3]徐国庆.确立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需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1):1-11.
[4]王兴.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目标定位与路径突破[J].职业技术教育,2020(34):6-11.
[5]李政.职业本科教育办学的困境与突破[J].中国高教研究,2021(7):103-108.
[6]瞿连贵,邵建东,韦清.走向整合:我国职业本科教育政策的发展路向[J].职业技术教育,2021(24):18-23.
[7]徐国庆.中等职业教育如何才能存在[J].职教论坛,2016(6):1.
[8]王志远,祁占勇.企业作为职业教育重要办学主体的逻辑演进与基本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21(7):36-42.
[9]俞慧刚.利益、心理与决策行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复杂利益关系的博弈整合[J].职业技术教育,2020(26):18-22.
[10]刘海菊,刘再春.校企合作机制碎片化及其治理研究——整体性治理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9(12):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