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教学应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
2021-02-22杨燕
杨燕
摘要: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加强学生对语文文化知识的美好体验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学习语文知识的习惯。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摒弃以往灌输式课堂教学的方式,创新以互动式教学方法,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形式和内容。首先通过不断地设置课堂问题,以研究型学习的方式加强课堂交流机制。其次通过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教学,为学生提供可以自由交流的互动环境。最后灵活结合实践教学活动,活跃语文课堂教学气氛,增加在互动交流中学习的形式。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初中语文;策略研究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严格把握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以互动式教学的方式带动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体在欣赏和学习语文知识时,获得更加美好的学习体验感。语文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要充分研究新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活跃、宽松以及愉快的教学环境,将语文知识以学生最能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加强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机会,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
一、通过合理设置问题,增加学生交流互动机会
在实际语文课堂的教学中,通过教师提问,鼓励学生进行回答的方式,能够真正的带动起学生对语文课堂参与的程度。语文教师在提问时,要选择适当难度的问题,既能够切实的引发学生的思考,又能够让学生有发挥主观思考的余地,以便更加良好的带动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教师的提问,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我本节课堂教师讲解的内容重点,提高对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推动语文课堂朝着教师预期的方向更好的发展,加强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回忆我的母亲》的课堂内容时,语文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首先让学生回答“你印象中的母亲是什么样子的”“你对母亲感觉最愧疚的事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发言,在课堂一开始提高学生对本节课堂学习的兴趣,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接下来教师同样采取一边讲解内容一边提问的方式,在加强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力,加强课堂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分组进行语文教学,创建课堂交流互动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通过结合对以往教学经验的总结,结合创新型的教学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增加分组教学的模式,有利于打造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让语文知识可以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传递。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对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扭转了以往对语文课堂的观念,认识到语文课堂学习的趣味,从而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接下来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语文学习架构。
例如,在教学《三峡》的教材内容时,首先教师以前后桌四人为一组的分组模式,让学生首先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对本节课文进行自主学习。接下来教师通过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零度本节的阅读内容,加强了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形式。最后教师进行统筹讲解,让学生进行更加系统的学习,帮助学生进行查漏补缺。在本节课堂教学中,通过分组教学的形式能够有效的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可以更加积极、投入的开展高效的语文知识学习。
三、采用實践教学形式,加强学生课堂交流互动
相比较在课堂上单纯的听讲模式,学生更喜欢以互动的方式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不断的帮助学生通过组织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参与的力度,促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学习的主人。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将语文知识变得生动起来,有利于教师更加灵活的开展教学活动,提高了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学生通过在有趣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可以有效的放松身心,从而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增强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体验感。
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的课堂内容时,教师让学生扮演教学内容中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高效的进行本节语文课堂内容的学习。角色扮演的实践教学活动富有趣味性,学生在参与这一活动当中,为了更好的表现自己,学生更加自主的研读和学习文章内容,以便加强对文章故事中情感的把握。通过有趣的情景还原,让学生可以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提高学生在本节课堂学习的美好体验,在加强了学生在本节课堂学习中互动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知识的掌握水平。
总而言之,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极大的带动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加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对待语文学科学习的态度。这要求语文教师通过合理创建问题,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探究的兴趣,加强学生主动发言的机会。通过在课堂中采用分组教学形式,建立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学习的模式,加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当中,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体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严宇婷.互动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21(39):111.
[2]胡迎春.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互动教学法的运用[J].甘肃教育,2021(18):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