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凯特·肖邦《觉醒》中的男性人物对艾德娜觉醒的意义
2021-02-23王丽
王丽
摘要:发表于1899年的《觉醒》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最后一部小说,它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力作。小说描写了女主人公艾德娜的女性意识的觉醒。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书中的三位男性人物和艾德娜的关系,揭示了他们对艾德娜的觉醒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关键词: 凯特·肖邦; 《觉醒》; 艾德娜;男性人物
一、引言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Kate Chopin) 1851年出生于美国圣路易斯。父亲在她四岁时去世,此后她由克里奥尔(生长于西印度群岛和南美各地的欧洲人后裔)母亲的家庭抚养长大。她于1870年嫁给了奥斯卡·肖邦,一个棉花商。两人先是住在路易斯安那的新奥尔良,后又搬到一个大农场和讲法语的阿卡迪亚人住在一起。在1882她丈夫去世之后,肖邦与她的六个孩子返回圣路易斯。朋友们开始鼓励她写作,《故障》(At Fault1890)是她的第一本小说,出版的时候她已经快四十岁了。之后的主要作品,有超短篇《一双丝袜》(A Pair of SilkStocking)等,最后的一部小说《觉醒》(TheAwakening 1899),是她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这部小说讲述了年轻的已婚妇女艾德娜日益厌倦了平庸、刻板的婚姻生活,她想要打破这种令人窒息的生活,活出自我,于是开始追求人格和精神上的平等和自由,她的自由意识和性意识一步步觉醒,但是这却与当时社会男尊女卑,女人在家庭生活中永远只能顺从自己丈夫的社会道德约束格格不入,二者之间发生了激烈冲突,最终艾德娜投身大海,已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得到了永远的解脱。
在小说中,肖邦对于男女性爱的描写大胆、直白,对于女性在性欲中的感受和情绪也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极大得违背了当年的主流社会价值,因此这本书一经出版就饱受非议。当时的评论界广泛谴责其“不健康”、“不道德”,当地的出版社甚至给它贴上了“毒药”的标签。然而半个多世纪后,女权主义评论家却大力提倡和推崇这本小说,如今,《觉醒》已跻身一流小说之列,稳居美国文学经典的地位,并被评论界誉为早期女性主义的里程碑式作品。
直到现在,这部小说仍然持久地吸引着读者和评论家的青睐。书中女主人公艾德娜的“觉醒”历来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说到艾德娜的觉醒,就不得不提到书中的三个男性人物:庞蒂里耶先生、罗伯特、阿罗宾。这三个人分别是艾德娜的丈夫、恋人和情人。他们在艾德娜的觉醒道路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分别代表了一个女人情感生活的三个方面:婚姻、爱情和性的欲望。通过对这三个男人和艾德娜关系的对比和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女主人公从迷茫到坚定、从浑浑噩噩到无比清醒的觉醒之路。
二、婚姻
故事开始于19世纪末的格兰德岛,这里是附近新奥尔良富有的法国后裔喜欢的避暑胜地。故事的女主人公艾德娜正和丈夫庞蒂里耶先生以及两个孩子在这里度假,他们就住在勒布朗太太专门给度假的人们提供的小别墅里。艾德娜的丈夫,庞蒂里耶先生算得上是个成功的商人,属于当之无愧的中产阶级,虽然没有让艾德娜过上锦衣玉食的豪门生活,但是家境殷实,生活稳定富足,家里的所有家务都有佣人打理,艾德娜只需要每天把自己打扮得美丽光鲜取悦丈夫,做一个顺从乖巧的贤妻良母,这样的生活已经足够让别的女人羡慕了。虽然如此,可是艾德娜一点儿也不觉得幸福。丈夫整天忙于生意,很少有时间陪伴她,也几乎不同她交流,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情感上,艾德娜总是感到非常孤独。作为丈夫的庞蒂里耶先生认为妻子只是自己花钱娶来的私有财产,就应该对自己恭敬顺从、对家庭忠贞不渝。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男人对于女性的期望正如伍尔夫所描述的一样:男性想象世界的理想女性,即“家庭天使”(the angle in the house):“她相当惹人喜爱,有无穷的魅力,一点也不自私,在家庭生活者们难度极高的学科中出类拔萃。。。她以丈夫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她是慈爱的母亲,勤勉的主妇。因此,丈夫只把艾德娜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并没有把她看做有血有肉、有需求、有欲望的、和自己平等的有独立人格的人,所以他即便是在外面打台球也不愿意回家来陪陪妻子,哪怕是一分一秒。他习惯于下达命令,指挥妻子,而丝毫不在乎妻子的内心感受。在这样压制女性的社会环境中,在这样沉闷刻板的家庭氛围下,作为家庭主妇的艾德娜内心非常的郁闷和压抑,她也会在心里问自己,这就是自己生活的全部意义吗?她像一个双面人,过着双重生活:一方面她过着世俗规定的恭顺的贤妻良母的外在生活;另一方面她又过着经常质疑自己的内在生活。这次来到格兰德岛度假,丈夫由于生意繁忙,经常没有时间陪她,这让艾德娜有机会和一个传统的贤妻良母型的阿黛尔拉蒂诺尔以及勒布朗太太的儿子罗伯特勒布朗经常相处。通过与阿黛尔的交往,艾德娜从她身上学到了种种自由表达情感的方式,这让她从过去那种谨慎的行为与受压抑的感情和欲望中解放出来。她渐渐产生了模糊的自我意识,她要去追求独立的、自由的、拥有平等权利的自我。
可是,与之相反的是,在格兰德岛上度假的日子里,庞蒂里耶先生的举止与环境却格格不入,他对勒布伦夫人的宠物鸟尤其厌烦,这些鸟儿象征着受束缚的艾德娜。龐蒂里耶先生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和艾德娜日渐清晰地自我意识,终于因为二人长期缺乏沟通和交流凸显出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妻子从过去的恭顺贤良突然变得有思想、有主见,不但拒绝再继续已经持续六年的每周二在家中招待客人的惯例,而且还坚决的搬出了大房子住进了鸽子窝。作为丈夫,他对妻子的改变感到困惑,百思不得其解。不同的价值观和扭曲的婚姻关系,以及日渐强烈的自我意识终于促使艾德娜下决心离开这个不爱自己的男人,去寻找自我,寻找真正的幸福。所以最终她搬出豪宅,自己靠卖画谋生。从这点意义上说,艾德娜的举动是积极的,是上进的。她与庞蒂里耶先生的决裂意味着她独立自主的开始。
庞蒂里耶先生,艾德娜的丈夫——她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相反却促使她开始踏上自我意识的觉醒之路。
三、爱情
小说中的第二个男人是罗伯特,他是勒布朗太太的儿子。他从青少年时候开始就会在每年夏天选择一个不同的女性作为密友。这个夏天,艾德娜一家正好在格兰德岛度假,这次,他选择的是艾德娜。两人经常一起到海边散步、聊天,看阿黛尔做针线活,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单纯的关系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罗伯特细心周到,非常在意和关心艾德娜,他教会了艾德娜在海里游泳,在学习游泳的过程中,艾德娜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和成就感。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独立和性需求。在她内心深处,海水仿佛与罗伯特融为一体:“感受大海仿佛感受有生命的机体,它召唤人们把自己的躯体投入它那温柔、亲密的怀抱之中。”罗伯特和艾德娜很有共同语言,他们在一起经常聊得非常愉快,这对于在婚姻中痛苦压抑的艾德娜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体验,极大地满足了艾德娜的精神和感情上的需求,埃德娜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有活力了。渐渐地,他们的关系由罗伯特主动追求示爱变成了艾德娜主动地回应,这让罗伯特感到无比兴奋。那次去教堂,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到达了高潮,艾德娜彻底爱上了罗伯特。对于艾德娜来说,在遇见罗伯特之前,自己的生活仿佛蒙了一块灰色的布,一切都是那么寂寥无趣,毫无生气,可是当她遇见了罗伯特,整个世界仿佛都被点亮了,生活变得五彩缤纷、生机勃勃。自己从未在丈夫那里感受到的幸福和温暖,罗伯特都带给她了。原来爱情是这般的甜蜜,沐浴在爱河里的女人竟然可以如此的幸福。可以这样说,在艾德娜短暂的生命中,唯一的真爱就是罗伯特。他们的爱是那么纯粹、那么浪漫,激情四射、情意绵绵。罗伯特的爱情使得艾德娜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使她对未来的幸福生活充满了憧憬和渴望,也使她对于独立和自由充满了渴望。但是,好景不长,当艾德娜向罗伯特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情,并且表示希望两个人可以永远幸福的在一起时,罗伯特怯懦了,他无法面对世俗的压力,接受艾德娜的真爱,他选择了突然离开,失魂落魄的艾德娜度假结束,回到了新奥尔良,她变得郁郁寡欢,痴迷于绘画当中,有时会出门打听罗伯特的讯息,还取消了每周二下午的会客。后来罗伯特因为旧情难忘,又回到了艾德娜身边,他向艾德娜坦白了自己的感情,可是当埃德娜向他表示自己不需要任何人同意就可以和他在一起时,罗伯特再次选择了逃避,他留下来一张纸条,说:“我爱你。因为爱你,所以我以后再也不能这样做了”,然后转身离去。这让艾德娜彻底崩溃,她万念俱灰,最终投入了大海的怀抱,选择了用死亡来捍卫自己的独立,永远的解脱了。罗伯特之于艾德娜,就像是溺水的人抓住了救命的稻草,罗伯特是艾德娜生命中爱情与希望的象征,获得真爱的艾德娜再也无法回到之前麻木压抑的婚姻生活,是罗伯特的爱促使了艾德娜的进一步觉醒,但也正是因为罗伯特在世俗面前怯懦的退缩,使得艾德娜彻底失望,最终投身大海,寻求永远的安宁与解脱。
四、欲望
在艾德娜搬出豪宅、离开丈夫之后,遇到了阿罗宾,她生命中的第三个男人。阿罗宾是个花花公子,他年轻时髦,绝对是个调情高手,最大的兴趣爱好就是追求年轻貌美的女性。他早已对艾德娜的美色垂涎三尺,只是苦于没有办法接近她。终于遇到了机会,阿罗宾和艾德娜在赛场相遇,他凭借着自己的外形和高超的调情手段,大胆的主动追求艾德娜,频频向艾德娜示好。他并不是真得爱上了艾德娜,只是想要满足自己的性欲。艾德娜非常清楚这一点,当时的她离开了丈夫,自己在外独居,心爱的罗伯特刚刚离她而去,艾德娜满心空虚落寞,整日沉浸在对罗伯特深深地思念当中。正在这时,阿罗宾适时地出现了,他对艾德娜展开了疯狂的追求,艾德娜为了驱赶内心的痛苦和孤独,半推半就的接受了阿罗宾的追求,做了他的情人。但是,艾德娜心里非常清楚,她对于阿罗宾没有爱,只有肉体上的吸引,这也正如阿罗宾对她一样。他们之间没有爱情,没有精神上的默契和甜蜜,他们之间有的只是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罗伯特不在的日子里,艾德娜内心的空虚急需填补,她逐渐觉醒的性意识也期待释放。她的确从阿罗宾那里得到了莫大的兴奋和享受。肖邦的比喻戳中了这层关系的实质:“艾奇· 阿罗宾对她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然而,他的出现,他的举止,他那热情的目光,更重要的是他的嘴唇与她的手指的接触,都像兴奋剂一样,刺激了她。”在她和阿罗宾的交往中,艾德娜占据着绝对的主动权,她纵情于释放那久被压抑的身体的欲望,她的已经开始苏醒的性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推动,自此,她的觉醒也迈向了高潮。
五、结语
在《第二性》(The Second Sex)中,波伏娃指出女性的“他者”文化身份“不是生成的,而是形成的”。男女两极分化是人类文明沉淀而成的某种具有稳定性,能够自我复制的社会规范,女性在少女、青年女性、妻子、母亲等不同的身份中都遭受到父权文化的歧视。在这种歧视和压制下,《觉醒》中的女主公艾德娜在婚姻生活中不得不顺从丈夫的意志、甚至被孩子所束缚。天生就有些叛逆的她不愿屈从世俗的安排,在遇到了真爱罗伯特之后,勇敢的追求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但是罗伯特的懦弱和退缩却击碎了她对于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期望,在伤心之余,做了花花公子阿罗宾的情人。纵观艾德娜生命中先后出现的这三个男人,都对于艾德娜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浑浑噩噩到开始觉醒,再到最后希望破灭,投身大海,艾德娜最终已结束生命的惨烈方式捍卫了自己的觉醒,得到了永远的解脱和安宁。这种与世俗和命运抗争的决心,时至今日,依然为我们带来深刻的思考,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Chopin, K. The Awakening [M]. New York Norton, 1976.
[2] Martin, Wendy. New essays on The Awakening [M].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3 ] 凱特·肖邦.觉醒[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 金莉,秦亚青.美国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106
[5] 刘海平,王守仁.美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 西蒙·波伏娃. 第二性[M].由晓宜,张亚莉译. 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 1988.
[7] 王燕.凯特·肖邦《觉醒》中男性人物的象征意义[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8).
[8] 闫晓茹.为自由而死———埃德娜觉醒历程探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