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叙述特点的深度阅读方法探析

2021-02-21崔秀娟

语文教学之友 2021年1期
关键词:叙述视角深度阅读

摘要: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注重聚焦学生的思维,进行深度阅读。阅读中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关注文本的特点,从“读得懂”到“懂得读”,从一篇文章到一类文章的阅读,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关注叙述特点,进行深度阅读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叙述特点;叙述视角;深度阅读

在具体的作品中,作者采用不同的叙述方式会产生不一样的表达效果。作者通过不同的叙述语言、采取不同的角度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而每一个人观察的角度不同,故而进入文本的视野情境也会大不相同,所以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关注文本的叙述方式,与作品、作者展开深层的对话。在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仅仅关注文本的内容、情感、主旨,很少从叙述特点的角度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有的教师解读文本时仅仅关注文体、语言特点,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维僵化,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很难形成。笔者从文本叙述特点的角度,结合文本内容,紧扣学生阅读实际,进行深度阅读,提升其阅读思辨性。

一、比较辨析,深刻理解文本

新课标强调:“发展学生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在文本解读辨析中引导学生深度思维。”这就要求学生在深度阅读中学会紧扣文本,进行比较辨析,从而深刻体会作品的意蕴。

首先,比较辨析叙述特点,深入文本。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叙述特点,进行前后对比辨析,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深入思考。比如,学习《琵琶行》一诗,有的教师仅关注文本中对音乐的描写,对文本的叙述方式很少关注。笔者执教时有意识地关注这首诗的叙事特点,发现《琵琶行》中的序与诗的叙事特点存在很大的差异,由此笔者提出问题:“序和诗的叙事特点有何差异?”辨析序言的脉络和诗歌脉络的差异性。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绘制出了以下脉络:(1)序的脉络:江头送客——闻琵琶曲——自序身世——感言伤己——赠《琵琶行》。(2)诗歌的脉络:江头送客,忽闻琵琶——暗问邀请,弹奏琵琶——自述身世,感言伤己——泪下沾裳,赠《琵琶行》。在文脉的梳理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诗歌脉络有暗问邀请,泪下沾裳,而序没有;序是琵琶女弹前弹后说身世,而诗歌是琵琶女弹后说身世。由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你在琵琶曲中听出了琵琶女怎样的情绪?你喜欢琵琶女弹前透露身世还是弹后说身世?”学生在比较辨析后说出自己的见解,形成自己的閱读体验。许多学生认为琵琶曲中有哀怨、有悲欢、有身世的沉浮,所以弹奏后再说身世设置了悬念,如果弹奏前述说身世的话过于直白。有的学生认为序中交代了诗人贬谪的背景,为其被琵琶声感动埋下伏笔,这样叙述过于直白,而诗歌中“闻琵琶忘归”,为下面“江州司马”认真倾听埋下伏笔。还有的学生发现序中是“京都声”,而诗歌中是“琵琶声”,二者区别在于“京都声”点明了作者的身份没有悬念,而“琵琶声”为“主人忘归”设下了悬念。

其次,比较不同叙述视角,全面分析理解。不同的叙述视角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所表达的主旨意蕴也有所不同。比如,学习《百合花》一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找出文本中的叙述视角,接着引入主问题:“文章为何以一位文工团员‘我的视角展开,不以战友或者新媳妇的视角来叙述?”为了进一步细化主问题,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教师可以点拨学生从“战友”和“文工团员”的性别角度思考。学生会发现:如果以“战友”的视角叙述,仅强调的是生命的年轻,英雄的壮举,而以“我”的叙述视角展开叙述可以使人物更加真实、立体、高大。比如,文本中写到“年轻战士”与女性交往时的腼腆羞涩,这样更能体现出英雄高大背影下的平凡、普通。这样的叙述更能凸显文学作品人物的血肉。为了深入解读文本,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同为女性,为何作者不以‘新媳妇的视角展开叙述?”学生阅读文本找出相关的情节,会发现在与“我”的交往中,“战士”的形象变得日益丰满起来。“我”眼中的战士起先是拘谨、朴实的,到送“我”干硬馒头时,“我”眼中的战士变得善良,再到“借被子”时“我”眼中的战士政治觉悟很高。在辨析叙述视角过程中,年轻战士的形象不再是扁平式的,而变得立体丰满。

二、多重对质情境,深入体悟文本

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是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也是深度阅读的关键所在。学生丰富情感的认知是基于其高水平的思维能力,独立有条理的表达,可以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紧扣叙述特点,创设多种对质情境,使学生与文本展开深层对话,从而探寻其中的深刻意蕴。

首先,变换视角,与主人公进行对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结合学生的阅读体验和生活经历,创设对质语境,还原文本信息,从而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比如,学习《百合花》一文,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战火纷飞的年代已经过去,但是革命烈士的灵魂和精神尚存,在革命队伍中,一位眼神纯净、样子拘谨的年轻的小通讯员正在向我们走来。如果你是一名报社记者,你最想问他什么问题?请同学们以第二人称‘你来回答以下问题:(1)如果让你见到自己的亲人,你最想说什么?(2)你觉得自己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支撑你的最大的动力是什么?”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以报社记者的身份对小说中的通讯员进行采访,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更好地与小说中的人物展开对话,从而丰富了阅读体验,体会出了年轻战士的伟大人格和革命队伍中人与人之间的纯洁、美好的情谊。

其次,变换视角,重构故事,深入体悟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视角的变化,对故事进行重构。比如,徐飞老师在执教《百合花》一文的时候,围绕《百合花》布置了以下情境任务:“(1)让学生模拟通讯员战友的口吻讲述小通讯员当年的故事。(2)如果穿越时空,如今的‘新媳妇已经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请以‘新媳妇的身份给她的子孙讲述当年的故事。”学生结合具体的文本进行转化,陈述故事。围绕任务一学生这样叙述:“1946年,战火纷飞,战士们穿梭在战火中,突然天空一阵轰鸣,乌烟弥漫,一个响亮的声音传来‘快趴下。‘轰、轰……的声音传来,年轻的通讯员飞身上去,扑在了手榴弹上,挽救了十几个担架员……”学生在转述中发现文中采用“我”的叙述视角比“战友”的叙述更全面,人物形象更丰满。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称呼”的变化,学生会发现“我”对年轻战士的称呼从一开始的“通讯员”转为“同乡”再到“青年人”。作者不断地对小通讯员转变称呼有何用意呢?学生结合文本,仔细思考会发现随着称呼的转变,“我”对年轻战士的情感也在逐渐变化,从一开始的陌生到“同乡的亲切感”,直到最后称为“青年人”话语中带着敬佩之意。同时“青年人”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从原先的一个人上升为一类人,意在当时有许许多多像“小同乡这样的人为了祖国的革命事业奋斗,奉献青春。”学生在分析过程中明晓了文本的内涵,那朵“百合花”是对年轻战士美好青春的祭奠,那床“棉被”是对军民鱼水之情的赞美。

由此可见,文本解读是多元的,教师需要注重叙述视角和叙述方式在解读文本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多维地审视文本,进行叙述方式的转变,入情入境地体悟情感,进而走进文本深处。

作者简介:崔秀娟(1980— ),女,江苏省江都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叙述视角深度阅读
国家是人民的国家:论《荒原蚁丘》中的叙事陌生化
《小卖店》的叙述视角分析
叙述视角与人物形象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论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集《百万英镑》的创作艺术
戴着镣铐起舞
多元化引导促学生深度阅读的研究
高中语文教学中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