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疫情背景下镇江市融入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对策研究

2021-02-21黄鹏刘艳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镇江市新冠疫情

黄鹏 刘艳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已经超脱了单纯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经贸环境均产生了长远影响。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世界经济的主要矛盾凸显为“有效需求”的严重不足。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方面要坚持已有的外向性定位,另一方面还要实现“双循环”战略的实际落地。在此过程中,镇江市应利用毗邻南京片区及整体成本优势,通过主动对接南京片区,实现融入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助力自贸试验区发挥更大动能。

关键词:新冠疫情;自贸试验区;镇江市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02-0055-03

一、背景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均遭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侵袭。在2020年7月的报告中,WHO宣布新冠疫情的影响将延续长达数年乃是数十年的时间,而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将更加长远。一些学者认为,新冠疫情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流行病疫情,其对于世界的意义在于将人类历史分为疫情前与疫情后两个阶段,诸多现有的政治、文化和经济规则将因为新冠疫情有颠覆式的改变。

当前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的主要影响可以归纳为“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的不足让那些不具备充足国内市场的国家面临生产过剩的窘境。一方面,这些国家为了解决就业率的问题只能够扩大生产;而另一方面,扩大生产的产出又由于国际经济链条的断裂而无法通过国外市场消化。同时,美国等国家所发动的单边贸易保护政策加剧了有效需求不足对经济循环的影响。

从宏观局面看,中国处于今后维修复苏通道的核心地位,这种核心地位不仅表现在处于率先复苏的东亚和东南亚市场核心位置,也表现在中国在世界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虽然美國、日本等部分国家出台了促使企业“撤离”中国的政策,但这些政策并不会有太明显的效果,原因在于中国不仅是世界产业链中的制造业核心,更是最为重要同时也是增长率最高的市场,对于产业链中游及下游的把控让中国成为疫情后世界经济复苏的最主要动能。

二、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的新功能

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在2019年设立时的战略定位是“着力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先行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其主要发力方向是双循环中的“外循环”,这一点在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的分工上表现得非常明显。例如,南京片区定位是“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示范区和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连云港片区定位是建设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集聚优质要素的开放门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交流合作平台”;苏州片区的定位是“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打造全方位开放高地、国际化创新高地、高端化产业高地、现代化治理高地”。从这三个片区的不同功能定位来看,南京片区更侧重于自主创新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连云港片区侧重于基于欧亚大陆桥的交通枢纽、经贸和交流平台建设,苏州片区则主要侧重于进一步对外开放。在新冠疫情时代背景之下,虽然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的“外循环”功能依旧为主要的战略定位方向,但由外而内、由内而内的“内循环”将成为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未来发展的另一个战略定位方向。独特的地理区位、经济结构、广阔的腹地市场意味着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不仅有着强大的对外输出能力,更是中国乃至世界“有效需求”的策源地。

基于上述战略思考,我们可以提出一系列延伸的研究命题,如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应该在双循环战略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应如何平衡外循环与内循环两条发展路线,以及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应如何辐射和带动长三角地区乃至更广阔的长江沿岸腹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从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的地理分布来看,南京市、苏州市与连云港市形成一个近乎等边的三角形,其经济辐射范围几乎可以涵盖整个江苏省。按照区域经济学的圈层结构理论,这三个片区在向外辐射的过程中将首先对与其地理位置最为接近的区域产生强辐射,并按地理位置的远近逐步将周边区域纳入到其经济循环之中。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是虹吸效应与溢出效应动态平衡,具体表现为核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虹吸作用亦或是溢出作用取决于地区管理者的管理决策路径及其产业结构。

三、镇江市融入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优劣势分析

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平均水平较高,域内城市之间发展较为平衡,在融入自贸试验区的过程中极易产生强竞争关系。镇江市作为苏南地区经济体量最小的地级市,总体看在人口总量、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等方面均不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在某些方面甚至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在讨论镇江市融入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的问题时,有必要对镇江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分析。

(一)优势分析

镇江市工业转型较早,如今高新技术产业已初具规模,在各地级市中具有较强的高新技术产业能力。截至2018年底,镇江市有高新技术企业750余家,产业产值2 025亿元(新口径),同比增长4.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7.5%。重要的是,通过数年的发展,镇江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与大飞机、汽车、新材料、芯片及集成电路制造等尖端行业配套能力较强。例如,位于镇江新区的航空航天产业城中有30多家企业参与国产各型大飞机的研制配套工作,其中11家企业成为中国商飞协作配套供应商与潜在供应商名录,并已具备空客A380飞机9类关键部件的配套能力。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的“3+2+X”产业发展计划显示,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优势将使镇江市在未来的国家尖端产业发展战略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除高新技术产业的配套能力外,镇江市的地理和交通在对接自贸试验区时也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镇江市位于南京片区与苏州片区和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之间,同时也是苏南地区通往苏中及苏北地区的枢纽。这样的地理态势意味着镇江市应将南京片区作为对接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的首选方向,同时可以考虑利用便捷的交通条件打造南京片区对接苏州片区、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的桥头堡,在物流、仓储、数据库等方面发挥地理优势。此外,镇江市还拥有苏南地区最低的土地价格,有利于承接南京市的外溢人才,以及其他对土地价格较为敏感的产业。

依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相关内容,“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推进环境协同防治,推动生态环境协同监管,建设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长三角区域各自贸试验区的生态依托。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发布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将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和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临近的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简称“两区一县”)规划为一体化示范区。镇江市不论在自然环境还是历史文化方面均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历史地位,尤其是长江沿岸极为特殊的地理地貌和历史承载,让镇江市可以通过争取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第二批城市,对接南京及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

(二)劣势分析

镇江市相对于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周边地区及苏南地区的其他县市,最大的劣势来自于规模,不论是土地面积、常住人口还是产业集聚区规模和宏观经济规模均处于弱势。因此,在对接自贸试验区的竞争之中,镇江市应着重在在部分细分领域取得自身的竞争优势,而应避免陷入与其他城市的总量竞争。

除总量之外,镇江市在产业方面还存在传统产业技改投资动力不足的问题,以造纸业、钢铁业、化工业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技改投资动力相对不足。2018年,镇江市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为50.1%,低于南京市的57%、苏州市的72%、无锡市的65%和常州市的64%。这说明镇江市传统产业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对于企业的调研也显示镇江市的传统产业企业对未来风险感知较为明显,风险管理较为保守,对大幅度增加技改投资的意愿不强。镇江市的工业效率也有待提高。镇江市的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在苏南地区最低,为120 603元/人年,低于苏州市的145 556元/人年、无锡市的141 258元/人年。

四、镇江市融入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的路徑选择

镇江市作为与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地理位置最为接近的城市,势必会在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的发展中首先受到影响。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18》的数据,镇江市总体呈现人口净流入,其中扬中市净流入6.14万人,丹阳市人口净流入17.5万人,句容市人口净流入3.7万人。如果我们将人口作为参照指标则可以认为,南京市对镇江市的影响效应总体呈现为“溢出作用”,这为镇江市融入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的路径选择提供了基本判断,即镇江市融入入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的最佳路径是承接南京片区的外溢要素。此外,我们还需要结合双循环战略的内涵,对镇江市未来中长期发展进行思考。

根据2020年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南京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在高端制造业、新技术研发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发力,将“内外需求协调拉动”作为未来的主要工作方向。同时,南京市将编制紫东地区近期发展纲要,依托交通设施建设,强化都市圈协调联动,明确推动毗领区域协同发展,加快宁镇杨同城化,共建长三角科创圈,打造沪宁合综合性科学中心示范带。可以看出,南京市的产业外溢主要有三个方向,分别是苏北、安徽及宁镇杨。南京市部分较为落后的化工、纺织及金属冶炼业主要面向苏北地区和安徽地区乃至更广阔的长江沿岸腹地外溢转移;创新产业将依托“沪宁合综合性科学中心示范带”沿长江沿岸扩散;现代服务业、物流业、计算中心等对土地价格敏感的产业将主要在毗邻南京市的镇杨地区外溢。

镇江市处于南京市创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外溢的“双环叠加带”,可以依靠地理毗邻南京市和土地价格相对便宜的优势,主动承接物流枢纽、计算中心、创新集聚地等产业。同时,在“双循环”战略的大背景下找准突破口,让镇江市在未来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据有利位置,具体建议如下。

(一)建立国际高端制造业及配套产业避风港

根据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集成电路、高端芯片及制造设备、生物医药、新材料、光学、大飞机相关装置将会是中国下一个五年计划乃至数个五年计划中重点关注的产业,目前已经明确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湾区、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和中国(广东)自贸试验区为承载地,其中又以长三角地区及域内自贸试验区为核心承载地。因此,镇江市应充分重视上述产业的发展动向,扶持目前已有的在新材料、汽车零部件、飞机零部件、光学、电气设备等领域的头部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尽快通过投资、合并等方式扩大其规模,深化头部企业与沪苏锡常宁头部企业的合作,并扩大头部企业的技术和产业外溢效应,强化镇江市相关产业集群建设,以期将镇江市相关产业集群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球产业链相关产业的关键配套产业集群,并将镇江市打造成为国际高端制造业及配套产业的避风港。

(二)全面对接南京片区

宁镇杨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已经使镇江市与南京市和扬州市在多个产业和社会领域实现了高水平融合,但依旧有较大的融合发展空间。在未来的区域产业合作大背景下,镇江市应利用土地价格和交通等优势,积极加速推进与南京市的同城化融合,承接南京市及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的外溢产业和外溢人才,学习东莞模式,在产学研合作、中试基地建设、科技孵化初选基地、人才生活配套小镇等方面与南京片区展开深度合作,同时,在政策准许的范围内,配套与自贸试验区高度对接的人才政策、户籍政策、税务工商政策和通报关政策,使镇江市的整体营商环境与自贸试验区达到高度接近的水平。

(三)充分发挥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通道作用

镇江市可以考虑发挥自身的通道作用,依靠在船舶、车辆及物流设备方面的产业优势,在建设进口商品基地的基础上,建立长三角地区高精密产品及生物医药产品物流集散地,具体包括集成电路及芯片产业的高精密设备、高保存环境要求材料及制成品,以及对运输冷链环节要求极高的生物医药产品的库存及运输,填补目前长三角地区的空白,并逐步发展相关的产业集群。

(四)发挥优势,打造一体化生态示范区

镇江市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特殊的长江沿岸地貌,并紧靠南京市及南京片区,在建设一体化生态示范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考虑秉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思想,加快推进长江沿岸生态化治理、城市山林建设等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积极加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第二批城市名单,学习嘉善模式,对接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将镇江市打造成为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的生态承载地和生态后花园。

猜你喜欢

镇江市新冠疫情
统编语文教材八(上)第六单元拓展阅读
A Kind Teacher
吃虾记
关于新冠疫情社区防控管理的几点建议
新冠疫情下若干劳动合同问题研究
新冠疫情视阈下感悟“四个自信”国家共识
“心理成长任务包”助力学生安度疫情
关于疫情对地区经济金融影响情况的调研
新冠疫情对县域脱贫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地方金融支持的建议
艺林雅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