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如何破茧:回归儿童的幼儿园课程
2021-02-23金香君
金香君
摘要:儿童在成长中破灭,在破灭中成长。教育对儿童的成长有抑制性的作用,教育使儿童难以自主成长;幼儿园教学的具体化和程序化禁锢了儿童的天性和人性。由于幼儿园课程对于幼儿是一种启蒙性的教育经验,具有向儿童传递文化,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功能。为此,推动幼儿园课程回归儿童文化,唤醒幼儿园课程自身文化意识,构建面向儿童未来的幼儿园课程,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儿童成长;儿童文化;幼儿园课程
一、教育的抑制性与儿童的成长
教育在发掘儿童的人性的同时也在淹没儿童的天性。儿童走出家庭,在学校中面临更复杂的关系。家庭由先前的发挥教育功能的主要场所转变为儿童分享、传达、反馈学校生活的中转站,儿童看似走出了家庭,但事实是最终还是回到了家庭,家庭成为学校教育必须经过的一个环节,因为儿童往往会将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告知家庭,家庭也由此窥见儿童在学校中的种种关系和现状。学校的特点在于将同龄儿童聚集到一起实施有计划的安排,这些安排充斥着儿童的日常生活以至儿童将学校视为接受教育的关键机构,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由此被儿童的意识主动割裂,家庭教育功能也逐渐削弱,这也是学校教育专门化、制度化的结果。学校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以社会需要为旗号,光明正大地抑制儿童发展,儿童对游戏、活动、假期、田野的向往和渴望反映出学校强有效的束缚力。
儿童教育的使命不仅在于引导儿童自然天性的发展,还在于承认教育的抑制性,教育和宗教的共同之处是两者都将统一的理念传授给受教育者或信徒,儿童无法基于自身的发展选择适宜的理念,儿童教育自然也就易于徒劳了。在幼儿园,幼儿园课程是为了实现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而存在,儿童的健康成长必然需要儿童文化的滋养和浸润,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制定与实施都必须要回归儿童文化,以保证为儿童提供有益于其生长的文化土壤。
二、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破灭
儿童的破灭始于儿童进入程序化和具体化的教育体系。儿童在家庭生活中做着想做的事,这是自由幸福的,因为兴趣和欲望有机会得到满足,尽管这些兴趣和欲望在成人眼里微不足道。然而随着儿童逐渐长大成人,他们对没有实际可见的成就和结果的活动会失去兴趣。与此同时,家庭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儿童以满足儿童的兴趣需要,儿童开始对兴趣感到迷失,对家庭赋予的兴趣感到不知所措但是仍然会言听计从,尽管在成人眼里儿童的顺从是一个良好的教育开端。
儿童的破灭伴随在受教育的成长过程中。在未离开家庭之前,儿童始终处于被保护的狀态,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下成长。进入学校后,他便面临着诸多风险,外部风险如被欺凌孤立。内部风险则是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消退。儿童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往往因为父母的呵护而停滞不前,儿童在成人的观念中是被保护的对象。家庭和学校有能力帮助儿童解决遇到的外在阻碍,但是无法帮助儿童摆脱精神的桎梏。儿童是否具备坚韧性品质关系着其在成长过程中能否以正确、乐观的态度面对挫折,战胜困难,能否塑造起健康的心理状态,摆脱心理问题的干扰。此外,众多学科、作业对儿童想象力进行了围堵,同时,科技的发展和科幻的繁荣进一步禁锢了儿童的想象,儿童想象力的金属化是科技飞速发展与儿童自然发展之间难以调和的结果。科幻的登场导致大量儿童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物一拥而入,占据儿童的想象、探索空间,看似超前的视觉画面实际上抹杀了儿童的想象力,这些先入为主的事物侵占了儿童的头脑,外界事物对于儿童而言失去了被想象的权利,儿童因此难以成为一个有趣的人。纵然教育过程充斥着大量的活动,儿童的创造力仍旧得不到理想的发展,因为这些活动和学科、作业一样,都是依照施教者的要求和目的进行的,当活动开始时甚至开始前,它的结果已经被设定好了。换言之,儿童的活动是局限于既定计划而非真正自由的,儿童无法在自然状态下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因此,想要创造力飞出牢笼之外必须先解除禁锢儿童精神的枷锁。
三、教育救赎:回归儿童的课程
成长是原道,是自然之道,即使不加任何干预成长依旧会进行,然而不加任何干预的成长更有走向破灭的可能。儿童心智的是未成熟的,因此儿童的成长需要引导,引导的过程即教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寄希望于改变幼儿园课程,回归儿童文化本身,让幼儿园教育能帮助儿童实现自我的成长。在幼儿园课程回归儿童文化的道路上,课程目标的确定必须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切身需要,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为课程的回归指明方向。只有回归儿童切身需要,幼儿园课程才能抛弃过分追求知识增长的片面性,回归儿童情感体验,适宜儿童整体发展,推动儿童幸福成长。
幼儿园课程若要回归儿童,要得让儿童发展成为“完整的人”。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更不是预备中的成人,儿童是独立的个体,具有自主性和整体性。儿童的世界是主客一致的整体混沌的世界,儿童的感知是情感与动作相结合下的感知,儿童的文化是在大千世界的交融下所产生的文化。因此,儿童的需要是丰富多样而又五彩斑斓的,我们不能让成人的专业化和科学化禁锢了儿童的广泛性和全面性,相反地,我们需要促进儿童全人性的发展。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设定要扬弃提高儿童认知能力的片面严格要求,多多平衡各领域下儿童经验的增长,实现儿童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均衡发展。我们在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的时候,既要符合总的课程目标要求,又能够及时发现每个儿童身上的闪光点从而形成具有一定层次性和差异性的课程目标,实现幼儿园课程目标真正的“适宜性”,让每个儿童在课程中都有所收获,得到成长,成为“完整的人”。
参考文献:
[1]曹永国.想象力与孩童精神世界的濡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16(01):34-40.
[2]常丽丽,郭芬云.建构回归儿童生活的学前课程[J].学前教育研究,2007(Z1):64-67.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陶志琼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206.
[4]胡恒波,霍力岩.加拿大学前儿童坚韧性品质家庭培养及启示——以安大略省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17,39(05):97-104.
[5]朱宁波.试析现象学视野中的回归儿童生活世界[J].教育科学,2006(05):43-45.
[6]张娜,陈佑清.现代儿童观及其对学前教育课程设计的意义[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03):9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