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科学
——玩出音乐的科学味道

2021-02-22家庭实验室全国学校联盟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长号传导乐器

■家庭实验室全国学校联盟 陈 耀

楔子

音乐科学,是我们家庭实验室项目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课程群,指的是利用音乐素材,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项目化学习和家庭实验。

音乐科学的学术基础是阳明心学所提倡的格物致知等理念。学生们只有明白学习内容的前因后果,明白背后的基本逻辑,才能更好地学习。在音乐素养培养方面,谈起格物致知,一定少不了科学教育的助推。

在音乐教育方面,器乐是被资本绑架的一个门类。近几年,青少年学器乐成了一种风尚,要是不掌握一种以上的乐器,家长们总觉得掉队了,这种焦虑感由少数家庭最终传递到整个社会。但是我们看看有多少学乐器的孩子是真正发自内心喜爱音乐的?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经常看到周围很多父母逼着孩子弹钢琴练小提琴等等乐器,而闹得家庭鸡飞狗跳的。据我观察,很多不喜欢音乐的孩子,本来是可以去喜欢音乐的,只是引导方法不恰当。

用科学的方式去研究音乐,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在家庭实验室的项目学习中,涉及音乐的探索内容是很多的,这些素材取材方便,适合小朋友们作研究。比如用几个玻璃啤酒瓶装不同量的水,经过敲击出来美妙的音乐;用多根橡皮筋架起来,利用控制松紧,可以弹出好听的音乐。

孩子的音乐素养和科学素养,在这些项目研究中得到融会贯通。音乐的基础是声音,声音是很重要的一个科学研究领域,同时声音本身也是一种物质,所以说科学为音乐素养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上的基础。

No.1音乐科学——为音乐而痴迷

以上观点,是我作为一名热爱音乐的科学老师亲身经历的感悟。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我对音乐是怀有深深的敬意的。小时候,我生活在农村,当时乡村学校的音乐课,让我无聊得只想逃课。我对音乐的兴趣,是在农田里做农活时培养的。那个时候拖着瘦弱的身体跟着父母干农活时,为了给我们打气,父亲经常会吹起悠扬的口哨,歌曲的旋律会回荡在乡野之间,特别美好。慢慢地,我开始模仿,我自己也学会了吹口哨。口哨是一门技术活儿,需要气流的快慢,和嘴唇的松紧密切配合着,这里面也有很多科学道理,我到初中的物理课上,突然顿悟过来,原来不知不觉间已经学了那么多科学知识。后来师范里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终身迷恋上了交响音乐。

师范二年级的时候,学校要招收管乐团成员。我第一个就冲过去报名了,我想凭我的热爱,应该会被录取的。面试的时候,报名了小号和长号,老师让我用酒精擦拭了号嘴,然后试音。没想到,没吹出声音来!我落选了,理由是我的嘴型太大了,无法吹管乐,我觉得这是强盗逻辑。

此后,每当清晨听到管乐团的训练声音,我就从寝室跑到楼下,去看他们训练。终于有一天,乐队的老师被我感动了,从仓库里拿出一把破烂的中音长号,告诉我伸缩管放水钮脱落了,需要贴上胶带,因为伸缩管在吹奏过程中水蒸汽遇冷会变成水珠,所以只能撕开胶带纸将管子里的水排出来,排好水,结束,再将胶带贴回去,堵住管子,才能正常发音。这个现象其实就是水的三态变化。由此可见科学真的是无孔不入。而且长号也是声音科学中最形象的演示实验器材——长号又称拉管,它通过滑管来改变号身的长度和基音的音高,管子越长声音越低,管子越短声音越高。今天的小孩,要是不懂音高变化,去吹几下长号,就马上能明白。

当年,因为来之不易的机会,我比乐团里任何人都要努力,因为担心嘴型太大,害怕突然有一天老师说你不用来了。就这样一直到师范毕业,老师也没有赶我走,而且我还成了乐团的主力队员。所以,嘴型太大,就不能吹管乐的理论,是个悖论。因为,我偷偷练习小号,小号演奏得也不差。

后来,我在乡村学校工作的10年,我把学校广播室蒙着厚厚灰尘的乐器擦洗干净了,带孩子们探究这些乐器是如何发声的,每天第一个到学校带领乡村的孩子们吹小军号,这支乡村军乐队,经过不懈努力,还配上了长号、低音号等。我能感受到,音乐给了所有孩子一种简单的快乐,我们的训练首先是让他们观察乐器的发声原理,其次才是吹奏乐曲。

10年后,到了城市里的学校,突然发现,音乐教育有点变味了。很多学乐器的孩子,基本上是为了考级啥的才去学习的。因为自己喜欢,而主动去学习的孩子实在少见。

No.2家庭实验室中的音乐

尽管不再接触管乐团的训练,但是我们的家庭实验室项目研究中,乐器经常会成为科学学习的材料。在我们温州当地有一种曲艺艺术,叫做温州鼓词,演员弹奏着弦琴,配合温州方言的唱腔,进行表演。老一代人特别喜欢这种表演艺术,但是小孩子对这种艺术是很排斥的。为了能够让他们也喜欢传统艺术,我们团队设计了这个“温州鼓词”家庭实验引导课程。采用3人一组的项目小组,让他们设计制作温州鼓词琴,这种琴弦是用牛筋做的,现在很难买到这种材料了,就用古筝的弦来代替。小朋友们用钉子把木板做成简单的架子,再把琴弦固定在上面,琴弦底下放上滑块进行调音。调音的技术难度真是很大,需要经过无数次艰苦的尝试才能完成。整个项目周期需要3个月时间,这个过程中,原先不喜欢音乐的一些男生,都迷恋上了演奏弦琴。

因为这种大项目研究很消耗时间,对于普及音乐科学不利,后来,我们就设计了一系列的比较容易的项目研究,基本上在数小时之内就能完成的项目研究活动。最典型的案例,应该是留声机的秘密。小朋友们拿着一张张黑胶唱片,非常好奇,这些东西市面上很少看到了。一排留声机放在桌子上,他们将不同的黑胶唱片放在留声机上,唱针接触黑胶片的瞬间,美妙的音乐就传出来了,而且不同的档位,转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转得越快声音越高,转得越慢声音就越低沉,这又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就直接指向“振动越快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的科学原理。再后面还要用A3纸做一个大喇叭,喇叭尾部贴上一根大头针,轻轻放在黑胶上,声音就能通过大头针还原出来,并从纸喇叭中传出声音来,数个小时的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

“双减”政策,应该是期待孩子们出现这样的一种精神状态的,孩子们不再是因为压力而去学习,而是为了兴趣去探究。兴趣的加持下,学习不再是负担和沉重的压力,开心的愉悦的状态下,再多的学习任务都是快乐的。

No.3音乐科学课——向人类文明致敬

家庭实验室学习任务,是基于家庭和校外的研究,相当于是“精神大餐”,基本上一个学期能够有几次这样的项目研究任务就足够了,一方面操作难度还是比较大的,需要充分进行准备,另外一方面,也不能让孩子们任务太多,而失去新鲜感。

因此,需要有“精神大餐”,我们也需要“家常菜”,所以在音乐科学的课程体系中,我们还有一类40分钟就能完成的课型,就是——普通音乐科学课。在四年级的一个案例中,我们根据国家课程——《科学》“耳朵构造”的内容,设计了“贝多芬与命运”等课程。贝多芬早年是用耳朵听声音的,晚年是用牙齿听声音。他用特殊的拐杖一端抵住钢琴发音的地方,另一端则用牙齿咬住,这么一来他就能听到钢琴的声音,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他的《命运交响曲》,据说就是利用骨传导听到声音的。

可是如何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骨传导呢?

我们给孩子们演示了一款骨传导耳机,这种耳机目前普及率不是很高,通过与普通耳机的结构对比,孩子们很好奇怎么会有这么好玩的耳机。用现代科技,演示了骨传导的基本原理之后,我们没有直接揭示原理,而是给大家分发了竹质的水果叉,让他们将皮筋挂在叉子上,叉子用牙齿轻轻咬着,拨动皮筋听听声音的变化,随着皮筋松紧程度的变化,牙齿上居然传来了美妙的声音,他们惊叫说:这声音绝对不是通过骨膜传导的!如何验证这声音就是从骨头上传递的呢?这节课上就让他们去探究这个问题,最后当《命运交响曲》响起的时候,开始讲述贝多芬创作“命运”的故事,那一刻,我相信每个人都似乎穿越到了贝多芬的面前,倾听着他对命运的表达……

关于这样的常规音乐科学课,我们还开发了很多很多。

音乐是人类精神的财富,希望人们多去推动音乐的传播,但是不能让音乐被名利场所绑架,而失去音乐本来的样子。

猜你喜欢

长号传导乐器
学乐器
《思考心电图之178》答案
解析长号的表演方法及情感表达
你好,长号
乐器
充分发挥银行在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鉴赏
骨传导自行车头盔
长号号嘴的练习方法与演奏中的应用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