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渗透路径研究
2021-02-21俞正根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道德与法治》课程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供深厚的支撑,鉴于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方式:引用古诗词名句建构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利用经典历史故事丰富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借助教材相关栏目形成学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体验;创设课后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历史故事;栏目;实践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必须为立德树人承担重要责任。为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鉴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是重要的组成元素,鉴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思政课程建设提供深厚的支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培根铸魂,正本清源”,需要把几千年来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中。基于此,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入了颇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所以,致力于通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教学实现育人目标,孜孜不倦地探索和创新教学方式,是初中思政课程教师的重要工作。
一、 引用古诗词名句建构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古诗词名句是文学的经典,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渗透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中。在教学《道德与法治》时,如果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恰如其分地引用古诗词,便可以建构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科融合性意识,而且也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助益匪浅。比如,在七年级上学期教学第九课《珍视生命》时,可以引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古诗词名句不仅说明了生命必须有韧性,而且证明了生命的韧性是中华民族的古今一致,现在的学生在面對艰难事时必须自强不息敬畏生命。只是,古诗词名句的引用需要保持一个合适的度,不能喧宾夺主,过犹不及,自古如是。引用古诗词,必须既充分准备又不过度解读。
教师在教学中引用古诗词名句,是为了育人,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然而颇多的古诗词名句是文言表达方式,以及教师的引用只是断章截取,这就使得学生在理解古诗词时具有一定的障碍。教师必须在课前充分准备,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理解古诗词名句的意识以及其所蕴含的中华优秀精神,然后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教师需要研究把握古诗词名句与教材内容主题的结合点,在合适的时机做正确的引用,减少引用不当造成的课堂困境,在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促进以文载德化人的实现。
例如,在七年级上教学第七课《亲情之爱》时,教师在讲到什么是亲情之爱时,可以引用《论语·学而》中的“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以及“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悌,是对待家人的正确态度,是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孝,即是孝顺父母及长辈,悌,是恭敬兄长,引申为关爱兄弟姐妹及同辈。孝悌是为人的根本,是伦理的发端,明孝悌然后晓大义。在这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什么是亲情之爱,在孝悌之外,亲情之爱应该还包括哪些?引用和思考促进了学生对亲情的认知,建构了学生对亲人的正确态度,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收集足够多的古诗词名句,但不需要皆呈现给学生;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明白古诗词的大意领略古诗词的内涵,不需要说文解字;这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不是语文课程,引用古诗词是为为了建构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不是积累学生的文言字词基础。对于教材其他栏目或活动以及补充教学资源中出现的古诗词,同理。
二、 利用经典历史故事丰富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
中华民族悠悠数千年历史,沉淀了数以万计的经典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凝练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智慧,蕴含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进行适度挖掘,不仅能够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契机,以更好地了解教学内容,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丰富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第四课《友谊与成长同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辨析“多个朋友多条路”和“君子之交淡如水”哪个态度是正确的交友观时,可以为学生讲述经典历史故事,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做出判断。薛仁贵少时家贫,王茂生一直接济他,后来薛仁贵立下显赫战功成为大唐名将,拒收任何人送给他的富贵礼,独独收下了王茂生送给他的两坛清水,并当众喝完晓谕众将士:“如今我功成名就,却偏偏收下我兄弟王茂生送给我的两坛清水,不是感念他以前接济我的恩德,是因为这两坛清水是我兄弟王茂生待我的一腔情义,我们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众将士交友应如是。”俞伯牙和钟子期是音乐知音,高山流水,彼此相合,后钟子期死,俞伯牙不再鼓琴。有薛仁贵和王茂生的君子之交,有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难觅,贵在心诚,重在情义,也有酒肉之交,临到雪中送炭时,却自己高飞,不管友人死活,更有人交友,只为了自己的生计,并没有真心实意,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若无精诚,不来莫逆。在经典历史故事和对比分析之下,学生身临其境,深入探索,自然会建构“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正确交友观,也会明白真心诚意才是交友之道,志同道合的友谊更经得起风雨的考验,而且学生也能够积累历史故事,丰富自身的文化涵养。
通过经典历史故事来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经典历史故事来阐释正确的道德观,对《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来说是益处匪浅,减少了说教的苍白,避免了照本宣科的空洞,学生不仅在其中能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是能够升华自己的认同感,建构课程所需要传授的思想认知以及相关技能。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善于利用经典历史故事,需要教师的用心,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钻研。
三、 借助教材相关栏目形成学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体验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中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建构一项,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以,教师应该恪尽己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学生心中。作为一种心理品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入需要养成,需要体验,单纯的说教只会与初衷相背离。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必须让学生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也必须重视连接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学生体验和反思,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和学生的顺畅对话,在体验中学生可以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在反思中学生可以升华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并内化为信念。因为根据教育部的教学大纲要求重新修订的教材中不少栏目都包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栏目中的素材形成学生的文化体验。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设计了众多活动栏目,从运用你的经验、相关链接、阅读感悟到探究与分享等,每一个栏目几乎都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素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善用利用这些素材,让自己的教学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第六课《师生之间》时,可以利用教材阅读感悟中的墨子与耕柱子的故事,提出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快马值得鞭策?”“如果是驽马,会不会去鞭策?”“对快马进行鞭策是不是因为它不如驽马快,是因为什么?”“鞭策定是会造成身心的痛,但是鞭策也是必要的,原因為何?”“老师刚批评了×××,为什么?”“老师是因为不喜欢×××才批评他/她的吗,老师心里是怎么想的?”通过学生对情境的思考,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教师的批评,形成学生对教师良苦用心的理解,乐于接受教师批评,从教师的批评中有所悟,从而建构和谐师生关系。在学校,学生难免犯错误或者学生在某些方面不会尽如教师的意,教师在循循善诱之余,定是会批评学生,学生如何看待并处理教师的批评至关重要,如果学生不能对待教师的批评,师生关系会急转直下,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造成重大影响。通过历史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形成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师生相处之道的体验,建构了尊师重教的认知。
《道德与法治》教材栏目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为教师提供了建构情境的契机,为学生提供了感悟和实践的空间,教师必须对教材栏目相关内容熟稔于胸,把握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创设情境,形成学生的体验,并引导学生思考教材内容,思考生活,构建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和交流,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了解。
四、 创设课后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停留在了解、记忆的阶段,想要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刻入骨髓,形成传承的稳固性,教师需要积极创设课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行为自觉,只有用于生活,行为和思想同步,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化才会真正实现。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时,生命休戚与共才是生命的真正意义是教学的重难点,也是学生难以形成认同之处,教师在创设面对困难和弱势人群不同人不同态度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建构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传统文化优秀价值观时,也可以创设课后实践活动“完成一项凡人善举,并且写出一篇感受文章”,让座、慰问老人、交通协管、旧衣回收、帮助同学等等皆可,不拘一格,形成学生的真切行为体验,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建构学生思想和行为对于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一致性认同,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帮助,帮助他人,他人快乐,自己快乐,这就是生命的休戚与共,这就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每个人皆可做到,不是只有英雄人物才可以实施的英雄壮举,不是只有伟大的人才需要建构的生命意义认知。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生命会更加灿烂,世界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蓝天.用中国传统文化点亮道德与法治新课堂[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7):10.
[2]秦爱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课堂美感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44):83-84.
作者简介:俞正根,福建省三明市,福建三明清流县城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