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频脉冲治疗仪对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的效果
2021-02-22天津市和平区南营门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天津300052
天津市和平区南营门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天津 300052)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在为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康复治疗的过程中中频脉冲治疗仪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次实验研究的对象为98例在本院接受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的患者,根据双色球1:1分组法将患者分为人数相同的甲组(例数:49例,治疗方法:常规康复治疗+中频脉冲治疗仪)与乙组(例数:49例,治疗方法:常规康复治疗)。结果: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甲组患者明显高于乙组患者,P<0.05。统计学分析甲组与乙组患者肢体功能后发现,治疗前甲组、乙组患者上肢、下肢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甲组、乙组患者上肢、下肢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甲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下肢行走能力以及生活质量均与乙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为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康复治疗的过程中,中频脉冲治疗仪有助于患者高质量的生存与生活。
脑卒中属于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同时也是较为常见急性疾病之一,导致其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脑血管破裂或者是堵塞所引起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而造成的脑组织损伤,具有着相对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1],同时因为脑卒中患者发病后会出现脑实质神经细胞损害,因此,患者运动、语言、认知以及感觉等多种功能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损害,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运动功能障碍,大多数患者均存在偏瘫的情况,加重了患者的病情,影响着患者的生活水平与质量[2]。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明显降低,如何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表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让其更加快速的回归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在为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注重对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而常规康复治疗方法的效果并不能满足患者的实际治疗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找到更为理想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3]。本次实验研究的对象为98例在本院接受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的患者,分析了在为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康复治疗的过程中中频脉冲治疗仪的临床应用效果,现做如下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实验研究98例对象的纳入时间为2017年6月~2019年12月,均为在本院接受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的患者,根据双色球1:1分组法将患者分为人数相同的甲组(n=49)与乙组(n=49)。甲组中男、女患者例数分别为29例、20例,年龄区间44~83岁,平均(62.4±3.9)岁,病程区间7d~5个月,平均(2.14±0.32)个月;乙组中男、女患者例数分别为27例、22例,年龄区间44~80岁,平均(61.9±4.2)岁,病程区间7d~4个月,平均(1.94±0.56)个月。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与病程后发现,甲组与乙组患者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患者符合《中国脑血管防治指南》中有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经过磁共振与CT确诊;患者临床资料完整且治疗依从性较好。
排除标准:6个月内有手术或外伤史的患者;存在心肝肾等功能障碍的患者;合并存在其他颅脑病变的患者;存在精神和意识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1.2.1 乙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方法如下:首先,协助患者完成仰卧位、侧卧位等体位的转换,每2h一次。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协助其行被动四肢功能训练和关节被动训练,在这一过程中动作要缓慢,如果患者出现疼痛感则应该立即停止训练。然后,应该行四肢关节主动训练,并在患者康复达到一定程度后实施坐位或跪位的坐立平衡训练。最后,护理人员要在患者肌肉力量达到3级后行下床行走、站立训练,并以患者感觉疼痛为限度,并运用木钉、球以及滚筒等辅助工具对患者的上肢功能进行训练,运用平衡杆训练患者肢体平衡感,增加下肢肌肉的力量。
1.2.2 甲组患者的治疗方案为常规康复治疗+中频脉冲治疗仪。常规康复治疗方法与乙组患者相同,中频脉冲治疗仪的治疗方法如下:首先,应该设置治疗过程中的相关参数,脉宽20ms、50Hz,温度为42°C,操作前应该对患者治疗部位的皮肤情况进行评估,并协助患者选择舒适的平卧体位。之后,应该暴露患者治疗部位的皮肤,选择2组通路和4个大小为10.0cm×7.2cm的电极板,将导电胶涂在电极板上,并将其用弹力绷带固定于患者偏瘫侧上肢腕伸肌、肱二头肌以及下肢股二头肌肌腹与胫骨前肌等位置,以防脱落情况的出现,同时电极与皮肤之间应该用浸湿的衬垫隔离。最后,开始为患者提供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强度以可以刺激局部肌肉收缩且患者能够耐受为最佳,每次的治疗时间在20min,每天治疗2次,连续治疗时间为1个月。
1.3 评价指标
本研究两组患者观察、评价指标分别为治疗效果、治疗后前后肢体功能、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下肢行走能力以及生活质量。
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患者神经、运动、生活功能均显著改善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神经、运动、生活功能有所好转为改善;治疗后患者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变化为无效。
肢体功能借助Fugl-Meyer评分法[4]实施测定,上肢评价内容包括肘关节屈曲、上肢反射运动等33项,评分最高分为66分;下肢评价内容包括踝背屈、膝关节屈曲等17项,评分最高分为34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上肢、下肢功能恢复越理想。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肢体功能分析比较(分)
神经功能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价量表[5]评价,评分介于0~20分之间,患者得分越高则表示其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神经功能恢复越不理想。
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6]测定,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如厕、穿衣、修饰和吃饭等10项内容,最高分为100分,患者评分越高表示其日常生活能力越理想。
下肢行走能力采用FAC量表进行评价,其评分范围介于0~5分之间,评分越高则表示患者的行走能力越强。
生活质量运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评价,主要包括活动能力、语言能力、家庭角色以及精力等14项评价内容,最高分为70分,评分与患者的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完成数据的处理、分析,数据表示方法为%与(±s),检验方法分别为χ2与t,如果P<0.05则表示统计学差异显著。
2.结果
2.1 治疗有效率比较
甲组有49例患者,其治疗有效、改善、无效的例数分别为29例、19例、1例,治疗有效率为98.0%;乙组有49例患者,其治疗有效、改善、无效的例数分别为26例、16例、7例,治疗有效率为85.7%,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甲组患者明显高于乙组患者,P<0.05。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肢体功能分析比较
统计学分析甲组与乙组患者肢体功能后发现,治疗前甲组、乙组患者上肢、下肢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甲组、乙组患者上肢、下肢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分析比较
治疗后,甲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下肢行走能力以及生活质量均与乙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下肢行走能力以及生活质量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分析比较(分)
3.讨论
脑卒中是目前影响和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一种常见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病后不仅仅会出现各种临床症状与体征,同时,还会导致患者出现神经功能、语言功能以及运动功能障碍,造成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和肢体偏瘫,影响着患者的工作与生活。脑卒中偏瘫是脑卒中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肢体活动以及行走、生活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在医学模式不断转变的今天,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从单纯治疗向治疗与康复相结合的方式所转变,脑卒中偏瘫患者得到了更加高效的治疗。
在为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为康复治疗,其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但是其治疗效果有限,并无法满足医学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实际治疗需求。中频脉冲治疗仪是一种先进的治疗设备,其治疗的基本原理就是中频电流的利用,中频电流是由低频调制而成的,将中频电流刺激作用于患者的皮肤上可以达到促进患者肌肉震颤的目的,促进了触压觉粗纤维兴奋的传导,可以抑制T细胞的活动,有助于减少疼痛冲动的传递,达到了肌肉收缩与锻炼的目的,提高了患者平滑肌张力,解除了肌肉痉挛,恢复了患者的肢体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了患者血液循环,改善了患者的营养代谢。由此可见,在为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中频脉冲治疗仪可以达到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调整了患者的身体状态并促进了其肢体功能的恢复。统计学分析后可知,甲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后肢体功能、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下肢行走能力以及生活质量与乙组患者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为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康复治疗的过程中,中频脉冲治疗仪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的运用有助于患者上肢、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提高了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与下肢行走能力,有助于患者高质量的生存与生活,获得了相对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