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段读写结合“随堂化”训练的实践研究

2021-02-21朱艳芳

考试周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小学高段素材读写结合

摘 要:小学高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但要让更多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仍然是写作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除了常规的单元习作练习外,充分利用散布在教材內外的素材进行“随堂化”的读写结合训练,不仅能“化整为零”,提高课堂习作训练的效率,也可以激发出高段学生的习作兴趣、表达意愿,从而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

关键词:小学高段;读写结合;随堂化;素材

一、 读写结合的内涵剖析

著名语文教育家、作家叶圣陶说:“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儿就能从无到有的,看看小孩子养成说话、走路的能力多麻烦。阅读跟写作不会比走路跟说话容易,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历练,历练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可见写作能力的培养单靠单元习作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得法于平常的练习,而散布在教材内外的小练笔、小片段练习等就是最好的读写结合训练的素材。它不是凭空而就,而是来源于契合学生学情和生活实际的教材,是经过专家整合并验证过的素材,可以说是“精品素材”,值得利用。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也是读写结合“随堂化”训练实施的最终目的。

二、 高段读写结合的素材现状及“随堂化”训练的实施意义

小学高段语文共四册教材,课内现有的读写结合练习以及《课堂作业本》中的各类读写结合的练习的统计如下。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除了每学期的单元习作外,教材内外练写的机会不在少数。其中三分之一的素材是以课文片段为范文,要求仿写;三分之一的素材为结合课文写感受和体会,剩下三分之一为其他内容的素材。六年级《课堂作业本》中的练写素材明显多于五年级。

由上可见,在这个阶段实施读写结合“随堂化”训练十分有必要。它依据课堂教学而开展,将散落在文中、作业本中的小练笔、补白、想象等练写内容与文本整合为一体,训练目的明确,更适合学生尝试。只要学生在课堂中,人人皆可参与,人人皆有锻炼机会。这样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学生课堂作业的效率,发展学生写作的能力。因此,结合语文课堂教学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是一种比较好的写作训练方式。当然,这些素材中不乏重复性的内容,也存在需要读写结合训练的地方却没有相关素材,因此,如何取舍整合素材?如何举一反三?如何合理创造素材?如何在课堂中实现读写结合的有效训练?这些都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去实践、去研究。

三、 小学高段读写结合“随堂化”训练的策略

(一)取舍整合素材

高段教材中读写结合训练的素材很多,不可能面面俱到,随处都练,也不可能全部放到课后去练习,加重学生作业负担。一般来说,一个单元小练笔不要超过三次,有相似内容的练写可以只保留一次,其余的可以不写。如果课内、课后都有相关主题的训练,可以重新设计一个综合性的练写内容,将几份素材整合,放在精读课文教学时或者单元课文回顾时进行训练。那么,哪些素材需要取舍整合呢?这就需要老师慧眼识珠,取精存真了。

例1:原版五上第一组课文学习主题是“关于读书”,课后小练笔一处,《课堂作业本》中练写三处,其中一处与课内小练笔一致,即第三课《走遍天下书为侣》中“假如你独自旅行,你会带上什么呢?仿照课文,写写自己的想法。”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文章最大的收获是感受到读书的乐趣,了解到作者的读书方法并可以引为己用。这也是本单元的重点。那么,课内的这处仿写有没有必要?我觉得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不是本单元乃至本课的重点,可以忽略,这处小练笔不如直接改成练说,让学生直接口头表达即可,这样能节省更多的课堂时间进行其他的语言训练。另两处练写都在《课堂作业本》中,分别是《走遍天下书为侣》中“作者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和《回顾拓展一》中“你觉得哪种读书方法对你帮助最大?”,其实,这两处练写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都比较浅显,完全可以将两次浅层练写整合成一次深度练写,更能达到训练的目的和效果。于是,我在教学《走遍天下书为侣》时将练写内容设计为:“尤安艾肯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帮助?举一个实例阐述。”同时取消了《课堂作业本——回顾拓展一》中的练写。

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学到他人的读书好方法,还让学生在知识鲜明时学以致用,也契合本单元的习作内容,为单元习作奠定基础,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例2:原版六上第三组的课文都是围绕“爱”的主题来编排的,考虑到“爱的真谛”表现不一,内涵一致,我在设计本单元教案时,没有在四篇课文中设计关于“爱”的读写结合的练写,而是设计了一份单元课文回顾单,于教学《口语交际三》时进行课堂练写并全班交流。

(二)现有素材的举一反三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众多的练写素材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依托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的训练。学生通过阅读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蕴含的深意和情感,由此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既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不过,这类素材往往大同小异,大可不必重复训练,正如张祖庆老师说过:“我认为习作是有规律可循的,老师需要把习作的规律性知识告诉孩子们。习作的体式感、对象感、分寸感等方面的知识,其实是可教的,也是需要教的。”因此,对于这些同类型、同主题的训练素材,老师需要帮助学生梳理总结规律,学生只需掌握规律便可举一反三。

例3:六上第七组课文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本单元课内外现有的练写素材一共有三处。

A. 《老人与海鸥》:老人和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真实感人。如果海鸥会说话,当它们肃立在老人遗像前时,会说些什么?请你想象一下,并写下来。

B. 《最后一头战象》:嘎羧索要象鞍的情景,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课文中这些描写都非常感人。请选择其中一个场景,体会嘎羧当时的内心感受,并写下来。

C. 《回顾拓展七——信箱》:这之后会发生什么?请发挥想象,写一写。

以上为课后《课堂作业本》中明确规定的想象练写,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少老师会结合文本再设计了两处练写,一是《跑进家来的松鼠》:失踪数日的松鼠又回来了,全家人惊喜万分。松鼠到底去了哪儿?又为什么回来了?请结合上下文,发挥想象,写写松鼠离家的故事。二是《金色的脚印》:正太郎把小狐狸放回了山林,老狐狸和小狐狸兴高采烈地跑向密林深处,如果它们会说话,它们会对正太郎说些什么?请发挥想象,写一写。

纵观这五篇练写,不难发现,都是发挥想象,将动物拟人化,写出动物对人类的感情。那么,既然是同类素材的练写,即使内容不一样,方法还是可以大致不变的。因此,我在教学《老人与海鸥》时总结了方法,将这类练写分成四个步骤:1. 找到海鸥(动物)与老人(人类)关系密切的词句读一读;2. 用两三个词语概括他们之间的关系;3. 将海鸥(动物)配上动作词;4. 将1和2中的词语部分用回到海鸥(动物)的语言中,并写出对老人(人类)哪几点的感谢。

这样的练写基于文本,需要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才能达到写好的效果。但因为有了大致的步骤和写作的规律,学生以后遇到这类练写素材时就可以通用规律,以点概面,举一反三,既学得轻松,也掌握得扎实。

参考文献:

[1]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2]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3]吴勇.童化作文:润泽儿童心灵的作文教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管建刚.我的作文训练系统[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5]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6]小学语文教师.2012年1月、2012年6月.

作者简介:

朱艳芳,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市余杭区五常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小学高段素材读写结合
小学高段朗读指导三部曲
小学高段散文教学策略
小学高段习作讲评课教学策略优化的探讨
移动互联开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