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构建策略
2021-02-22李美珍
李美珍
摘要: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证明,生态课堂的有效构建,对于学生的知识建构与能力发展会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同时,从长远角度来看,在生态课堂模式中,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因此,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生态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策略
简单来说,生态课堂主要是指对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要素进行紧密融合,从而达到一种相对协调状态的课堂形态。在生态课堂中,更加关注学生的求知意识和意愿,也更加尊重学生的实际需求。所以在生态课堂的构建中,需要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而真正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有机统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准确理解生态课堂的内涵,并以此为基础实施具体的教学手段。这样一来,可以逐步达到理想的课堂状态,从而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
1.合理创设情境,优化课堂氛围
生态课堂的构建首先表现在课堂氛围上。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更加习惯于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模式,所以容易导致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基于这一要求,教师可以尝试将情境教学的手段应用于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创设不同形式的教学情境。通常来讲,教学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以一种趣味性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营造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
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从岛上、海滩、海底、海面这几个角度对西沙群岛的物产丰富、风景优美进行了描写。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直接引导学生学习文本内容,而是利用一段多媒体视频创设了相应的教学情境。这段视频出自于一段与西沙群岛有关的纪录片。在视频中,镜头按照一定的顺序对西沙群岛的景色进行了全面的记录。除了直观的画面之外,视频中也加入了生动的讲解与优美的背景音乐。利用这段视频,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使学生的情绪受到了感染。之后,我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对视频中展示的西沙群岛的景色进行描述。接着,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同样对西沙群岛进行了描写,那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作者眼中的西沙群岛和同学们眼中的西沙群岛有怎样的不同”。最终,通过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文本的学习热情。由此可见,在生态课堂的构建中,合理创设情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2.尊重学生主体,引导自主探究
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生态课堂更加强调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更加尊重学生,并着重突出学生的个性特征,以此来使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基于这一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并在此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性的知识探究活动。同时,还可以尝试利用问题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取得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
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第二课时为例,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了自主性的文本探究。同时,为了对学生的探究思路进行适当的点拨,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了以下问题:(1)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屋?为什么老屋准备倒下去?(2)有哪些动物遇到了困难?老屋每一次遇到有困难的动物时是怎样做的?(3)你认为老屋会倒下吗?为什么?(4)如果你是老屋,帮助了这么多有困难的人之后,你的心里会怎样想呢?又会怎样做呢?然后,学生根据此前对文本的理解围绕问题进行了思考。同时,根据问题反思的结果,学生对本文内容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究。最终,通过这种方式,不但使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避免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偏离文本主线,从而使学生在由浅入深的思考中产生了比较深刻的知识理解。
3.丰富语文活动,促进多元感知
尽管语文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载体,但如果将学习活动局限于单一的文本解读中,容易对最终的学习效果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因此,在生态课堂的构建中,教师可以尝试组织一些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以此来促進学生的多元感知。
以《小英雄雨来(节选)》为例,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学生初步体会了雨来身上蕴含的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感悟,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角色扮演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学生需要根据课文中的故事改编一个舞台剧。通过这种方式,课文中的人物不再是故事中的角色,而是变成了自己非常熟悉的同学。同时,在真实的表演环境当中,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切身感受。最终,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思想主旨以及雨来的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总之,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生态课堂逐渐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应该在准确理解生态课堂理念的基础上实施具体的教学手段,以此来逐步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杨书壮.浅谈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构建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上旬),2017,(12):81.
[2]范建添.试谈如何创建小学语文生态课堂[J].语文课内外,2017,(3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