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2021-02-23杨昕
杨昕
摘要:《管理学基础》是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本门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是全面贯彻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管理学基础》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改革实践中,研究了《管理学基础》课程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的意义、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管理学基础;思政;途径;意义
1. 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管理学基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是经管类学生学习管理学理论体系的基石,是经管类毕业生进入社会为企业组织服务的能力基础。
2.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2.1 将课程思政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就是把知识和价值结合起来育人的过程。高校在履行培养人才的职责时,应始终以育人为核心,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筑牢基础。要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团队不仅讲授专业知识,而且以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学中的意义、应用和价值。增强学生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2 知识点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融合
管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学科。在实践中,它同时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在管理思想发展史讲解中,结合我国的管理思想史。从东西方管理学诞生起点的不同,即西方的管理学思想诞生于古希腊、古埃及,而东方的管理学思想诞生于春秋战国。从各自的自然、历史、政治差异说明管理思想发展走向差异的原因。在管理思想演进的过程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性,独立性,民族性,时代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2.3 知识点与现代伦理道德的融合
在《管理学基础》的知识的讲解中,始终贯穿在探讨管理方法之中的,就是人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人是主观意识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管理归根到底是人的管理,现代管理理论都以人性假设为前提,不同的人性假设在实践中体现为各种不同的管理观念和管理行为。而无论人是理性还是感性的,人的行为总是遵守着社会的伦理道德。对于伦理道德的遵守,既是人为了谋求社会共赢合作、谋求分工提高效率的理性选择,也是人为了追求社会认同、追求合群融入的感性诉求。因此对于人性的正确、深刻认识和理解之于管理效果好坏、管理成败的意义就十分重要。
2.4 知识点与个人人生规划的融合
管理人生,管理个人的日常行动也是管理。《管理学基础》这门课往往开设在大一年级,此时的学生刚刚成年,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对于社会、专业、职场的认知还有限。因此他们的未来发展方向还有万种的可能,而道格拉斯·诺斯的路径依赖理论表明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及未来选择的可能性。惯性的力量会引发好的或者坏的路径,从而进入良性的或恶性的循环。以此启发学生要慎重的对待自己的每一次选择,因为人生的每一个选择都对于未来将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在决定时,就应该多做思考,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目前每一个需要进行的决策。
2.5 重构《管理学基础》课程内容
现有的管理学教材基本上是基于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的管理五项职能体系编写的,即管理活动具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5项职能,并对之进行分析。课程的内容以专业知识的脉络为主,缺乏思政教育的脉络。因此,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管理学基础》的课程教学应重构为两条主线。一条是明线,即企业管理学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另一条是暗线,即在专业知识教育中有机植入思政元素,着力发挥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
3. 实现《管理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策略
3.1 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
管理学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包含人才培养的多个方面,从事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教师更应当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管理学教师应该有立德树人的使命感,爱岗敬业,发挥自身为人师表的作用。这就要求《管理学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不仅掌握管理学的专业知识;更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的社会主义道德观等育人理论。
3.2 注重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
在推进专业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专业教师要充分把握“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点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要避免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的分离,两者各说各话,学生感觉思政内容突兀。首先在备课的过程中,内化课程思政的内涵,深挖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的联系;最后要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精准植入思政点。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思政元素的讲解过于思政化而偏离了最初确定的课程教学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关系,就像“盐”与“汤”的关系。盐和水只有比例恰当了,汤里的食材入味了,汤才能是一碗好汤。
3.3 改革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管理学“课程思政”改革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以强化课程课堂教學过程中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为核心,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目的。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除了传统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外,应当同时加入素质目标和思政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求融入到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思政水平。科学系统地设计德育教学路径,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将管理学与思政课知识点进行融合提炼。
3.4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实施
《管理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该课程教学的迫切要求,学生对于管理学理论知识的实践,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管理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对于管理学理论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的现实价值与实际意义有更深入的领会和认识。鼓励学生去熟悉的企业进行实践观摩实习。分析企业选择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的原因,应用这些管理理论对于企业管理的价值。
4. 结论
《管理学基础》这门课作为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底层逻辑思维的建立有着巨大的影响。只有在课程中不断挖掘思政元素、研究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才能在保证课程专业知识教学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地培养新时代的综合性人才的目标。从而解决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郑小飞,崔畅丹. 高职“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与方法探微[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71-74.
[2]尚力强,王智庆. 高校专业课教学中的“课程思政”——以“管理学”课程为例[J]. 西部素质教育,2019(21):29-30.
[3]徐树. 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J]. 现代经济信息,2018(22):413.
[4]赵雅萍,蒋世杰,杨立心,杜东巍. 《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 国际公关,2019(09):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