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在引领班级学风建设方面的作用探析
2021-02-21程银
程银
摘 要:新媒体推动着高校班级管理、学风建设的多样化和精准化发展,高校班级管理与建设正呈现出从“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转变的趋势。“虚拟班级”极大改变了传统模式下“实体班级”的学风建设,进一步彰显了学生党员在引领班级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基于此,围绕新媒体时代学生党员引领班级学风建设的内在依据和现实特征进行阐述,重点突出学生党员的“四个引领”作用,进一步彰显“内生动力+外在推动”的班级学风建设模式。
关键词:新媒体;学生党员;虚拟班级;学风建设;四个引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02-0085-04
人工智能推动着高校班级管理模式的革新及学风建设的变革,使得高校班级管理、学风建设的形式、路径等朝着多样化和精准化的方向发展。新媒体与教学的融合正迎合了新时代高校班级建设与管理的发展趋势,高校班级建设与管理正呈现出从“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转变的态势,班级管理、建设的活动场所正从教室、自修室向学习通、数字图书馆、腾讯会议、钉钉等各种网络平台和工作软件转移。技术享乐主义的理念紧紧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点捆绑在虚拟世界,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式、途径、学风建设渠道等难以再跟上新媒体时代学风建设应有的步伐。新媒体时代的学风建设需要聚焦新媒体、掌握新变化、适应新形势。“学风建设的真谛在于建设,学风建设的灵魂是创新。学风建设需要实事求是,更需要解放思想。”[1]因而,创新班级管理模式、学风建设的多元化渠道不仅需要学校党政部门、教务、班级管理的思想革新,更需要突顯学生党员的引领。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引领班级学风建设的内在依据
学风是展现高校教学、科研的硬核,是体现高校治学之风的重要基点,因而有学者把学风释义为大学的魂。这毫无夸大其词,学风不仅含射了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的范畴,更意蕴教师的治学之道和学校的办学之念。因此,学风建设本该就是学校首要的核心工作。
然而,学风建设并不是上不接气下不接地的空中楼阁,更不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忘掉的口号,而是扎扎实实的学习氛围和治学之态。相比传统模式而言,学风建设的载体、平台、模式、渠道、途径等在不同时期各有所异。传统模式下的“固定行政班”已被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教学班”、“直播班”虚拟化,新媒体时代班级的范畴不仅包含现实空间的行政班,也包括各种网络学习平台上的虚拟班。班级学风建设的表现形式也不再单纯地停留于教室的“到课率”、“抬头率”,以及图书馆的“到馆率”、“借阅率”,而是更多地体现在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对知识和数据信息的捕捉力,展现出对知识的系统掌握程度,学习氛围的体现不仅在“实体空间”,更多地隐形于“虚拟空间”。班级形式多样化、学风建设多渠道化、学习氛围隐形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班级作为“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2]的形式没有变,“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3]的班级职能没有变,不同的是班级学风建设的模式、载体、渠道,以及学风建设的表现形式。
传统的班级学风建设的主体是辅导员、班委会、团支部、学生干部,缺乏对学生党员这一主体的重视。学风建设的载体和平台主要集中在教室,通过班会、团支部会等载体开展学风建设,其表现形式和建设渠道相对单一;而新媒体时代的班级学风建设则更加复杂多样。一方面,在传统班级学风建设的基础上,新媒体新技术的介入极大创新了班级管理和学风建设模式,提高了班级管理的精准率和学风建设的高效率。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和教师因对新媒体新技术过度依赖而沉迷于技术享乐主义的迷恋中,难以从网络游戏的毒瘾中解放出来,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班级学风建设的实效。再一方面,新媒体时代班级学风建设的主体更加突出,学生党员的引领作用更加明显,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班级学风建设的弱点。最后,新媒体时代班级学风建设的形式更多地展现在以手机、电脑等为载体的“虚拟空间”,学风好坏的最终体现更多地转化为学生授位率、过级率、考研率、就业率,以及教师的科研力和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
鉴于此,在人们学习、娱乐、生活方式虚拟空间化的今天,学生的知识园地和舆论阵地已集中在网络平台,他们对“虚拟空间”的依赖远远超越了对“现实空间”的依赖。活跃在“虚拟空间”的学生们难以从鱼龙混杂间筛选出具有健康营养的文化知识,这明显不利于新媒体时代班级学风建设和学生的成长成才。而学生党员作为学生中的精英分子,发挥其在引领班级学风建设中的火车头作用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引领班级学风建设的现实特征
自15世纪西方出现班级教学的尝试至17世纪班级授课的教学形式大量涌现,形成了系统化的班级授课模式,实现了人类教育史上的历史创举。随后,我国于1862年在“京师同文馆”实行班级编排授课模式,开启了我国班级授课制度,极具现代性的班级管理与建设进而逐步取代了私塾。班级学风建设登上了教育的历史舞台,成为班级建设的核心任务。经过数百年发展,高校班级建设制度已十分健全和完善。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互联网、人工智能极速地改变着传统班级学风建设的模式,班级学风建设正呈现出新的特征。
(一)高校班级学风建设虚拟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现代科技的革新日新月异,网络学习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大学生的手机和电脑桌面,钉钉班级群、微信班级群、QQ班级群充满各种学习活动、文体活动的通知,班级线上授课十分普遍,手机掌上学习已成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线上的交流互动已占据了学习生活的大半壁江山,课堂作业、论文设计等都在学习网络平台完成提交,各种机考逐步取代纸质化考试,学生课堂签到、出席班会、请假审批等无需再到教室,通过钉钉、微信等就能顺利完成。各学院、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和了解更多在网络空间进行。相比而言,在实体的班级建设、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情况却不容乐观,学生在实体课堂低头玩手机的现象普遍存在,实体课堂的学习风气难以有效保证。班级学风的呈现模式更多地体现在虚拟班级,尤其是在实体课堂教学难以集中进行的特别重大和关键的时期,这种趋势就越加明显。2020年发生的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肺炎给各国高校都带来了极大疫情防控和教学安排的考验。我国各地高校严防死守、延期开学,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并在疫情防控期间通过网络平台建立虚拟班级开展教学,使师生们在“虚拟班级”就能如期完成教学。辅导员、班干通过“虚拟空间”有效加强了对班级和学生的管理,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状况,使班级管理和学风建设顺利进行,及时保障了学生的安全和学习,把对“虚拟班级”的学风建设和管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高校班级学生的个体价值取向越来越强
互联网、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了高校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也极大激发了学生的思索,冲击着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学生个体价值的取向越来越强。在同一班级,有着积极向上价值取向的学生竞争意识强烈,对学校、学院、班级体活动兴趣较高,渴望体验不同的大学生活、接触不同的社会,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也有个人中心主义较强、缺乏集体主义观念的学生,对大学教学的认同不高,对班级活动丝毫不关心,总认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才是对的;甚至还有不少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而拒绝参与线上线下的班级建设,白天逃课睡大觉,晚上熬夜玩网游,价值取向是不挂科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大学生活。再有就是深受网络鸡汤的影响,很多学生无论是营养鸡汤还是有毒鸡汤都不分青红皂白地往嘴里灌,从而冲击了主流的价值取向。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呈现出思想活跃、个性强、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新特点致使班级的团结和凝聚力下降,班级学风建设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
(三)高校学生党员对班级学风建设的引领作用更为明显
传统班级学风建设主要依赖于辅导员、班委会、学生干部这一主体,学风建设呈现在实实在在的“实体空间”。由于学生思想相对单纯,价值取向较为单一,班级学风在传统管理模式下仍能如火如荼地进行。而新媒体时代不同,高校管理的精确化不断加强,对班级学风建设的要求逐步提升,班级学风建设渠道的多样化和效果的隐形化使得辅导员、教务员、专职教师等须更加精准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学习状况,才能弥补实体教学中大班模式的不足,告别过去吃大锅饭的教学模式和思想引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需要。班级学风建设应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做到精准化建设,使每名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能合理有效地体现在班级学风建设上,而这仅靠辅导员、教务员、学生干部的力量显然难以推进。此时,班级学生党员的火车头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在各大高校,隨着党建促发展、党建促科研的不断推进,各种党建网络平台的搭建,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更加突出,学生党员对班级学生的一对一精准帮扶的引领模式逐步在一些班级或宿舍推广。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引领班级学风建设的作用发挥
(一)激发学风建设的内生动力,发挥学生党员在“虚拟班级”中的思想引领作用
从西部地区一些高校的个别班级学风来看,班级学风建设的内生动力明显不足,学生懒散、学习懒惰、学习兴趣不浓、挂科率高的问题广泛存在。这些问题更为突出地表现在网络虚拟班级之中,学生总能千方百计游离于网络课堂教学之外,行走在虚拟空间的游戏专场,聚神在娱乐八卦的舆论阵地。各种碎片化的快餐文化、短视频以及极具快感的网游充斥这些学生生活,抢占着学生灵魂深处的空间,使原本毅力不强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技术享乐主义的泥潭,学习兴趣难以被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不强,班级学风建设就缺乏内在力量,而任何外在力量也难以超越内因起作用。因而,不解决学生思想松散的问题,不把学生从技术享乐主义中解放出来,就难以提升班级学风建设的实效。那么该如何解决学生的思想懒散问题呢?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好学生党员这一主体的思想引领作用,加强学生党员对“虚拟班级”同学的关心和引导,重点带动后进学生的进步,为后进的学生传递正能量,使他们逐步从慵懒散漫的思想中解脱出来。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党员对网络舆论的引导,从源头上堵住不良文化思想对学生的侵蚀,从而激发原生的内在力量,增强班级学风建设的内在动力。
(二)强化学风建设的组织保障力,发挥学生党员在“实体班级”中的组织引领作用
在激发班级学风建设内在动力的同时,学风建设的外在推动力也显得尤为重要。通常而言,学风建设的外在动力主要源自于辅导员、班委会和团支部,三股合力的形成,有力地推动了班级学风建设。但学风建设的成效为何不高,学风建设的整体质量为何难以推进?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外,想必学生党员的组织引领作用的缺乏也是其原因之一。学生党员作为班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理应在班级学风建设中发挥“火车头”作用。对这一主体作用的忽视,使学生党员在班级学风建设中较为被动,学生党员的组织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在实体班级中,新形势下的班级建设越来越规范和细化,班委会和团支部疲于应对班团的管理建设,辅导员被各种繁琐的事务绑在了办公桌前,班级学风建设的外在推动力被弱化。看似三股合力推动下的学风建设,实则仍处于力量外流的状态,班级学风建设的外在保障力仍需强化。学生党员在班级学风建设中的组织引领作用应得到充分发挥,以便于汇聚另外三股外在动力,从而形成“1+3”的合力助推模式,为班级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力,推动班级学风建设的发展。
(三)增强学生党员的感召力,发挥学生党员在学习引领上的先锋模范作用
学风建设主要体现在班级学习氛围、学习主动性、班级文化建设以及学业成绩等方面,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学风建设优良的班级学习氛围较好,学生成绩整体优异,挂科率低,四六级过级率、获奖率、考证通过率、考研率较高,科研水平相对较好。反之,学风建设滞后的班级学习氛围相对较差,挂科率较高,甚至有的班级学期挂科率在50%以上,学生考试违规违纪的现象也相对较多,总体的差距较为明显。一般而言,班级中学生对学习成绩优异同学的认同度较高,学习优异学生的感召力相对较强。学生党员作为成绩优异的一分子,在班级学风建设中具有较强的感召力,能够在学风建设中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对此,进一步增强学生党员的感召力、保持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发挥学生党员在班级学风建设中的带头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这就需要学生党员不断强化自身内在修养、增强自身学习本领、积极投身到班级学风建设中,帮助和引导后进的学生,多引导他们走出迷茫的深渊、走进知识的海洋。学生党员应带头搭建学习兴趣小组、读书会、学习社等,定期在班级开展学业帮扶和交流,在学习上充当先锋模范,榜样示范感化和号召后进学生,带动中间学生,在班级中形成“党员学生帮扶后进生+中间学生担当主力军”的学风建设模式,引领班级学风建设的发展。
(四)提升学生党员的亲和力,发挥学生党员在班级建设中的纽带作用
班级作为高校最基本的单元细胞,班级学风是高校整体氛围的具体表现。班级学风建设在高校宏观管控的指导下进行,并糅合了学校各职能部门、学院、任课教师的联络、实践、教学等元素。学校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要落脚到班级,而班级学风建设正是实现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目标的最有力保障。这一保障的实现离不开辅导员的正确引领和班干的合理搭建,更离不开学生党员的来回串达。学生党员作为班级中的优秀分子,多数是校、院学生组织和社团中的学生干部,他们与学校各部门、学院、教师的接触较多并经常穿梭在学校和班级之间,更加熟悉学校的相关政策和制度,消息灵通且传达较快,对班级学生的情况也最为了解,是班级学风建设的最强纽带。这就要求学生党员不断努力提升自我的亲切感和威信力,增强班级学生和教师对自己的认同,发挥好在班级学风建设中的纽带作用,为班级学风建设建言献策。
总之,高校班级的学风建设要在契合新媒体新技术的同时,更加突出学生党员对班级建设的引领作用,激发班级学风建设的内生动力,汇聚分散的外在推动,形成“内生动力+外在推动”的建设模式,突出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党员这一先进主体的“火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庆辉.班级学风建设中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8,(5):172.
[2] 中共中央办公厅法规局.中央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汇编(1949年10月—2016年12月):上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