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报民生新闻采写需要弥补三大短板

2021-02-21黄红芳

传媒 2021年3期
关键词:民生新闻党报融媒体

黄红芳

摘要: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是党委政府关注的重点。党报要在海量信息中保持竞争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必须创新民生新闻报道方式,不断推出有生命力的作品,创新传播方式,提升传播效果,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本文基于融媒体时代对党报记者提出的新要求,结合笔者工作实践,分析当前党报民生新闻采写普遍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探讨党报民生新闻报道的新方式新对策。

关键词:融媒体 党报 民生新闻 新闻时效性 新闻同质化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是党委政府关注的重点,也是新闻媒体采写的重点。近年来,各级党报加大对民生问题报道的力度,丰富的民生新闻拉近了党报与受众的距离,提高了党报的社会公信力。

随着融媒体的快速发展,新闻的传播机制发生了重大转变,党报要在海量信息中保持竞争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必须创新民生新闻报道方式,不断推出有生命力的作品,提升新闻传播效果,在拉近与受众距离的同时,弥补以往党报民生采写中的各种短板。

一、提高政治站位,避免民生报道琐碎化

民生新闻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俯拾皆是,触角广泛,由此也往往会被人误解为老百姓身边的琐碎事、稀奇事。党报记者必须提高政治站位,高看一层、深看一眼的同时,学会用老百姓熟悉的语言,采写出更接地气的民生新闻,才能提升党报民生新闻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1.实战案例。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每年春节后都是求职招聘高峰,也是各大媒体采访的热点。但如何从一场场看似重复的招聘会中寻找有价值的新闻,考验着媒体记者的脚力、眼力和脑力。我们要知道,就业情况是经济的晴雨表,分析2019年年初的招聘会,往往能看出一个地区上半年甚至一年的经济走势。2019年,笔者密集跟踪了江苏的苏南、苏中、苏北十几场各种规模的招聘会,与现场招聘经理、求职人员以及政府工作人员详谈,对比往年的招聘市场情况,写出了《乡村热城市冷:岗位追着民工跑》《莫让结构性缺工拖产业升级的后腿》两篇节后用工观察,以小见大,用现场亲历,记录应聘者、招聘人员所思所想,结合往年市场情况,将背后蕴藏的问题及时传导给受众,文章刊发后被中央網信办全网推荐。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江苏在2020年春节后暂停了1600多场现场招聘,招聘企业和求职者之间信息对接受阻,如何迅速搭建供需平台稳定就业?笔者经过10天采访,在《新华日报》头版刊发了《分类施策,全省复工企业到岗率超九成》《稳就业,政策“组合拳”效果初显》两篇疫情下的就业观察,被新华社、人民网、中新网以及各大政府网站广泛转载。

2.观点论述。以上述的就业招聘为例,如果民生新闻就事论事,分析一场招聘会的岗位、薪酬特点,报道就会流于一般化、零碎化。只有提高政治站位,将新闻事件置于时代的宏大背景中来打量、权衡和包装,将普通民生新闻与宏观政策、社会问题、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避免泛泛而谈,在深度和广度上做文章,才能提升民生新闻的广度和高度,才有机会让采写后的新闻发挥出应有的舆论引导作用。

和一般市场化媒体相比,党报做好民生新闻有其独特优势。首先,各级党政机关的重要时政活动、重要会议、相关政策出台等,无不与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民生新闻的重要源泉。党政机关主要通过党报发声,彼此联系紧密。记者可以从会议、政策文件中挖掘民生新闻,把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与基层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统筹策划,寻找民生报道的结合点。其次,党报拥有一批责任心强、掌握新闻写作技巧、吃苦耐劳的记者、编辑,熟悉相关条线,在新闻采写中可以站得更高、看的更远。再次,党报作为党委政府和群众沟通桥梁,有直接上通民情的政治地位,是读者传递民意,解决问题的有效渠道,在受众中有良好的信誉和声望,党报刊发的民生新闻更有权威性和影响力。

但在具体的采访写作中,党报记者还要放下架子,多向都市报记者学习采写民生新闻的经验,拓宽获取民生新闻的渠道,让民生新闻报道的视野更加开阔,内容更加丰富。

二、做强全媒体矩阵,提升民生新闻时效性

在融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到最新的时政社会热点。党报和所有传统纸媒一样遭遇着阅读场所受限、时效性滞后的尴尬。为了让党媒赶上信息“高速化”列车,各级党报都建立了全媒体矩阵。党报只有坚持新媒体优先,做强全媒体矩阵,提升民生新闻时效性,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实战案例。为减轻疫情对企业的影响,2020年3月2日江苏省在国内率先出台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一揽子政策,减负超过750亿元。为此,江苏省政府当天下午2点举行新闻发布会。这是一个涉及江苏省每一位劳动者和企业实际利益的重大民生政策,各大媒体都很关注,如何第一时间获得权威信息并刊发传播?笔者早上9∶30接到发布会通知后,一方面主动联系下午即将出席发布会的江苏省人社厅、江苏省医保局、江苏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就相关问题提前采访;一方面与报社内部的新媒体编辑、摄影摄像做好沟通协调,提前准备相关素材。下午2点新闻发布会开始后,摄影、摄像记者现场拍摄,笔者一边听发布会一边将前期准备材料与现场发布材料整合。发布会结束后,一篇图片、文字、视频结合的新媒体稿件《重磅!减负近750亿元,江苏为企业发放硬核“大礼包”》第一时间刊发在了交汇点客户端、新华报业网,成为当天最先发稿的新媒体。

2.观点论述。民生新闻因为老百姓关注度高,社会传播面广,历来是各大媒体争抢的对象。近年来,各级党报都建立了全媒体矩阵,通过提高新闻时效性来增强自身与市场媒体的竞争力。以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为例,组建了新华报业网、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微博、微信、交汇点客户端、新江苏等强大的全媒体矩阵,同时伴有北京西路瞭望、江苏1号等多个自媒体宣传平台,立体式、全方位、多渠道宣传发声。

报社要求记者树立新媒体优先的传播理念。《新华日报》记者不仅是《新华日报》的记者,同时也是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新华日报微博、微信、中国江苏网等新媒体记者,其采写的新闻第一时间给新媒体,然后根据纸媒要求进行“二次加工”后给《新华日报》发稿。

为了给受众有更好的阅读体验,报社通过对记者考核倾斜的方式,鼓励文字记者第一时间给新媒体投稿的同时,将采写的文字信息与视频、音频结合起来组合发送。这就要求文字记者改变传统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技能,不仅会写稿,还要会熟练掌握摄影摄像、编辑等业务,并以最快的速度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为提升记者的融媒体技术水平,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近年来不断加大对记者的新媒体技能培训力度,定期邀请业内专家给记者培训新媒体技术运用、短视频制作、剪辑编辑技巧等。掌握了融媒体所需传播技能后,党报记者要在时效性上获得先机,还必须打破传统纸媒单打独斗的工作模式,通过部门间、前后方协同作战,才能实现新闻时效和深度的双赢。

三、挖掘独家做强深度,避免民生新闻同质化

独家新闻作为媒体影响力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也是一家媒体软硬实力的重要标志。党报记者拥有挖掘独家新闻的独特优势,唯有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采写出更多更高质量的独家新闻,才能增强党报民生新闻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1.实战案例。2019年12月,笔者在苏南乡村采访时听一位村干部说,村委会原来挂满整整两间屋子的创建牌子全都摘了,村干部再也不用整天围着上面压下来的各种创建活动转了。2019年是中央确定的基层减负年!凭借职业敏感,笔者感觉这里面有选题。跟进采访发现,整顿基层创建乱象是2018年江苏为基层减负的重要举措。通过采访创建活动的具体整治部门、基层镇村干部,以及过去参与创建活动的江苏省发改委、农业农村厅、住建厅等相关部门,實地了解创建整治情况,最终采一篇《砍掉项目338个还基层一片清净 我省清理整治“创建乱象”动真格》的独家新闻,在《新华日报》头版刊出,还获得了当年度江苏省报纸好新闻一等奖。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逆行湖北抗疫前线的中国专家和医护人员感动了全世界。2月7日,江苏在国内率先出台激励政策,交汇点新闻客户端第一时间独家发布《疫情防控一线专家和医护人员优先晋升职称!江苏出台职称评聘倾斜激励政策》,短短3个小时的阅读数就达24万多!先后被41家媒体转发111次,其中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等11家重要媒体转载54次。

2.观点论述。新闻内容是媒体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党报记者除了炼就过硬的业务能力,还要靠勤奋获得采访条线单位支持,靠真诚赢得信任,善于将陌生的采访对象变成朋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更多有价值的独家新闻线索。党委政府的重要时政活动、重要会议是独家新闻的“富矿”,许多重大民生新闻由此产生。党报记者要利用好与机关事业单位紧密联系的优势,从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中发现基层群众关心的热点,从受众的角度采写,及时把可以公开报道的新闻挖掘出来。需要注意的是,民生新闻报道要摒弃文件语言,要说老百姓能听懂的话,把稿件中的行业术语、文件用语转化成简洁易懂的新闻语言,满足读者从“读我”到“用我”的需求,这也是对记者全方位能力的考验。

但随着新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各家媒体对新闻时效性的更高要求,快节奏的工作压力往往让记者产生虚浮之气。纵观目前的新媒体稿件,大多采取制作一个吸引眼球的标题,然后直接将新闻通稿堆积刊发。以至于一场发布会、一次新闻采访活动,网络上满眼同质化新闻标题、新闻内容,受众难以从文中找出需要的内容。殊不知,新闻的高效传播,也需要高质量的采写。

党报记者要在第一时间编发符合读者需求的新闻,需要在采访前做好充分准备,对被采访对象及相关背景有充分了解。在掌握大量的资料之后,才会有清晰的思路,提炼出明确的主题,将提前准备好的问题与对方沟通,然后进行深入交流。采访中,精彩的提问尤为重要,只有将受众最想知道的问题引出来,写出来的新闻才能符合受众的口味。成功的民生新闻,除了将一个新近发生的事实传达清楚,还必须对新闻进行深度加工,使新闻事实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精神情感发生紧密和直接的联系,必须让老百姓觉得“有用”,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作者单位 新华日报社

参考文献

[1]张海峰.党报民生新闻如何避免踏入误区[J].青年记者,2010(08).

[2]徐一化.党报民生新闻报道新对策[J].新闻前哨,2007(05).

[3]向湘龙.新媒体时代党报民生新闻报道策略分析[J].中国报业,2017(02).

猜你喜欢

民生新闻党报融媒体
“融时代”地市党报影响力提升和生存发展策略探究
新时期如何增强党报影响力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